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能源学人
能源学人致力于打造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媒体平台! “能”(Energy)涉及化学、生物、信息等与能相关的前沿科技领域; “源”(Nature)即通过现象探究事物本质,科学化深层次解析问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能源学人

新加坡国立大学许国勤团队:通过元素固有行为设计4.7 V钴酸锂正极

能源学人  · 公众号  ·  · 2024-11-30 12:45

正文


【研究背景】
钴酸锂(LCO)以其高理论容量和高能量密度占领了3C市场。尽管其理论容量高达274 mAh g -1 ,但商用LCO的实际放电容量只能达到约180 mAh g -1 (对应充电电压为4.5 V)。进一步将充电截止电压提高到4.7 V可以有效提高LCO的放电容量,约为230 mAh g -1 。然而,当截止电压提高到4.7 V时,LCO的电化学性能会急剧下降,原因是出现了不可逆的相变过程(从O3相到H1-3相,甚至O1相),最终导致裂纹形成和颗粒粉碎。同时,在高度脱锂状态下,由于Co 3d 和O 2p能带部分重叠,晶格氧会参与电荷补偿,产生氧化的 O x- (x < 2),导致晶格氧不可避免地逸出,并加剧电解质分解。另一方面,在高电压下,阴极与电解质界面(CEI)之间的副反应会加剧,从而诱发Co溶解和表面结构退化。因此,寻求合适的修饰方法以提高LCO在高电压下体相结构和界面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工作介绍】
近日,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许国勤教授课题组将Mg/F/PO 4 3- 用于高电压LCO的优化设计,在理论和实验上揭示了Mg/F/PO 4 3- 在LCO修饰时(LCO-MFP)的固有元素行为,解析了各元素修饰的作用,并通过该优化策略增强了LCO体相和界面的稳定性,实现了LCO在4.7 V下的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该成果以“Integrated optimization design with inherent element behaviors for bulk and surface stability towards 4.7 V LiCoO 2 cathode” 为题发表在在国际权威期刊 Nano Energy上。本文第一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生李想,吕静副研究员、郝中凯副研究员和许国勤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内容表述】
1. 元素固有行为修饰LCO体相和界面
本文首先通过DFT理论计算揭示 Mg/F/PO 4 3- 元素 在LCO修饰时 的固有行为,结果表明,Mg 取代 Li 的形成能为-0.08 eV,明显低于Co层中的Mg(0.33 eV),这表明 Mg 原子容易取代 Li 位点。此外, F易掺入LCO的O位点(-0.11 eV)而 PO 4 3- 倾向在LCO表面吸附(-1.51 eV)。通过该理论结果指导,作者从实验上合成了兼具体相和界面稳定性的LCO-MFP正极。通过HRTEM、HADDF-STEM、Raman以及XPS等表征方法,清晰地揭示了Mg进入Li层,F掺杂在O位,以及PO 4 3- 在表面富集。实验结果指出Mg的掺杂有利于抑制LCO有害的相变(O3到H1-3和O1相),提高了体相结构稳定性。F作为电负性最强的元素,可以减少晶格氧的损失,并抑制Co的溶解和迁移。PO 4 3- 容易与Li反应,在表面富集并诱导表面尖晶石相生成,作为物理屏障减轻电解质分解并改善阴极/电解质界面的劣化。
图1. 元素固有行为修饰LCO的DFT计算结果。(a)Mg占据Li和Co位点的形成能。(b)F掺杂在LCO块体的能量变化和 PO 4 3- 在LCO表面的吸附能。(c)LCO和(d)LCO-MFP 表面结构模型侧视图。(e)LCO和(f)LCO-MFP的电子态密度。(g)O 2p和(h)Co 3d在LCO和LCO-F中的投影态密度。
图2. 元素固有行为修饰LCO的实验结果。(a)LCO-MFP的HAADF-STEM图像和相应的 EDS。(b)LCO-MFP的HRTEM图像和(c)HAADF-STEM图像以及相应的FFT图样。(d)LCO和LCO-MFP的拉曼光谱。(e)LCO和LCO-MFP中Co 2p XPS谱图。

2. 4.7 V高电压下的电化学性能
经过综合优化设计修饰,LCO-MFP正极在4.7V高截止电压下的电化学性能有明显提升。在3.0-4.7 V和1C循环200圈后,LCO出现明显的容量衰减,而LCO-MFP仍有81.0%的容量保持率。此外,LCO-MFP的倍率性能也较LCO有所提升。同时,LCO-MFP在4.6 V下的800次长循环性能和全电池性能也均优于LCO正极。
图3. LCO和LCO-MFP的电化学性能。(a)LCO和LCO-MFP正极的初始充放电曲线。半电池在3.0-4.7 V电压窗口内的(b)循环和(c)倍率性能。(d)LCO和LCO-MFP在 0.1 mV s -1 第1个和第4个周期的CV曲线。(e)通过GITT测量,计算初始充放电过程中,LCO和LCO-MFP的锂离子扩散系数。(f)在1C下,LCO和LCO-MFP正极在3.0-4.6 V范围内的循环性能对比。(g)LCO/石墨和LCO-MFP/石墨全电池在3.0-4.6 V电压窗口内的循环性能对比。(h)与之前报道过的修饰LCO正极在4.7 V的性能对比图。

3. 体相结构和界面行为演变
本文通过原位XRD,dQ/dV 和DEMS等分析,综合优化设计有效的抑制了4.7V下的O3向H1-3和O1相的相转变并减缓了晶格氧的析出,缓解了LCO-MFP在循环过程中的晶格膨胀与收缩带来的体积变化以及表面结构退化。得益于Mg/F/PO 4 3- 在LCO修饰时的固有元素行为,4.7V循环后的电极的XPS、EIS和TOF-SIMS等结果表明LCO-MFP正极的电解液分解和钴溶解更少。以上结果有效证明了综合优化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LCO-MFP在4.7V高电压下的体相结构和电极界面稳定性。
图4. 首圈充放电的相变行为。在0.2 C,(a,c)LCO和(b,d)LCO-MFP正极在3.0 V - 4.7 V范围内第一周期的原位XRD图样。充电至4.7 V,(e)LCO和(f)LCO-MFP的 dQ/dV曲线。
图5. 循环后的电极结构变化。(a)LCO和(b)LCO-MFP正极在100次循环后的SEM图。(c)LCO和(d)LCO-MFP正极在100次循环后TEM图。(e)充电到4.7 V,LCO和(f)LCO-MFP正极的DEMS图。
图6. 循环后的电极界面行为表征。100次循环后,LCO和LCO-MFP正极的XPS图谱:(a)O 1 s和(b)F 1s。(c)在4.7 V下循环100次,LCO和(d)LCO-MFP的TOF-SIMS图和LiF 2 - , PO 2 - , PO 2 F 2 - 及CoF 3 - 的3D分布重建图。(e)不同循环次数的R sf 和R ct 拟合数据变化图。(f)机制示意图。

【结论】
总之,我们提出了一种根据元素的固有行为了综合优化策略,提高了LCO在4.7 V超高截止电压下的体相和表面稳定性。结合DFT计算和HAADF-STEM等结果,可以清楚地观察到Mg取代在Li位点,这抑制了有害的相变过程(O3到H1-3和O1相),从而通过支柱效应稳定了层状结构。而F元素进入氧框架,晶格O损失和Co演化得到缓解,从而有助于提高结构稳定性。由于PO 4 3- 的表面富集倾向,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在 LCO-MFP 表面包覆了薄的尖晶石相层和Li 3 PO 4 纳米颗粒,从而缓解了电解液的分解,提高了表面稳定性。因此,LCO-MFP正极在4.7 V电压下表现出卓越的电化学性能。

Xiang Li, Jing Lyu*, Fanghui Du, Kexin Wang, Miao Tian, Xu Zhang, Shuo-Wang Yang, Zhongkai Hao*, Junwei Zheng, Guo Qin Xu*, Integrated optimization design with inherent element behaviors for bulk and surface stability towards 4.7 V LiCoO 2 cathode, Nano Energy, 2024, 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24.110496

“不对称锂盐”再次攀峰Nature Energy---清华大学刘凯教授

2024-11-29

明军/李茜电解液低浓度篇:犹抱琵笆半遮面的离子插层化学

2024-11-29

湖南大学张世国、王习文ACS Nano:一箭三雕!离子液体添加剂助力高性能无负极锂金属电池

2024-11-29

哈尔滨工业大学张乃庆AFM:双异质结界面工程打造高稳定性锌负极

2024-11-29

中科大陈立锋:构建三维交联大分子网络界面层实现超稳定锌金属负极的研究进展(附招聘信息)

2024-11-29

复旦晁栋梁团队最新Angew:介导多硫化物转化,2470 mAh/g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