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描述了当前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政策对市场兜底成为房地产行业共识,房企逐渐恢复拿地热情,带动土地市场回暖。文章以北京、郑州、杭州等地的土地交易为例,分析了土地市场的特点和趋势,并探讨了房企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和预期的变化。同时,也介绍了部分房企的土地储备情况和投资策略。
土地市场回暖主要集中在部分一二线城市,拿地企业以央国企为主,部分城市核心区的优质地块竞争激烈,溢价率较高。
房企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和预期开始修复,投资策略发生变化,投资颗粒度细化到“一地一议”,重点关注一二线城市和部分长三角地区经济较为活跃的区县。
未来一段时间内,房地产出现大幅波动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仍存在不确定性。房企需通盘考虑去化和投资回报,详细测算客群需求和项目盈利能力,做出更精准的投资决策。
当楼市企稳,以及政策对市场兜底成为房地产行业共识,房企逐步恢复拿地热情,带动土地市场回暖;土地市场回暖又带动了各方对房地产行业的信心和预期。两者相互作用下,房地产市场有望筑底。
2月11日,北京市朝阳区三间房D区棚户区改造地块经过100多轮争夺,最终被中国金茂和保利发展联合体以87.3亿元获得,溢价率10.5%。这是2025年以来,北京成交的第7幅宅地。
2月8日,郑州市金水区一幅宅地经过255轮竞拍,最终被中海地产以10.9亿元竞得。该幅土地以87.5%的溢价率创下郑州2021年以来宅地溢价纪录,截至目前,它也是2025年全国成交溢价率最高的宅地。
某地产央企的一位投拓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2024年四季度,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逐渐止跌企稳,部分房企陆续加大拿地力度。
中指院的数据显示,2025年1月,全国TOP100房企拿地金额同比增加41.4%,其中TOP30房企拿地金额同比增加186%。
该投拓人士说,当楼市企稳,以及政策对市场兜底成为房地产行业共识,房企逐步恢复拿地热情,带动土地市场回暖;土地市场回暖又带动了各方对房地产行业的信心和预期。两者相互作用下,房地产市场有望筑底。
但他也承认,目前断言土地市场回暖为时尚早,一方面因为土地成交量和溢价率上升只出现在部分一二线城市,并非普遍现象;另一方面,拿地房企以少数头部央国企为主,多数房企仍在观望。
北京三间房地块于2024年底挂牌,苏强第一时间就关注到地块信息,并开始筹备报名参拍。该地块由三幅地块构成,其中两幅为住宅用地,一幅为幼儿园用地,建筑面积17.3万平方米,起拍价79亿元,折合楼面价4.6万元/平方米。
苏强是一家国有房企北京区域的投拓人士,据他介绍,金茂保利联合体对三间房地块志在必得,但由于竞争激烈,最终地块以10.5%的溢价率成交,楼面价升至5.1万元/平方米。
三间房地块紧邻地铁6号线褡裢坡站,地块周边的二手房挂牌价普遍在4.5万元/平方米左右,实际成交价浮动在4万元/平方米上下。所以,三间房地块也成为近年北京少有的“面粉贵过面包”的地块。
三间房地块与保利发展开发的玺悦朝阳项目相距不远,玺悦朝阳售价在8.3万元/平方米,目前已经售罄。苏强认为,保利和金茂合作开发,未来项目去化不是问题,但想要盈利很难,更多是为了“养团队和跑销量”。
近年,北京住宅用地的成交溢价率一直保持在15%以内,2025年以来,多个地块的溢价率超出这一比例。1月,海淀区朱房四街两幅宅地经过激烈竞价,一幅被建发地产以90.4亿元获得,溢价率25%;另一幅被华润招商中铁联合体摘得,溢价率17.3%。
根据北京市规自委统计数据,2025年1月1日至2月12日,北京累计成交7幅土地,共计成交385亿元,暂时位居全国主要城市之首,这一成交金额也超过2024年同期北京土地市场的水平。
2025年土地市场出现暖意的不仅是北京。1月6日,杭州钱塘区一幅土地被中海地产以44.9亿元拿下,溢价率59.8%;1月16日,深圳龙岗龙城街道地块被中海地产以30.7亿元获得,溢价率70.4%。
1月16日,杭州萧山区一幅宅地被滨江地产以28亿元摘取,溢价61.9%;1月24日,杭州钱塘区地块再次被滨江地产以54.6亿元夺得,溢价率71.3%;1月26日,绿城在杭州钱塘区以20.1亿元获得一幅宅地,溢价率41.5%。
2月8日,中海地产以10.9亿元获得郑州金水区地块,87.5%的成交溢价率,创下郑州2021年以来土地溢价纪录,也创下2025年以来全国主要城市宅地成交溢价纪录。
同花顺数据显示,郑州土地市场最高峰在2018年,土地成交金额高达1383.4亿元,此后一路下滑,2024年全年土地成交金额降至268.6亿元。2024年底,郑州北龙湖溢价成交两幅宅地,土地市场首现复苏迹象。
经济观察报采访多个房企人士获悉,这一轮土地市场回暖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2025年以来,土地市场回暖主要集中在部分一二线城市,TOP10房企在京津冀区域拿地金额达到309亿元。上海等城市由于供地节奏等原因,2025年以来土地市场成交量相对较小。
第二,拿地企业以央国企为主,1月,招商蛇口拿地金额达到126亿元,华润置地拿地金额达到124亿元;此外,中海地产、保利发展和建发地产等房企拿地也较为积极。民营房企中,只有滨江地产在杭州土地市场较为活跃。
第三,部分城市核心区的优质地块竞争激烈。北京、深圳、杭州、郑州等地的多个地块溢价率超过20%,部分地块的溢价率甚至超过70%、80%。2024年同期,土地市场整体较为平淡。
在苏强看来,2025年开年,部分城市土地市场呈现回暖迹象,与2024年四季度以来一二手房成交量上升有直接关系,同时也意味着部分房企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和预期开始修复。
苏强分析,开发商对房地产市场预期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21年下半年,在三道红线、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房地产成交开始大幅下滑,房企普遍对未来市场信心不足,开始有意识的减少拿地。同花顺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全国土地成交金额超过千亿的城市均有20个,到2022年下降至10个。
第二阶段,2023年疫情结束后,业界普遍认为,由于之前积压的需求较多,未来房地产市场会迎来一波上行行情。部分房企开始加大拿地力度。但2023年四季度和2024年二季度房地产连续下行,拿地房企普遍面临较大的去化和盈利压力。
第三阶段,2023年拿地受挫后,房企开始克制拿地冲动,除了北京、深圳、上海和杭州等少数城市外,多数城市土地成交金额大幅下降。2024年,全国土地成交金额超过千亿的城市仅剩下4个。
第四阶段,随着2024年四季度部分一二线城市住宅成交量上升,房价逐步止跌企稳,加上土地成本下降,一些央国企开始加大拿地力度。金地等民营房企也开始在土地市场寻找投资机会。
上述央企投拓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2024年土地市场普遍不景气,部分城市为了保证土地出让金收入,开始将手中优质地块投放市场,“个别土地要流量有流量,要利润有利润,头部房企肯定要抢的”。
在上述央企投拓人士看来,2021年下半年以来,除了滨江地产等少数房企外,多数民营房企暂停拿地,央国企也减少拿地;2023年下半年起,头部央企也开始克制拿地冲动。所以多数房企有补充土储的需要。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中海地产的土地储备不及2021年高峰期的一半;华润置地的土储面积也较高峰期下降20%左右;近两年,招商蛇口、保利发展、万科等房企新增土储面积只有高峰期的十分之一左右。
“开发商最忌讳的是,市场好转了没有货可卖。”苏强说,所以一些房企会去冒险拿地,如果错判了形势,就当是养团队了,而一旦错过了一波上行行情,很容易被对手甩在身后。
跟还是不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9738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2.9%,降幅较2024年上半年的19%进一步收窄,但仍不及2023年。从单月来看,10月商品房成交面积开始环比大幅增加;但2025年1月,由于春节假期影响,成交进一步放缓。
苏强认为,2024年三季度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楼市的政策,使得房地产市场逐渐止跌回稳。虽然未来上行的空间不大,但下跌的空间同样不大,“如果继续下行,预计还会出台利好政策”。
苏强与房地产同行交流时发现,大家对未来的预期较为一致,即在政府救市政策作为兜底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间内,房地产出现大幅波动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这一预期为房企拿地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由。但并非什么城市都可以投资,同一个城市也并非什么地都可以拿。在他看来,房地产的投资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投资颗粒度需要细化到“一地一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