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当地
时间9月10日,特朗普和哈里斯进行了2024美国大选第一轮电视辩论。经历枪击事件、“换登门”事件之后,两党竞选格局初定。哈里斯以精心策划的形象和检察官生涯历练的演讲口才,在首轮辩论中不落下风,美国大选的走向更加不明朗。随着全球格局开启动荡变革期,今年美国大选格外受到各国关注。
然而,美国选举的熙熙攘攘和状况频出,又令人难以看穿美国政治与社会的真实面貌。本文通过对耶鲁大学华人教授张泰苏的访谈,讨论了他对美国大选及其美国政治运行基本逻辑的观察和理解。
首先,就本次大选而言,张泰苏指出:外界普遍高估了特朗普的政治能量,也低估了民主党政党机器的组织、协调能力。近年来,两党的执政理念、意识形态都出现了重组,与21世纪初时对比,两党共识正在丧失。但是,仅仅观察选举政治乃至政党政治,无法真正把握美国国家的真实面貌。因为,美国从来都是一个“小政府”国家,美国主要的国家机器和社会经济制度较少受到选举政治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大资本与精英达成“架空联邦”的共识,“行政国家”、“法官国家”得到进一步加强,无论谁当选,都只能对既定政策方针进行微调,无法真正修改。
美国民间对这套体制积累了诸多不满,这也是特朗普高举对抗“深层国家”的民粹主义口号获得诸多底层民众支持的原因。
但是,特朗普所代表的民粹主义变革力量并未能持续下去。一方面是特朗普出现了主动向共和党主流复归的倾向,另一方面,美国优渥的内外环境不足以孕育强大的民粹主义,特朗普的昙花一现反而从情绪层面消解了这种愤怒的积聚。而如果未来美国能够在再次抓住机遇,通过树立外敌的方式释放压力,经济和社会层面的问题又会得到消解。
如今,美国对外转移压力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在对华政策上,美国两党已经达成高度共识,这种共识不必然与两党意识形态相关。
对中国而言,虽然共和党目前的手段更激烈,但是民主党更有能力利用美国传统外交体系,长期贯彻对华竞争政策。
我们必须理解美国极其特殊的政治形态和国家运行逻辑,以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更好地与美国在一个有底线的框架中持续交往并寻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