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昨天我们的百天精听训练营结束了,从 8.1 号到 11.8 号共一百天,大家每天听写一分钟的音频,晚上 10 点发布原文,截止打卡。
就这么个每天一分钟的简单听写,看起来真的简单,一分钟而已嘛,但是,我们我们的全勤率只有惊人的 13%……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这样?——你要知道,做一件简单的事很简单,
持续做一件简单的事
就是完全另一回事了,就像手上举一本书很简单,那连着举一个小时呢?
一百天并不简单的精听,每天不断的持续学习,头脑和心志缺一不可。
听力训练结束了,我看了大家的总结,
意外发现
全勤的同学很多都提到了这一点:
每天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来做精听。
有的是中午吃完饭,有的是晚上开始自习,有的是上午上课前,但不管哪一种,都有一个特点:
如果到了某个具体的时间点,我就开始做精听。
为什么会有这么个特点呢?是巧合还是真的有规律?继续之前,让我先来给你讲一个故事。
1.
上世纪 90 年代,心理学家彼得·戈尔维策和他的同事就「如何实现愿望」展开了研究。研究对象是大学生,他们给被测试者布置了一个棘手的任务:
圣诞夜过后的两天提交一分假期情况报告。
大致相当于让你
大年初二
交一份假期报告给研究人员…
不过任务的布置方式略有不同,他们要求其中一半的学生详细说出
自己将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写报告
,而另一办则不做要求。
你猜结果如何?
设置了「何时何地何种方式」的人中,71% 给研究人员寄回了报告,而没有做这一规划的测试者中,只有 32% 寄回了报告。
而造成这一切区别的原因,只有一个:有无设置何时何地何种方式。
在此之后,戈尔维策做了更多试验,并最终得出结论:
以
if then
的形式制定计划,计划实现的效果会大大提升。
比如你要完成今天的听写任务,你的计划不应该是:
今天要完成听写任务。
而应该是按 if then 的格式来:
if 下课回到图书馆,then 开始听写。
这样才能真正减小执行的阻力,持续学习。
2.
设置了 if then 之后,就像是给自己的大脑编了个程,到点满足条件之后,你脑子里面唯一的念头是:
接下来要开始做某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