专栏名称: 心理学空间网
www.psychspace.com 点亮心智之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心理学空间网

李孟潮:从母爱抱持到母婴相互滋养

心理学空间网  · 公众号  ·  · 2019-10-27 08:5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从母爱抱持到母婴相互滋养

《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推荐序

李孟潮

一打开本书,就让人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因为它告诉我们,安全型依恋是可以塑造和培养的,只需要母亲通过大约20次左右的“安全感圆环(the circle of security)”的培训,就可以有显著的提升。


这些不是作者们信口胡说的,而是连续做了三个实验研究的结果,其中一个还是随机对照试验,而且最吸引我眼球的,是他们研究发现,在工薪阶层的母亲身上,这个方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正好,我同时在看 《社会阶层和精神分析》(Class and psychoanalysis) 一书,其中就谈到,精神分析逐步演化成了中产阶层的特权,造成了精神分析适用范围的缩小(Ryan,2017)。 所以发展出这种短程高效、可操作性的动力学疗法,实在是非常必要的。 我甚至幻想这个方法可以推广到所有的幼儿园、托儿所和早教中心。


安全感圆环的基础理论是复杂的,包括了依恋理论、主体间理论以及波士顿小组的精神分析理论等。但在实际操作上,这20次的治疗过程,实在非常简单。关键就在于本书第18页的“安全感圆环图”,母亲需要提供两种“抱持空间”和四种“更加体验”给婴幼儿们。


两种抱持空间分别是安全基地和安全港湾。


安全基地,是支持婴幼儿探索外在世界的、让婴幼儿感受到被抱持的四种体验,分别是:(1)我被看护好了;(2)你因我喜悦;(3)你能帮助我;(4)你和我一起享受。


安全港湾,是当婴幼儿探索回来,朝母亲奔跑的时候,母亲们提供的体验,分别是:(1)你能保护我;(2)你能安慰我,(3)你因我喜悦;(4)你能整理我的感受。


在提供这八种抱持体验(其中“你因我喜悦”,名称相同,但是有细微差异,一种是为孩子成长离开自己去探索世界而喜悦,另一种是因孩子回到自己身边寻求安慰和保护而喜悦)的过程中,母亲们要变成“四更新人”——“更高大,更强壮,更智慧、更和善”。


在具体的操作中,则主要是通过母婴互动录像来促进母亲们的反思和共情感应的能力,把以前用于培养治疗师的婴儿观察的招式用到了婴幼儿的身上。


根据既往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在中国推广的情况,本书的阅读和推广,势必会强化以下信念:(1)育儿是家庭生活的核心和焦点;(2)育儿的主体是慈爱与好学的母亲;(3)慈爱好学的母亲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练就成的。


这三大信念本来就广泛存在于中国这一代母亲中,尤其是心理咨询师中。


但是这些信条也有阴暗之处。首先,育儿是苦乐相伴的,但育儿的艰辛和痛苦往往被否认、忽视了,更糟糕的是,随着母亲被投射为全能慈爱的圣母,她似乎必须一个人有能力养育儿童,而且还得养得合乎各种发展心理学和儿科医生的期望。


好多人,包括我,都会以为在中国这种母爱崇拜的国家,这样一些镜映、互动的母爱抱持,应该不在话下,所以,母亲们如果不会这些技术方法,大约是她们母性缺失了吧。


换句话说,我们面对的也许不是母性的缺席,共情的、镜映的、抱持的、心理化的母婴关系,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正在塑造、呼唤、教育出来的,因为专家们都觉得这种母爱是最好的,应该大力提倡,就像专家们曾经提倡过的蛋白质饮食和戒酒戒烟戒油盐一样。


但是我们也有必要反思,为何专家眼中的“婴儿”都是如此脆弱、如此需要母爱抱持?难道专家们看到的婴儿,没有夹杂他们自己内心“婴儿原型”的投射吗,正如分析师Jacoby所言:


如果女人们,并不是天生就具有强大的共情抱持、安全依恋育儿法的能力,而是比较容易共情疲劳的话,就像我们治疗师一样,那么,如何保证母亲们得到支持和滋养,从而能够推行安全依恋育儿法,就是值得整个家庭思考的。


一个家庭的支柱,是金钱、性爱、孩子,它们是家庭的快乐来源,也是家庭的痛苦根源。(Jacoby, 1999)


一个能够履行安全依恋育儿观的母亲,显然是需要丈夫、公婆、父母、保姆、月嫂等人,提供性爱与金钱的安全感和快乐感给她。要不然,她难免会陷入“丧偶育儿”的孤独和绝望中,问题是,这个丈夫、这个父亲,怎么就死了?是自杀,是他杀,还是他还没有出生?


这都是我们这一代中国的咨询师需要和来访者深入探索的家庭叙事。最后,特别感谢陈•昉和她的女儿刘剑箫共同完成此书的翻译,此书翻译起来并不容易,陈•昉这么多年一直坚持做这方面的工作,造福了众多中国家庭,这次又给同行献上了这份大礼,希望这样扎实、优秀的咨询师能越来越多!


李孟潮

精神科医生,个人执业





心理咨询精品课程

扫码试听/ 报名



扫码试听/ 报名




扫码试听/报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