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不断进步,活出精彩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印象笔记  ·  如何成为内核稳定的人?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改变自己

为什么你总忍不住刷朋友圈,FOMO 症的分析

改变自己  · 公众号  · 学习  · 2017-01-06 07:17

正文

时间不会等你
每天多一点思考


彭萦   改变自己主创

ZeeTea CEO | 创业者 | 撰稿人 | 性格分析师


很多人总在问,如何能克制住不刷朋友圈啊?或者很多人会宣告,接下来我一个月内要关闭朋友圈了!


但很多时候,问题的解决并不在于你找到了答案了,而是,你根本不再去问那个问题了。


像我,开着朋友圈,想刷就刷,从来不克制,但我更多时候做的是跳读和扫读。深度的创业和品牌相关的文章,我每天都看二三十篇。但绝大部分新闻类信息类的内容,我只看标题,根本不会感兴趣点进去看。


这篇文章讲的是 FOMO,fear of missing out。


很多什么社会类八卦信息和新闻,我都是身边同事和朋友里最后一个知道的,他们都会笑我。但是,有什么关系呢,我一直会和他们说一句话是——「If the news is that important, it'll find me.」

为什么你总忍不住刷朋友圈,FOMO 症的分析

by 周昶帆


1.


尽管社交媒体会让我经常焦虑,但我们还是会手贱心痒,忍不住去消灭小红点,去刷一刷、看一看。


甚至在工作中,想喘口气,也是随手就拿起手机,希望能放松一下。在朋友、家人甚至爱人面前,有时也离不开屏幕,手不由自主地就伸向了手机,心里面有很多只小蚂蚁爬来爬去一样,这跟毒瘾发作前的感受接近了。


按理说,在巴普洛夫训练狗的刺激—反应实验中,如果有坏的反应,狗下回就会逃离引发反应的刺激。那为什么我们看完社交媒体会不开心,却还是会对刷朋友圈和微博上瘾呢?


好看、刺激是一个原因,精彩的世界和故事,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消磨时间的娱乐。它让人放松,暂时逃离一下沉重的现实。


另一个忍不住的原因则是来自我们自身的恐惧——「害怕错过」的恐惧。


总觉得朋友圈里会有有用的东西出现,不刷就害怕错过它们。


2.


日常中,我们也经常「害怕错过」,这并不少见。


看了一半的书,索然无味,但也要坚持读完,害怕有用的信息在后半部分。


翻了菜谱,碰到自己喜欢吃的菜,也好奇后面有没有没吃过的更好吃的美味会出现。


两个时间互相冲突的讲座,都想听,就很难做出决定,去哪一个,都担心另一个会更好,害怕错的的那个是改变自己的契机,选定的那个只是讲了些知识和段子。


年轻时选择另一半,把真爱都选成了备胎,最后变成大龄单身青年,过年回家要被逼相亲、结婚、生孩子,父母唠叨「别在大城市工作了,赶紧回来我们给你找个人成家」!


这里面哪一点不存在「害怕错过」?


他们的心态是担心后面还会有更好的,眼下的不一定是最好最完美的。


解决这种害怕的办法就是收集更多的信息来帮助判断,希望自己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再看看」,以此求得安全感。


3.


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害怕错过」的恐惧爆发在刷手机上了。


牛津词典专门收录了一个在西方流行的词汇——FOMO(fear of missing out)来描述这个问题。而在中国,手机控也普遍遇到了这个问题。


FOMO 原来说的是害怕错过社交活动。而现在,它的范围扩大了。在每天送到眼前的海量信息面前,人类的接收信息的脑容量却太有限。他们一边疲于查阅各类消息,寻找订阅、推荐、速读的方法,一边担心遗落掉一些重要的商业线索,或是身边人热议的八卦的故事背景。


过去我们不知道就罢了,通讯录上的这些人,你的朋友、你的大学同学、你亲戚家的闺女、你的前同事、你工作中接触到的人,他们参加了什么活动,获得了什么露脸和学习的机会,他们做出了什么样的项目用了和你类似的思路结果意外大火了,你不在场,他们不告诉你,你就不知道,而现在呢?


你会主动去刷朋友圈和微博。


只要你一启动,不想知道的也都知道了。你可以沉浸在这种不断地刷之中,信息来得很容易。


但时间消耗得也很容易。


4.


理性地看,不去看这些信息并没有一丁点损失。有很多人尝试过关闭朋友圈一段时间,反倒感觉更快乐了。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存在很多机会,也有很多知识就公开在网上,是你的它们自然会主动找到你。


我们进化了亿万年的大脑在面对智能手机这种新东西时会有一种幻觉,总是会觉得这里面「有一些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可能性」:八卦的线索,高端活动免费报名的机会,白送你礼品,跟大咖互动一下子熟络的机会等等。


不过我们打开手机的一瞬间并不会想这么细,只是单纯地觉得刷一刷可能就有改变的机会了,而不刷,假如有了我就错过了。


尤其是你不刷,别人刷了,别人就可能超过你,这种竞争思维就加剧了 FOMO 情绪。


于是,我们受恐惧驱使,丧失了理性,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资源,去消费大量的信息。而这成为习惯后,更难以抽身。你的生活开始为外界所掌控了。一些短视的决策开始因朋友圈动态而产生。


虽然偶有所得,但是比起付出,结果是性价比不高。很多人对此没有感觉是因为付出难以清楚地量化比较出来。统计自己花在朋友圈上的时间难,无效的时间统计更难。


假设同样的 10 个小时,刷朋友圈寻找机会显然比去写 2 篇文章,做个策划或者跑步 10 次容易得多,而且能缓解我们的 FOMO 情绪。


但写文章、做策划、跑步这些实打实的东西,你做了就必然会发生改变。拉长时间段,你的付出必然会有收获,为什么要做那些花时间可能没有任何收获的事呢?


5.


并不是说朋友圈这些地方没有任何的改变可能,要真是没有了,那我们很快就可以认知到这个事实,就不刷了。


之所以能上瘾,是因为改变的可能性以一种小比例小概率存在,而且,它是随机出现的。


这很可怕,因为它背后就和赌博的原理一样了:游戏化,低门槛,奖赏随机。每个人都能刷,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就能刷,刷和看可不费力,而且还伴有一些有趣的故事、新闻信息,刷不到有用的也看了一些吸引你注意力的东西,而奖赏随机则看运气,没有规律可循。所以刷着刷着就成瘾了。


而那些改变的可能性则正是来自于朋友圈的弱关系所创造的内容。


社会学中有一种理论曾经验证过,找工作并不是通过你熟识的亲戚朋友这些强关系,而是通过弱关系才更可能找到,他们能带来跨领域的信息,这有助于碰到机会。而朋友圈里不乏弱关系。


这些就像墙的裂缝,冒进来了一些金光,很有吸引力。


加的人越多,弱关系越多,比如一个招聘启事,可能就会进入你的视野。但是,问题也一并到来,人多内容多,刷的时间也同样消耗得更多了。


你付出的时间和心理感受值不值呢,每个人的答案不一样。


6.


有 FOMO 很正常,这是人性的一个 bug,它也能通过不刷手机的办法来一定程度地解决掉。


人生不是一个单一跑道的比赛,也不是只有一个战场的肉搏竞争。这里失去的,其他地方的产出也许会更高。在不同的领域,你唯一宝贵的资源就是你的时间和注意力,钱都算不上。


相信看准方向踏实付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最终能有所收获的话,你就会更注重在自己的专业技能上精进,去投入时间。


你热爱什么,尽管去做,自己能提供价值,人和信息以及机会就会找来。真正的匠人,没有功夫看别人去旅行了,去参加发布会了,去中欧听课了。他们关心的就是这寿司怎样做再更美味个千分之一,这把刀具怎样做才能更有切割力但是结构设计也更合理不易伤手。这硅胶的娃娃怎样做,才更有质感,让用户的体验更沉浸。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做不过来,哪有时间看那些有的没的东西?


害怕错过,自己还是浮萍,没有根。全靠向外界寻找稻草去抓住,心里才踏实。这可能是你还年轻,没有找到自己可以全力聚焦的事业和方向。


做那些你真正想要做的(want)事情,而不是你可能做(could)的事情。


要摆脱手机上的 FOMO,下一次,你可以先去感受这种恐惧。打破对蛇的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试着去触摸一下蛇。告诉自己等几分钟再看,仔细体会内心的这种恐惧,去触摸它,然后换用理性想想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FOMO 的解决之道,并不是说彻底隔绝朋友圈。当然,如果极端点,你关闭它也没损失。 你可以每天限定时间次数,让自己重点看一下一些人的动态。也把微博和微信的推送通知关掉,把不需要的应用推送都关掉,避免被他们吸引,吞噬你的注意力。你聚焦在做事上的时间多了,心里不焦虑了,自然就踏实不怕错过了。


最终,你有了自己想投入时间的可以不断去浇灌的事业,那就变成了守株待兔,不再像一个游牧的猎人那样去碰运气狩猎了,就不那么害怕错过了。


本文授权转载自北极光阅读 (ID:kanbeijiguang)

封面图 by Martin Shervington


今天我做了什么改变


上周 2016 年的最后一天,彭萦在她的「年度会员语音」里讨论了关于新年计划的话题。其实当在年末看到 12 月的这个数字开始,我们就开始紧张了,那些我们在年初做的计划都实现了吗?还是连当时做的那张计划表都找不到了呢?

我们为什么要定计划?什么是可执行的计划?怎样制定并执行这个计划,让它带给我们真正的改变?来听听彭萦是怎么做的,相信你在听完以后会对自己的新年计划有所启发。


不想错过彭萦的「年度分享」?现在就加入「改变自己」,与数千会员一起开始计划自己的 2017。


下面是精选的改变自己会员对彭萦 20161231 期语音《你的新年计划是什么?》的反馈:


@会员 天哪噜


很喜欢彭萦姐姐的的语音分享。对于她介绍的把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的方法感受很深,其实每天只要做一点点跟目标有关的事(方向是对的),坚持,愿意付出耐心,总会有成功的那一天的。新年不需要太多计划,只要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做透三件,哪怕是一件,都是特别有成就感的事儿。过去自己每年的目标就是去哪里旅游,每年都在数自己多去了哪些国家哪些城市。或许是今年到了 9 个新的国家,20 多个城市之后,这个目标对于我来说,反而没有那么开心,因为我旅游了,然后呢?这个跟我最后想要达成的目标或者成为的人的相关性在哪里?如果只是纯粹是积攒这个数量,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如果没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过是一个邮差而已」。今年的计划只定了 3 个,这个计划是可以从年头做到年尾的,每一天,周期性地去做的,只要每天都做一点,就一定能够距离目标更进一步。


@会员 tc11


利用一个人吃晚饭的时间,听了两遍语音。吃饭回到办公室,马上对自己元旦做的新年计划,进行了修正。主要是在目标之后,增加了这个目的对自己的重要意义;然后对目标进行任务拆解,从时间与任务了的角度拟定了量化的指标。


@会员 刚刚


听完语音知道如何能比较有效的实现计划。为什么 2016 年的计划未能圆满实现。我 2017 年计划:让亲人省心、戒烟、每周至少一次户外运动、造一个超人、考过一级建造师、对自己越来越满意。啊!这样就很满足了。


@会员 小妖气


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只有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迫切想要改变的,才会在接下来的坚持中做到不放弃。


听了音频,发现我离自嗨很接近,真可怕。想做的太多,太贪心,不如一个个目标攻克。时间和精力跟不上,短期一个个到达顶峰或许是个好主意。一个个短期叠起来,以后也是很可观啊!但是抛弃哪个还是有点煎熬,需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不要再把「计划不如变化」当做借口,从现在开始,精细地设计你的人生。点击「阅读全文」,加入改变自己,让这一小步,成为你新年伊始最有仪式感的一大步。



想知道会员能得到什么?↓↓↓点击阅读原文,10 秒钟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