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剧艺术
传递艺术思想,提供交流平台。对京剧艺术进行全面介绍研究。线上线下两手抓,国粹可以接地气,为你展现并不高冷的京剧艺术和并不遥远的京剧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Foodaily每日食品  ·  一颗扁桃仁撑起百亿身家,115岁的Blue ... ·  3 天前  
润农畜牧报价  ·  2025年2月6日 ... ·  2 天前  
中国新闻社  ·  这里的烤鱼,为何能让郭沫若称赞? ·  3 天前  
中国新闻社  ·  这里的烤鱼,为何能让郭沫若称赞?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剧艺术

当代戏曲舞台存在的十大问题,您认可吗?

京剧艺术  · 公众号  ·  · 2019-01-25 19:00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小编近期又重新翻看了“当代戏曲舞台的十大问题”的文章,这篇文章原载于《中国戏剧》2004年第8期。文中讲到了当时中国戏曲舞台在改革过程中最少出现的十个方面的问题。十多年过去了,戏曲舞台这十个方面的问题还存在么?程度如何了呢?下面,小编带您一起去看看。


1

舞台美术的写实化、话剧化、重工业化,严重超负荷,丢弃了中国戏曲艺术中的那种空灵和写意的精神。

这种企图“物欲”来招徕、刺激观众的做法,不但没有招来看客,却恰恰招致了戏曲表演艺术的“贫困”,而且正在不断地销蚀着表演者的创造欲望。


小编有话说: 事实上中国戏曲舞台上“一桌二椅”就能够表示出形形色色的环境处所,大小场合,称得上是最为简约而不简单的舞台道具!它能在表演的基础上,观众再加以想象、联想、感悟“一桌二椅”所表现的丰富内涵,这个特点是话剧无法比拟的。

2

编剧结构和技巧方面的“分幕”化(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特性是“分场”化)、“团结结构”化,即所谓的“文明戏”化现象严重,丢弃了戏曲编剧技巧中的“线性”结构之流畅。

与此同时,在编剧行业中还严重的存在着非专业化的倾向:不懂“西皮”、“二簧”者可以写京剧,未谙“流水”、“二八”的可以编豫剧。格律不通,单韵平仄不分,使编著的唱词诘屈聱牙,晦涩难解。 依此谱出的唱词会好听吗?看完一出戏,无异于读过一部中短篇小说或者听人讲完了一个故事,戏曲文学这门独具风韵的艺术品种所赐给人们的那种独特审美愉悦,荡然无存。

3

服饰的生活化(所谓真实化)、华丽化,甚至怪异化,穷奢极侈,唯美主义。梨园行素有“宁穿破,不穿错”的优良行规。但时下的一些演员,尤其是当团长或副团长的旦行演员,她们往往置角色的身份、地位、性格于不顾,穿则浑身珠光宝气,戴则满头奇葩簪缨。因贪恋服饰之奇特、华丽、阔绰而丢掉了人物的灵魂,实为浅薄,此风尤不可长。


小编有话说: 记得眉户《梁秋燕》时隔60多年再次重演的时候,饰演梁老大的老艺术家吴德老师就说,为什么大家觉得《梁秋燕》很生活化却又很耐看,因为这部戏从服饰、语言等等很多方面虽然都来源于生活,却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艺术的加工,所以能够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4

编剧的主旨方面“思想超载”化、“主题先行”化、“传声筒”化,寓言化以及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化的现象异常严重。

这些作品常常把一个具体的思想内容幻化为一种扑朔迷离的视觉现象,在观众看来非常艰涩难懂。或者是拟定一个很时髦的“思想主题”,再编造或查找出一个相应的故事或历史事件,去“教育”、“开导”观众,枯燥乏味。


5

导演艺术中心化、话剧化,甚至独裁和专制化,忽视了中国戏曲艺术是以表演为中心、导演是为“角儿”服务而不应是导演“独角戏”的优良传统及艺术规律。

戏曲艺术是以演员的表演(包括演唱)为中心的艺术,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事。然而时下的导演超负荷地强调了自己在整个戏曲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演员成了体现导演艺术构思的提线木偶。尤其一些话剧导演来执导戏曲,尽在声、光、和平台、转台、升降台上大找“噱头”,自己也随之大出“风头”。


小编有话说: 曾经,卓别林向马连良、梅兰芳两位生旦翘楚问了同一个问题:谁是你们的导演?二人的回答也如出一辙:我们自己就是导演!我们经常会说:“京剧是角儿的艺术”,但在现实操作中却前景堪忧。

6

表演艺术中“行当”的混乱化、随意化和非规范化,同时还存在着滥施技巧、哗众取宠的舞台作风,是反映生活、具有深厚思想意蕴的戏曲艺术趋向两种极端的不良倾向:“话剧加唱”或“杂耍”化。

有些演员,不讲自己功力不济,达不到“边式”,还美其名曰“创新”、“改革”!我国当代的一位哲学大师王元化先生讲:“我现在很少看戏。现在的演员在台上瞎使劲,浑身用力,青筋直冒,五官错位,肩膀乱抖,让人看了太吃力。”另一种倾向是十八般武艺统统塞入,辫子、扇子,手帕、帽翅、水袖、圆场等搞得人眼花缭乱,使高雅、严谨的行当和程式之美沦为技艺杂陈。

7

演员个人的文化修养偏低现象已成普遍化。有些戏曲演员扮起戏来雍容华贵、光彩鉴人,台下也颇花枝招展,着装入时。但一开口说话,不是语不成句,便是词不达意,甚至还粗俗野蛮。


小编有话说: 常香玉是我们十分喜爱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她年轻时就十分注重用文化来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她提出的“戏比天大”的警句里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

8

编腔造乐中存在着严重的本剧种特色的淡化和异化现象。将京剧里加上几段大鼓或“落子”,把豫剧编成黄梅戏,甚至听了半日还听不出是什么剧种。

这虽然是革新了,却严重的破坏了各剧种的音乐个性,使各剧种的声腔、音乐变成了“大杂烩”、“一道汤”,丧失了其来自民风民俗,来自几百年、经几代甚至数十代艺术家惨淡经营创造出来、颇具各个戏曲剧种独有的艺术魅力。

9

文艺赛事中的“官(文化主管)本位”化和“家(专家、学者)本位”化。产生了大量的“调演戏”、“晋京戏”、“论证戏”和“案头戏”。

此现象尤应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的戏曲艺术的生产是继续坚守面向“夺奖”呢?还是应以适应时代需要而改变为面向“市场”?这应是十分引人思考的问题。我国在县、市、省乃至全国所举行的戏剧“调演”、“大赛”,复加起来可能已是成百上千,赛中获奖的“优秀剧目”和“精品剧目”更是多如牛毛雪片,然而保留在舞台上的又有几台呢?


小编有话说: 这让小编想起了戏迷中经常说的一句话:“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好的作品不仅仅是得奖,重要的是要经得起人民群众和时间的检验。

10

戏曲批评中的误导和吹捧风,严重削弱了理论批评的严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戏曲评论完全变成了吹捧演员、导演、编剧的“花边文学”,批评家自己上自己的招牌。当代戏曲倡扬“戏改”,但似乎只要“改”了就好,只要新就好,把“改”=“新”与“好”划等号。这是误导。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