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担风雨,
匠心筑春秋。
班组长作为生产现场的直接管理者,他们
知责于心、担责于身,肩负起生产经营和团队管理的重要使命
。
让我们走进一线班组长的故事,以
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员工奋发前行,为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合力。
今天带来“优秀班组长”专栏第四期。
在中核五公司海阳核电项目部装配车间,一把锉刀在钳工杜希胜的手中反复推拉,铁屑飞溅中,零件表面变得平整光亮。划线、锉削、钻孔、攻丝、镶配……这些对杜希胜来说,早已游刃有余,一锉、一锤、一拧,国之重器的心脏就在这金属的碰撞声中开始跳动。
杜希胜,38岁,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核五公司钳工班长、技能专家,曾先后参与秦山二期扩建工程、AP1000海阳核电一期工程及巴基斯坦K2/K3机组的主设备安装工作。14年的核电工作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过硬的技能实操本领,成为公司掌握了M310、AP1000、“华龙一号”等不同堆型主设备安装技术的优秀钳工人才。
2008年,杜希胜加入中核五公司,在校学习期间就已经获得多项技术奖项的他,被安排在了秦山二期扩建工程热火朝天的主设备安装现场重点培养,那段时间,一向不善言辞、有些内向的杜希胜放下了腼腆,每天在现场重复最多的话就是:“师傅,这个怎么做?”“师傅,这个为什么要这么做?”一个不懂他就究根问底,有时候师傅被问烦了,杜希胜也厚着脸皮顶着师傅的冷脸继续问,直到自己的疑问解决为止。
疑问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实操。白天的练习机会不多,夜深人静的时候,杜希胜经常一个人用废弃零件进行练习,锉刀推拉的“沙沙”声常常响到深夜。为了提升手感,杜希胜在干活的时候从不戴手套,随着锉削精度的不断提升,手上的水泡也是起了又破,渐渐结成了老茧。“看看,这一次锉去0.003毫米。”长年累月的练习下来,杜希胜单凭锉削时的感觉,就能准确说出切削厚度。
成功完成了秦山二期扩建工程,杜希胜又转身投入到了海阳核电AP1000项目的建设中去,虽然已经做好了迎难而上的心理准备,但让杜希胜猝不及防的是,他和项目部遭遇的第一个难题竟然是看不懂安装图纸,原来,AP1000大部分图纸及技术规格书都是英文版的,这对现场安装工作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为了攻克这个难题,对英语一窍不通的杜希胜背起了单词,“sectional view、detail drawing、continuous thin line…”一连串的专业词汇被杜希胜磕磕巴巴地背了出来,当然,背单词只是第一步,靠着一本英语词典,杜希胜开始查阅英文资料,逼着自己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量常用英语词汇和专业名词,具备了独立识图的能力。从核岛“心脏”——压力容器的成功安装,到重达654吨的蒸汽发生器顺利安装,再到屏蔽泵——AP1000主泵的安装,大大小小的安装现场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一个首堆干完了,杜希胜又踏上了前往巴基斯坦的征程,开始了“华龙一号”海外首堆的建设,这一次,他不再满足于单纯地完成工作,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创新改造上。
根据多年施工经验,杜希胜提出“先拼后装”的施工思路,提前发现保温层编号不匹配、搭接错误、保温层破损等问题,推动质量关口前移,提高现场施工效率,保证工作进展,收获了多封上游单位的感谢信。由于压力容器保温支架不好定位,且根据上游要求,钻孔需要一次就位,不能返工,为保证钻孔一次成功,杜希胜设计制作了下部堆内构件存放架A型架定位销钻孔铰孔工装,有效提高钻孔铰孔
精度、保证了施工质量;同时还制作压力容器冷装销保温箱,极大提高保温箱的密封性,良好地控制了用于冷冻压力容器U型嵌入件冷装销安装的液氮挥发速度,保证了冷装销的安装精度。
一带一路,共谋发展;丝路驼铃,共铸“核”心。杜希胜团队里的50多人,有一半以上是巴基斯坦本地工人,语言不通不是问题,杜希胜一遍遍地给当地工人操作、示范,耐心地手把手教他们安装技巧。在杜希胜的带领下,他们出色完成了海外“华龙一号”主泵等主设备安装及主螺栓拉伸等工作,他的巴基斯坦徒弟侯赛因和纳迪姆更是成为了巴工中的技能明星,出色完成了堆内构件上下部存放架研磨工作,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杜希胜将“中国经验”传播推广到海外,也与巴籍员工结下了深厚的跨国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