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陶短房
旅加华人作家陶短房的公共号,暨听书合作伙伴陶短房和青溪发布听书合作信息的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陶短房

低油价下 电动汽车会否迎来“井喷”?

陶短房  · 公众号  ·  · 2017-07-20 06:5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尽管低油价理应有利于燃油汽车,但传统汽车品牌却迎难而上。

7 5 ,德国戴姆勒公司宣布与中国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在 2020 年前共同投资 50 亿元人民币,用于在中国生产电动汽车和“提供相关基础设施”;同样在 7 5 ,世界著名高档汽车品牌沃尔沃宣布,自 2019 年起这家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汽车企业将“只卖配备了电力驱动引擎的汽车”,这是第一家宣布将开启“ 100% 电动汽车化”进程的传统主流汽车企业。

于此同时“国家队”也并未闲着。

7 4 日,中国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牵头编制的《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第一版)》在北京举行了发布会,,这意味着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仅隔一天,法国宣布“气候计划”( Plan climat ),宣布计划在 2040 年起完全禁止境内销售新的燃气或柴油汽车,以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在此之前挪威已宣布,为推动电动汽车发展,将在 2025 年之后不再销售完全使用内燃机的汽车,据称德国、荷兰和印度也有意加入这一行列,时间期限则可能被定在 2025-2030 年之间。

引人瞩目的是,近年来全球油价持续低迷,当初刺激电动汽车掀起第一轮浪潮的“能源价格问题”,如今在许多国家已不再是一个问题,如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美国,油价的长期“白菜化”已令久违了的“皮卡热”再度回暖。在这种情况下电动汽车的“推力”依旧一把接一把,个中原因何在?

和第一轮电动汽车热潮中,领衔的多是特斯拉、比亚迪这样横空出世的汽车业“新丁”不同,新一轮电动汽车热潮,唱主角的已大半换成传统老牌车企。个中原因又何在?和“低油价”间有无必然联系?

首先,内燃机汽车的被替代只是时间问题,各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鼓励和推动也是大势所趋,目前各国政府和大型车企的相关蓝图和计划,都是为期 10 年甚至更久的长远规划,需要未雨绸缪和布局的时间,这些都足以让政府和车企在很大程度上忽略油价的低谷,甚至淡化油价问题本身。

其次,新能源汽车、尤其目前前途最为光明的电动汽车未来市场潜力是有目共睹的,传统汽车企业和品牌不可能任由特斯拉、比亚迪之类的”异己“和新丁一直占据舞台的中心,势必要利用自己的”身高体重“尽早抢占”杆位“,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低油价时代在客观上对特斯拉等”自成一家“、”另起炉灶“的新企业、新品牌不利,因为他们当初的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利用了高油价、尤其人们对油价未来很可能更高的担忧,当油价进入漫长低谷期后,特斯拉等”纯电动品牌“的这一优势就不再明显,相反,传统主流汽车品牌可以凭借自身的实力”打得起“和特斯拉等的价格战,也可凭自己在汽车市场和客户中长期建立的口碑,吸引更多中端乃至高端的客户。

事实上,沃尔沃并非“动手早”的传统老牌车企典型,很多传统品牌早就“捋起袖子加油干”了。

比如雷诺 - 尼桑联盟, 2017 年一季度“实干兴企”,不声不响地完成了 3.7 万辆电动汽车的出货,而同期“大鸣大放”的特斯拉不过出货 2.5 万辆,两相比较,传统品牌联盟雷诺 - 尼桑比“纯电动”特斯拉多出近 50% 的出货量。号称“充电最快”的雷诺 Zoe 已成为欧洲热门车型之一。

至于福特、本田、三菱等品牌,更是早在 2011-2012 年第一轮电动汽车热潮时就开始布局,只是它们更喜欢稳扎稳打,且在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二者间明显倾斜于后者。

正如一些分析家所言“汽车不是手机”,像黑莓、苹果这样靠“新概念”横空出世,在智能手机时代把传统品牌挤下中心舞台的一幕,在动辄几万、十几万美元一辆的汽车领域,是很难出现的场景。尽管精明的特斯拉老板马斯克仍然火爆,且特斯拉股票的市值今年 4 月一度超过通用汽车,但年初以来一路阴跌的股价,和虽然成功发布、但至今争议不绝的下一代旗舰平价车型“ Model 3 ”(有分析师预言,即便该车型如期于 2018 年投入量产,特斯拉也很难维持所宣称的 3.5 万美元 / 辆起售价。然而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传统汽车品牌的“成建制”涌入,不仅让原本略显后劲乏力的电动汽车产业柳暗花明,也更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行业规范建设的提速。这些传统品牌实力更强,有能力推出价格层次更多元化、更富竞争力的产品系列,也有能力维持这种竞争态势。

不仅如此,一些车迷说得不错,“一辆用电驱动的大品牌汽车”对大多数人而言,远比“一辆可以当汽车用的电池驱动玩意儿”要靠谱得多。

但电动汽车的“第二个春天”并非没有“水分”和隐忧。

说有“水分”,是因为某些“里程碑”严重掺水。以沃尔沃的“全电动化”蓝图为例,其实他们只是打算在 2025 年之后在每台汽车上都安装电池而已,期货总相当一部分仍然是所谓“轻混车”( Mild hybrids ,即主要靠内燃机、只是辅助性使用电池的汽车)。在低油价背景下,“轻混车”乃至省油的纯内燃车,对许多车企的吸引力仍会比电动汽车更大。

说“隐忧”,则是因为制约电动汽车大发展的瓶颈——充电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彻底解决。

福布斯调查显示,目前技术条件下充满电的电动汽车最多只能跑约 420 公里 ,然后呢?一般情况下要充电几小时之久,特斯拉热炒的所谓“超级充电桩”充满一辆特斯拉电动汽车“只”需要 75 分钟(这其实是最低耗时),而号称“最省时间”的雷诺 Zoe ,充电时间也要 20 分钟之久,而普通燃油汽车呢?只需两三分钟,它们就可以开上 500 公里 以上。

当然,替代方案也不断涌现,如今年 5 月在德国柏林全球初创企业上高调亮相、由以色列 StoreDot 公司推出的“ FlashBattery ”快充电池,这款电池只须 5 分钟就能充满足以续航 480 公里 的电能。然而“ FlashBattery ”至少在目前完全不具备现实意义—— StoreDot 公司是生产手机快充电池的,“ FlashBattery ”其实就是由 3000 块该公司手机快充电池“并联”起来的“超级手机快充电池”,且不说技术问题,单这样做的成本,就足以把各路整车企业吓得连滚带爬而去——低油价时代就尤其如此。

美国市场的动向同样不容忽视:据路透社转引 AutoData 数据, 2016 年美国全年销售汽车总量达创纪录的 1755 万辆,大功率多功能 SUV (如雪佛兰 Tahoe )和皮卡(如福特 F ,它是去年销量第一名的美国市场头号热门车型)等“烧油机”几乎垄断了销售榜第一页。与之相比,美国全年电动汽车销售量还不到 16 万辆——也就是说占比都不到 1% 。很显然,至少在美国,低油价还是构成了对电动汽车产业的重压。

不光低油价,特朗普上台后对奥巴马所热衷的“能源替代计划”嗤之以鼻,同样会影响这个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发展走向。而倘若美国对电动汽车意兴阑珊,全球范围内的“电动汽车热”也必然会蒙上一层阴影。

好在传统汽车品牌对电动汽车的热情看上去颇有有韧性:沃尔沃表示,他们有信心在 2025 年结束前卖出 100 万辆电动汽车;戴姆勒则在和北汽达成协议后表示,相信到 2020 年,仅中国就将有 500 万辆电动车行驶在公路上。

看来即便低油价持续, 2020-2025 年也将迎来电动汽车的大发展(如果不能算“井喷”的话),但很大可能,届时执电动汽车市场牛耳的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内燃机时代汽车大户”,而不是隔三差五“放卫星”的特斯拉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