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博世在PCIM Asia 2024深圳展会上的表现和碳化硅技术的展示,包括其焦点、关键技术和产品等。博世展示了其碳化硅综合解决方案,包括晶圆、MOSFET、功率模块和逆变器解决方案。文章还提到了博世在碳化硅技术方面的优势,如沟槽型技术、8英寸晶圆、第二代碳化硅芯片等。同时,文章也提到了博世对行业的看法和策略,如推动行业稳健发展、坚持高品质产品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博世在PCIM Asia 2024深圳展会展示碳化硅综合解决方案,包括晶圆、功率模块和逆变器解决方案。
博世展示了其第二代碳化硅芯片技术,采用沟槽型结构,具有高效率、低损耗、高可靠性等特点。
关键观点2: 博世采用8英寸晶圆生产,降低成本并提高利用率。
博世通过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合作,实现供应链的优化和协同,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
关键观点3: 博世面临碳化硅价格下降的挑战,但坚持提供高品质产品,并致力于提升产品良率和材料供应链合作。
博世认为碳化硅的价格永远会高于IGBT,但其系统效率的提升和成本优势的体现更多的在系统层面。
正文
2024年8月底,PCIM Asia 2024在深圳拉开帷幕,碳化硅成为本次PCIM的焦点。这其中8英寸、新型模块封装等碳化硅技术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
2024年3月底,小米汽车首款车型小米SU7正式上市交付。该车全系采用碳化硅,其中单电机版本400V就采用了博世第二代750V的碳化硅芯片产品。事实上,早在2020年比亚迪汉首次搭载碳化硅功率模块时,博世就为其提供了芯片产品。此后,博世不断助力多款碳化硅车型实现量产。
本次深圳PCIM博世汽车电子携手联合电子全方位展示了其碳化硅综合解决方案,包括晶圆、MOSFET、功率模块、逆变器解决方案。NE时代有幸与博世汽车电子中国区总裁Norman Roth博士(中文名:罗讯杰 博士)进行深入交流,对车载碳化硅行业的现状及未来展开探讨。
Norman在博士工作超过20年,从2007年开始就参与博世中国业务管理,在产品技术、本地化业务方面都拥有极深的见解。
“博世的目标是做碳化硅市场的领导者,所以博世肯定不会去参与低价竞争,而是通过高品质为客户带来价值”
。在提及博世碳化硅业务定位时Norman提到。
博世汽车电子中国区总裁Norman Roth博士(中文名:罗讯杰 博士),图源:博世
01.
一直以来,碳化硅芯片便有平面型和沟槽型两个技术方向。沟槽型结构是将栅极埋入基体中,形成垂直沟道。与平面型结构相比,特点是可以增加元胞密度,没有JFET效应,导通电阻能够有效降低,对应的效率会提升,芯片面积也可以缩小,因此结构成本也更低。但缺点也很明显,因为要开沟槽,工艺比较复杂,对产品的一致性要求也更高。
在车载领域,沟槽型结构碳化硅目前还仅有少数几家企业推出,且各家方案也不相同。其中以博世的双通道沟槽技术、罗姆的双沟槽技术、英飞凌的半包沟槽技术最为著名,并且均有专利限制。
博世之所以从一开始就选择沟槽型结构技术方向,除了沟槽技术的优势之外,与其产品技术积累也有关系。
“博世沟槽型技术最早来源于MEMS器件,早在1994年博世就为其申请了专利,到现在差不多有30多年的经验积累”
,Nroman提到。值得一提的是,博世一直是MEMS领域的主要玩家,
根据Yole统计数据显示,在2023年博世在MEMS领域排名第一。
目前博世沟槽型技术已经升级至第二代,其750V平台产品已经在2023年第三季度正式投产,1200V产品则是在2024年第一季度投产。
与第一代相比,第二代碳化硅芯片中沟槽工艺得以再次升级,降低了30%的pitch size,实现单位面积Rdson 30%的缩减,Rdsonsp也进一步降低
。此外,博世第二代碳化硅芯片还改进了体二极管,一致性进一步提高,使得开关速度进一步加快,开关损耗也进一步降低。
比如,从关键参数来看750V产品:
100℃Rdson温度系数降低至1.125,
导通电阻方面:
-25℃[email protected] ,
-100℃[email protected] ,
支持生命周期内累积不超过100小时的200℃高温持续运行,意味着短时BOOST模式下功率更高,持续时间更久。
与6英寸相比,8英寸可以减少边缘浪费,提升利用率,进而实现成本降低。根据SiC衬底制造商TankeBlue半导体的测算,
从4英寸升级到6英寸预计单片成本可降低50%;从6英寸到8英寸,成本预计还能再降低35%
。因此8英寸一直各碳化硅企业努力实现的方向,博世也不另外。
目前博世8英寸进展顺利,Norman透露,
“博世已经为客户提供8英寸样品用于产品验证及整车试跑。之前规划的2026年8英寸投产计划,目前进展符合预期,不排除会提前实现量产交付”
。
“8英寸不仅仅是工艺的改变升级,更重要的是带来整个供应链价值的改变”。在提及8英寸应用挑战时,Norman提到。
一方面体现在上游供应端,另一方面则是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
博世自身具备8英寸外延制造能力,通过与上游合作伙伴签订长期的合作关系确保后续衬底的稳定供应。不仅如此,博世还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用于密切关注供应链的供应能力,确保其产能按预期切换,确保合作伙伴与博世一道去满足市场的需求。
博世目前共有两座碳化硅生产工厂,分别位于德国罗伊斯特根和美国罗斯维尔。其中,罗伊斯特根工厂于2021年投产6英寸碳化硅晶圆,目前8英寸碳化硅晶圆便来自该工厂。罗斯维尔则是博世在2023年收购而来,未来,两座工厂都将投产8英寸碳化硅晶圆。
02.
CSL、LSL 、PM6、PMoC,碳化硅功率模块如何统一
在IGBT时代,HPD封装是车载功率模块的绝对主流封装形式,但碳化硅应用之后,功率模块的封装则呈现百家齐放状态。
在本次深圳PCIM期间,虽然碳化硅功率模块占据绝对的C位,但各家方案均不尽相同。
“HPD之所以可以成为主流封装,最重要的是市场的选择。从性能、成本还有安装可靠性等综合维度综合考虑,HPD更适合。这个逻辑其实在碳化硅也不会例外”
,Norman在提及封装类型何时能够统一的话题时提到。
博世承认,当前是无法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推动封装技术统一的。博世的优势在于其既是一家优秀的半导体企业,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Tier1,因此博世可以及时的接受到终端客户的诉求,并使之快速实现,这就使得博世在碳化硅功率模块统一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占的先机。但目前依然处于不同方案共存,产业链选择的阶段。
本次博世展示其最新的功率模块解决方案,包括CSL、LSL、PM6和PMoC模块。正如Norman而言,目前还处于方案的选择阶段,博世要做的事情便是提供一些更好的选项。
博世CSL和LSL均为全桥碳化硅功率模块产品,电压等级覆盖750V和1200V,最大电流650A(750V平台),均采用银烧结芯片连接工艺,持续工作耐温为175°C,杂散电感低于6nh。其中CSL为紧凑型碳化硅功率模块,采用小尺寸壳封灌胶技术,长宽尺寸仅有158*84mm,。LSL同样为全桥模块,采用转模注塑封装方式,长宽尺寸仅有176*71mm。
PM6为塑封半桥模块,博世提供了多种供货方案。一是供应半桥,客户集成全桥。二是博世全桥集成之后供应客户。根据门极信号驱动方式,PM6分为两个产品类型,一是单信号驱动多芯片,二是每个芯片单独驱动。PM6杂散电感同样表现优异,低于4.5nh。
PM6单信号驱动有个非常好的优势,通过读取芯片的参数可以在一个通道内输出不同的驱动电流,从而实现一个很好的均流效果,改善芯片并联后的出流能力,最大化利用芯片的性能。为此,
博世单独开发了一个电流型的驱动,即EG120
。与当前常用的电压型驱动相比,博世EG120能基于μC或ASIC的自动选择,适配不同的逆变器运行条件(例如温度、DC-link电压、相电流)或故障条件(过流、安全状态)以精准的控制驱动的时间和电流大小,适配更好的开关波形,做到真正的无极调节。作为对比,目前的电压型驱动最多仅有三档的调节能力。此外,EG120在高压侧不需要外部门极电阻、AMCL元件、安全状态逻辑或ADC,从而可以减少PCB占用空间。
PMoC是博世合资企业联合电子独立开发的一款功率模块产品,其最大的特点是既有博世功率模块的技术基因,同时优化了接口布置,能够兼容目前常见的HPD接口,这样就大大节省了客户逆变器开发的时间,降低了开发的成本。
03.
上文提到,碳化硅行业的发展是由行业共同来推动的。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博世为代表的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企业,还包括整车企业、半导体企业、材料企业等。
事实上,在整个碳化硅行业,供应链都相互交叉。如比亚迪作为整车企业,同时还涉及电桥、逆变器、功率模块,甚至芯片。而类似汇川联合动力,除了提供电桥、逆变器外,还自制功率模块。这就造成了下游客户分布的多样性,双方既有合作,同时也有竞争。
Norman强调,博世作为从半导体一路延伸至Tier1的企业,天然的在每个供应链环节都具备极强的竞争力。而如今愈加开放的博世,每个环节都拥有独立的产品来服务客户。
并且,对于博世而言,各个环节又有非常强的协同性。这就使得在服务客户的时候,博世能够非常快速、精准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帮助客户解决快速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博世也会综合多种客户的需求,不断优化自身的产品,从设计、生产、质量等方面提升产品品质。
除了供应策略的调整,本地化的服务能力也至关重要。博世晶圆虽未在国内批产,但上游的衬底采购以及功率模块、逆变器、电桥产品都已在国内深耕多年。
Norman透露,目前博世汽车电子在国内已有500多名半导体员工,但还远远不够,未来团队规模将继续扩充,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