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第一制片人
第一制片人创建于2013年6月,是微信创建最早、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制片人商业圈媒体平台,订阅者多为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及影视公司总裁等。通过微信提供各种电影成功案例分享、公开课服务,帮助大家成为中国未来的电影造梦者(别错过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第一制片人

中国vs美国 :中国电影观众毕竟不是瞎子!

第一制片人  · 公众号  ·  · 2017-09-10 19:33

正文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全球最大的票房市场是都在 北美 。任何一部被中国市场认为是”海外大片“的电影,首先被业界人士关注的便是其在北美市场的票房表现。

但是时光境迁,这几年以来,笔者发现了一个大趋势的变化:北美票房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那么重要。

在北美市场大行其道的某些影片,到了其他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常会发现不甚理想,甚至适得其反的结果。

9月1日,《敦刻尔克》登陆中国内地,上映首日票房只有5000多万人民币,对于在北美地区上映首周末就突破5050万美元的诺兰神片来说,反差实在是有点强烈。


截止到今天(9月7日),《敦刻尔克》还是只有 2.6亿 不到的票房,对于一个早在6月就开始全球口碑炸裂,刷爆影评界和朋友圈的大片来说,这样的成绩略显差强人意。

而且,由于《敦刻尔克》的不给力,近几日全国整体票房都开始下滑,日均在5000万上下徘徊,创下了自八月份以来的最低平均纪录。《敦刻尔克》单日票房已经跌到每日1000多万,与原来的预计大相径庭。

去年上映的另外一部二战题材战争片《血战钢锯岭》获得了4.27亿的最终票房,应该说,《敦刻尔克》要想打破这一纪录已经基本无望,毕竟在商业气质和口碑上具有双重优势的《蜘蛛侠》,《人猿星球》等片已经接踵而至。


另一方面,有一部影片倒是引人关注,那就是在北美地区和《敦刻尔克》同一天上映打擂台,在国内市场同比提前七天上映的科幻巨制《星际特工》。

《星际特工》在北美的票房擂台上完败于同一天上映的《敦刻尔克》,在关键的开画前三日,《敦刻尔克》在美国和加拿大两地气势如虹,以5050万美元的开画成绩登顶北美票房榜,而同日上映、吕克·贝松花费2亿美元制作的科幻大片《星际特工》表现疲软,仅收1702万美元。



看似疲软的《星际特工》,在中国地区却眼看着要打一场翻身仗,上映至今票房接近4亿,面对着并不高涨的排片,在《战狼2》的余威以及《赛车总动员3》与《极盗车神》的双重夹击下,脱颖而出,票房连续数日登顶。

从接下来的票房趋势来看,《星际特工》在中国市场打一个小规模的翻身仗,“复仇”《敦刻尔克》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这一现象让人不得不感叹: 北美电影票房与口碑的走向实在已经无法预测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中国票房的走向,分化之势在所难免。


北美市场不再具有指导意义,电影市场开始多元化分布

从近年来的趋势看,世界票房的阵营已经一分为二: 北美和北美以外的欧亚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

以往美国人喜欢的电影,中国观众也往往会热情追捧。从最早的票房冠军《狮子王》,《泰坦尼克号》,《阿凡达》再到2016年之前的《变形金刚》,《美国队长》等等,只要能在北美市场登顶的巨作,到了中国也往往能够无往不利。

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本土电影的崛起,好莱坞整体制作水准的停滞不前,过去的趋势似乎正在经历巨变。

美国人喜欢的电影不再全球通吃,中国的观众不再全盘接受西方的大片,而相反的,有一些在欧洲或者亚洲大火的好莱坞影片,先前在北美大陆的票房其实很有限。

以在美国和中国市场两度交锋的《星际特工》和《敦刻尔克》为例,后者看似众望所归,但是在北美大卖之后,来到中国市场反而是雷声大,雨点小,票房并不给力。在豆瓣上的评分也从最初的9.0分迅速回落到了8.0的水平。

看来诺兰大神功力虽深,中国的广大观众却并不买账。

而看似在北美地区折戟沉沙,被烂番茄两极化评论拖累的《星际特工》,来到中国之后却表现回勇。不仅在暑期档末尾面对国产电影和进口片夹击下连续数日登顶,收获接近4亿票房,而且豆瓣上的口碑从最初的6.7接连攀升,来到了7.2左右。

这样的反差,足见中国市场的风向并不随着北美市场起舞飘扬,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独立性。

不久之前,《星际特工》的导演吕克.贝松来到中国推广影片,他对于这样的现象也有自己的洞见。

“我能够感受到美国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抵触。”就在《星际特工》全球首映前夕,吕克·贝松在接受文化网站IndieWire采访时直言不讳:“毕竟我又不是瞎子。‘哦,那不是一部漫威电影吧?哦,女主角不是专业演员吧?蕾哈娜在里面干嘛?这个古怪的法国佬是谁啊?’——他们的这些质疑,我都能清楚感受到。”


果然,美国的观众确实在接收法国大导演的作品上存在障碍。在首映之后负面评论就开始发酵,而整体评分则走向了两极分化,以至于“烂番茄”上的新鲜度罕见地达成了一种平衡——好评和恶评不相上下。

在登陆中国市场之前,《星际特工》的口碑受到美国市场的严重拖累,豆瓣的评分一直在6.7分左右徘徊,大量的负面评论与美国的风评如出一辙,指向影片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但是这一趋势等到影片8月25日在中国上映之后却发生了逆转,中国观众开始反驳之前北美地区评论的片面性,豆瓣和猫眼的评分都开始涌现众多好评。


《星际特工》同档期受到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比如余热由存的《战狼2》,大概平均每天还可以有10%-20%左右的排片,同时《极盗车神》和《赛车总动员3》也是来势汹汹。

令人注意的是,《极盗车神》也是一部在北美市场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力作,曾经被诺兰都奉为一部必看的“暑期神作”。烂番茄的评分达到100%好评,远超《星际特工》。

《极盗车神》的北美票房也轻松突破1亿美元大关,成为北美暑期档票房的最大黑马。全球更是狂收2亿美元票房。

可惜,再牛的神作也经不住市场环境的变换,在北美呼风唤雨的《极盗车神》在中国却根本不是《星际特工》的对手。

累计到9月4日,《极盗》中国地区票房将将过亿,而上映头三日的票房只有区区三千多万人民币,在与《星际特工》的竞争中彻底完败,档期被迅速挤压到个位数的排片。

《极盗》的豆瓣评分也是先扬后抑,在北美地区的引领下,在进入中国前,评分一直维持在8.1以上,但是在8月25日上映后,迅速下滑,现在已经落到了7.1左右的评分。

《敦刻尔克》,《极盗车神》与《星际特工》,短短的几周时间,各自却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口碑与票房剧变,不得不令人感叹:北美电影市场与中国电影市场的关联度明显降低,虽然谈不上是绝对的逆向关,但是北美市场的票房数据已经不再具备决定性作用。


结尾:世界文明本该文化多元,“中仓片”的出现绝非偶然

对于像吕克.贝松这样的非美籍导演,先后制作了两部打破欧洲出品电影制作成本之最的科幻片(《第五元素》和《星际特工》),却又不约而同都在美国遭遇滑铁卢,这背后的原因或许与欧洲和美国的本质特性不无关系。虽然在我们日常的语境中,常常会把“欧美”相提并论,然而,欧洲和美国事实上在诸多领域存在诸多难以消弭的文化隔阂与差异。

同样的隔阂与差异在中美文化之间就更为显著了,在过去影视作品还相对匮乏的“前互联网时代”,好莱坞的电影一向是叱咤风云,票房保证;但是到了今天,更多本土化电影以及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作品的出现,使得好莱坞的绝对话语权和影响力受到了削弱。

同时,中国观众对于好莱坞影片的审美原本就有别于美国本土观众,这一现象在“后互联网时代”变得更为明显。

于是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一种奇特的被业内人士(微影)称为“中仓片”的现象:在美国票房口碑都很一般的影片,来到中国却大受欢迎。“中仓影片”多数都是北美滑铁卢之作,甚至不少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失败的,但是在中国却反而能够票房出彩,脱颖而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