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麦子熟了
麦子熟了,百万优秀青年的聚集地。做有趣的人,交有趣的朋友,去有趣的地方,过有趣的人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麦子熟了

死在朋友圈的90后

麦子熟了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12-12 23:0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麦子导读:


你的朋友圈,今天有没有被第一批“出家”的90后刷屏?


90后们还没来得及确认自己是不是真脑残,就已经分批次地在朋友圈中“秃了”、“离婚了”、“步入中年了”……


文 | 槽值 (ID:caozhi163) 授权发布



90后还小的时候,吃瓜听着大伙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摩拳擦掌好几年,想着万一有天成真了,自己就要扛起拯救中华民族的大旗。

谁成想,“90后是脑残的一代”很快占据上风。不远处的80后深藏功与名,搬好板凳,看后人走过自己的来时路。

可90后还没来得及确认自己是不是真脑残,就已经分批次地在朋友圈中“秃了”、“离婚了”、“步入中年了”……

与此同时, 95后选择脱离组织,自成一派不瞎凑合;00后享受自己的“一个一个梦开出了天窗”,没空理会叔叔阿姨们的淡淡哀伤。

聚光灯下,90后凝望着大家,“玩儿挺好啊各位”。




Part

1


发型关乎尊严


“说熬夜猝死我不怕,说熬夜掉头发,我立马就去睡了。”


“秃头”这种超出90后判断范围的事,第一篇文章是来科普,第二篇是娱乐,之后的,就都是媒体在利用人性无缝不入的恐慌。

即使信息准确,不断重复的故事也会让公众的注意力集中持续在一点上,从而将其风险放大。因而作为信息时代的最活跃群体,很多90后主动选择相信:秃,说的就是本人了。


“以前每半个月剪一次头,每次都要打薄。现在恨不得烫成和妈妈一样的小卷,才能让头发看起来够用”;

“刚毕业压力大,最恨做噩梦掉头发。本来没什么可怕,要命的是惊醒之后反复拉扯才能确认是不是真的,反倒拽下来一大把”;

“93年的已经愁出了银丝,但是洗的时候只掉黑的,白的始终‘坚韧不拔’。”


还有很多90后女孩,从小听着亲妈对“气质”的定义:你把头发全扎起来,露额头才最好看。所以每天都把头发勒紧到眼角上扬。


时间久了,姑娘们开始发现自己长得越来越像清朝人。



但谢顶其实多半是因为遗传,或是想得太多导致雄性激素阶段性激增。


目前中国脱发人群约2亿,20-40岁男性居多,且发病率以每年至少15%的速度递增。但标题说90后秃了的文章,内容都在科普人类“为什么秃”和“怎么才能不秃”,最后总结主旨:


这两个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因为秃不秃是基因决定的,但什么时候开始秃就看心态了。

男生头秃,好比女生腿粗,要想弄明白只有一条出路:认命,不哭。


掉头发真的很可怕?其实大家只是嫌弃“地中海”不好看罢了。

明明西二旗的IT民工还在风中凌乱,太古汇的靓男油头依旧耀眼,中央大街做直播的网红,及臀的长发甚至可以取代貂绒的地位。

某防脱发洗发水为了促销,还打出口号:头发就像前任,离开了就不会再回来。

别被它骗了。现实是, 头发就像前任,注定要离开,你留也留不住。

索性相信自己,把心放到盆骨里。

体面不取决于头发,是秃子总会发光的。





Part

2


婚姻重在体验


近30年,中国人的婚姻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山大学婚姻与家庭研究中心主任李宁利教授说:


当人们对婚姻不再抱着“白头偕老”的信念,一纸承诺的约束力就随之减弱,从而引起离婚率上升。

大趋势使然,为什么90后的离婚就要被指责?

年轻人的不将就,常被当做不讲究。

“云亲妈”们一边操心90后已进入晚婚年龄,连累还没着落的80后情何以堪;一边又说90后掀起离婚热潮,潜台词是“不负责任”。

一个90后网友说,自己的儿子已经四个月,她却后悔早结婚。


“那种你无力改变他的心情,比死还让人难受。”


合肥一法院研究室副主任童广飞说:


“相比60、70后到了不得不离才提起诉讼,90后在提起离婚时态度更加‘随意’,大多不是因财产而起。


有的因为沉迷赌博,有的因为家庭暴力,有的是性格无法磨合,还有不一样的生活追求成了导火索。”

如果说错误的结合已注定是悲剧的开端,那忍着不分开,依赖“改邪归正”的微弱可能,支撑柴米油盐中琐碎的宽容与谅解,是不是一场过于残忍的赌博?

健康的婚姻关系,不会抹杀自我价值的实现。

电影《搜索》中的“阔太”莫小渝,当年放下身段,为爱牵手一穷二白的沈流舒。在婚后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他煲粥,深信不疑,这是对爱情的诠释,更是自己的归宿。

时过境迁,认清枕边人已不是那痴情的少年。留下了离婚协议,“重新开始”说得底气十足。


但这颗敢爱敢恨的心中,是否也对曾经的隐忍有一丝后悔?是否也曾心疼自己的牺牲?



90后看着长辈走过的路,反思那一纸承诺的意义,审视自我存在的价值。想不明白的是,长痛中的隐忍,怎么就比短痛里的果敢来得高贵?

离婚不可耻,90后离婚也不值得“炒作”。更何况,很多只是跟风怒吼“婚姻可怕”的90后,可能大多就没被丘比特射中过。

注孤生的命就没必要惧怕婚姻了,想太多要掉头发的。




Part

3


去你的人到中年


有人在街头采访00后,问他们对90后的印象。回答中,关键词是:



90后真的十分感谢广大人民群众牵挂婚姻生活。但还要扣上已经中年危机的帽子?无论如何都不存在的。

虽然有些90后喜欢矫情地叫嚷两句,刷存在感。


就像2016年的这条微博,是95后试图脱离队伍的导火索,也扎碎了某些90后的玻璃心:


评论区里的都捶胸顿足,高呼自己还是“宝宝”。


看似悲催,实则“伪傲娇”。见过哪个已经累成狗的中年人,有心思在乎这种“法定界限”?苦痛还没来,一群人居然就要抱团舔舐“岁月的伤口”。

厉害厉害。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Pat Thane认为,


“根据现实中社会阶级的差异,和对劳动力功能的区分,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对年龄界限的划分都会有不同,它往往反映的是当前的政治经济状况。”


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曾在官方网站中引用这段话。

所以中年边界之争没有实在价值,问答平台里所谓“WHO的官方年龄界定”也是看看就好。

话说回来,90后是在准备摘掉杀马特的标签,换上“清爽的中年”,可怎么“中年人”变成了弱势群体一样的存在?

一开始的“枸杞+保温杯”,自黑的玩笑话倒成全了群嘲的狂欢;


而后油腻男女占据视线,造就整个中年人群的不堪;


再看家长群的戏精,极致谄媚追求体面,引得众人焦虑之余还得惭愧,“怕是我要给孩子拖后腿”。

热点话题,一个比一个“丧”出花来。这明明就是乳臭未干的90后上演的拿手好戏。

不是中年人活得不精彩,只是年轻人占据了话语权。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17年8月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2.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7%。


生于1989的作家蒋方舟曾经说: 这个世界,对年轻人太好了。

过去的人只能听到知识分子的声音,而现在的年轻人是社交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存在意义被充分放大,因而能得到十足的关心。


“90后的中年危机”是阶段性自嗨式的“丧”。


作为预备军,等业务熟练的90后也人到中年,一定要活得足够精彩,才不会让自己在00后的世界活成段子。




Part

4


那么就爱谁谁吧


丧归丧,耍归耍,90后才不怕关键词的风吹雨打。


十年前,没有朋友圈,80后一样在漫天的新闻标题里“工作散漫、跳槽频繁、浮躁怠慢、缺乏团队观”。转眼在职场摸爬滚打已有数十年,也没听说80后搞垮了哪个行业。

哲学家埃皮克提图说:


“Remember that it is we whotorment, we who make difficulties for ourselves - that is our opinions do.———折磨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都是因为我们的看法本身让自己感到痛苦。”

颓废懒惰、脆弱浮躁,还有消极敏感,种种“不堪”都是人性共通的弱点。


互联网的革命把这残缺搬上台面,可它们终究是众人的残缺,只是信息时代让90后看起来格外耀眼。

因而没所谓,90后不奢求百分百的理解。


毕竟在翻看几年前的日记时,人都无法看懂曾经的自己,那么不同年代的人之间,又要如何奢求无条件地感同身受?


在90后的世界中,80后已落入俗套,00后还捉摸不到;既没时间也没钱,已经不学习了却玩也玩不好。索性天天拿自己开玩笑。

我秃我自豪,我丧我骄傲,90后的忍耐极限你们永远预测不到!


*作者介绍:槽值小妹,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段子的女神,既能提笔把文造,也能教你把妹撩,立志写认真有情调的文字,做心中有温度的小女子,治疗你所有不开心。本文来源于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 THE END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