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游理游据研究院
分享游戏行业实用资料,追踪行业前沿研究信息,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Origin of Game Theory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游理游据研究院

电子游戏中的公有领域艺术:多维再造、价值内涵与争议探讨

游理游据研究院  · 公众号  ·  · 2025-01-01 09:03

正文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导语

近年来,诸如《黑神话:悟空》这样深植传统文化的游戏作品,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极高评价,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版权与创新边界的广泛讨论。尤其是在利用公有领域作品进行游戏创作时,如何在尊重原始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艺术再创造,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本期光辇研究院以公有领域艺术作品的借鉴和再造为主题,旨在探讨当下游戏创作如何实现对此类作品的价值挖掘,并对其可能面临的来自文化和法律的争议与限制展开讨论。

本文约6000字,阅读时间16分钟。


探讨游戏中公有领域作品的借鉴



这段时间以来,引发全球玩家热烈关注的《黑神话:悟空》在Steam等多个平台上收获了无数好评,被誉为中国游戏行业的划时代之作。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实至名归, 但伴随着赞誉,围绕《黑神话:悟空》的争议也逐渐浮出水面。 其中之一便涉及版权问题。一位博主声称,游戏中的某些形象涉嫌抄袭其2012年出版的书籍——《西游记人物图谱》。然而,细心的网友们发现,所谓的“抄袭”形象实际上与一部古籍中的图画极为相似,二者在神态与姿势方面几乎如出一辙。

博主的指控帖子

这部古籍的版权早已失效,已归属于公有领域,更重要的是, 作为“孙悟空”形象的游戏角色,猴子的美术形象在设计上必须采用猴子的自然形态,而猴子的毛发、五官等特征也属于公有领域的元素,不受任何一方的垄断。 因此,不能仅仅因为作品相似便断定为侵权,还需考察这些相同内容是否为权利方的独创性表达。

在这里, 所谓“公有领域”(public domains)作品,指的是那些 不再受版权保护的作品,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传播和改编。 在现行版权体系下,作品的版权保护有其时间限制,通常而言,版权在创作者去世后的一定年限(例如50年或70年)内失效,作品此后便进入公有领域,成为全人类的共享文化财富。

这一思路之下,围绕《黑神话:悟空》的一系列版权争议, 实际上揭示了一个重要议题,即作为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电子游戏如何在融合美术、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元素的过程中, 通过对公有领域艺术作品的借鉴,实现游戏内的再创造与创新。 一方面,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源自开发者的独特构思与自我表达,另一方面也依托于公有领域的丰厚资源,从中汲取灵感,以塑造全新的游戏体验。无疑具有深度挖掘的巨大空间。

基于针对该议题的思考,本文将通过多个例子,深入探讨公有领域再创作的价值挖掘空间,以及在文化与法律层面上所引发的争议与限制。


电子 游戏与公有领域的多重文化融合


从文学神话到古老建筑与视觉艺术,再到人类社会的音乐瑰宝,电子游戏在融合这些公有领域素材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多元的特征。

1
文学与神话叙事的现代回响


如今,几乎难以准确统计有多少电子游戏以神话为灵感起点。正如米尔恰·伊利亚德 (Mircea Eliade) 在《神话的面貌》中所述, “神话蕴含着先辈的经验与智慧,人们是通过神话来理解世界的。” 神话为传播媒介提供了一种古老且深刻的认知框架,被视为一种“特殊的意识运作方式”。

电子游戏叙事常取材于千年故事,既创新又借鉴神话传说。北欧、希腊神话启发了《战神》等经典,让玩家亲历传奇。同时,公有文学如四大名著、莎士比亚戏剧及古老神话,也为游戏提供灵感,如中国文化中的孙悟空,西方故事《德古拉》在《恶魔城》中重生。电子游戏以新形式让古老神话与文学再现于世。

恶魔城 月下夜想曲的德古拉

战神

改编和传承神话文学并不意味着重复与乏味,实际上,游戏开发者常常能够找到独特的切入点,甚至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经典。 例如,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在被再创作时,从一个传统童话故事转变为充满黑暗与奇幻色彩的《爱丽丝:疯狂回归》。这种“非童话”的游戏体验,颠覆了玩家对童话故事的既定印象,为经典故事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2
建筑与视觉艺术的数字重塑


在《黑神话:悟空》中,尘封千年的古代艺术作品通过运用了先进的3D扫描技术,对中国传统雕塑、建筑等进行了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并以细腻的画面再现于玩家的屏幕之上。 通过游戏的重构与创新,古代建筑和塑像焕发出新的文化活力。玩家们在游戏中识别出数十处涵盖中国山西、河北、山东、江苏等地的知名古建筑,不仅在视觉上被精细复刻,更融入了主创团队对历史文献与建筑细节的深入考究,令这些传统元素在虚拟世界中重现辉煌。

《黑神话:悟空》中来自山西的古建之一:小西天

同样,《刺客信条》系列通过高度还原历史建筑,如胡夫金字塔和巴黎圣母院,树立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独特范例。游戏中,玩家以角色视角站在这些古建筑的圆顶上,纵身一跃的瞬间,尘封已久的艺术作品再度焕发光芒。

游戏创作者可数字化保存完好艺术品,并通过实地考察和建模重建。 对于受损遗迹、历史文献等资料至关重要。 如“罗马重生”和“庞贝古城”项目,在虚拟世界重现历史风貌。中国也有类似应用,如同济大学团队的《古建大师之路》,通过RPG游戏传播古镇建筑文化,体验古建筑复原。

现今,越来越多的游戏开发者开始挖掘中华古典建筑与美术元素,并将其融入游戏设计之中。比如,《鸣潮》与《原神》等游戏大量融入了中式建筑和美学经典元素,受到了广泛好评。

光辇旗下主打东方风潮的游戏《归龙潮》成功还原了川渝地区的街区风貌,成为亮点之一。游戏中最新推出的角色“语冰”皮肤同样引人注目,其设计灵感则直接借鉴了王希孟的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

《归龙潮》“语冰”:墨染江山时装

3
音乐感官的全新演绎与再造


游戏音乐不仅是营造氛围、引导情感的关键手段,更是与玩家互动的一种独特媒介。 公有领域的经典音乐作品,特别是流传百年的古典乐章,早已超越时空界限,成为全球文化遗产的瑰宝。 从《俄罗斯方块》中巧妙运用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开始,古典音乐的魅力在游戏世界中的重现之旅便从未止步。

在一些RPG游戏中,游戏创作者以作曲家或特定古典音乐作品为灵感,通过游戏形式为玩家提供了更为深刻和多元的解读体验。 例如《永恒的奏鸣曲》(Eternal Sonata),以肖邦的生活和作品为灵感,讲述了他生命最后几小时的梦幻旅程。在梦境中,玩家与肖邦一起穿越奇异世界,与邪恶势力斗争,伴随着肖邦的多部经典作品,最终与其精神世界展开激烈的对决,背景音乐则是混音版的《c小调练习曲“革命”》。

部分游戏融入古典音乐增强背景氛围,如《生化危机》用贝多芬《月光奏鸣曲》营造孤寂恐怖感,而《恶灵附身》则借德彪西《月光》通过老旧收音机播放,既让玩家感到慰藉又添恐怖氛围。

《恶灵附身》中玩家听到德彪西《月光》的时刻

在近期备受关注的《黑神话:悟空》中,音乐的运用同样深刻且富有文化内涵。游戏中出现的《往生咒》不仅是佛教净土宗的常用咒语,还赋予了孙悟空斗战除魔后的慈悲情怀,用以超度妖魔,使其得以解脱;第二章中无头僧人所弹唱的陕北说书,直接取材于陕西传统曲艺形式,将地域文化与游戏艺术有机结合,极具文化深度。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典型融合之外,公有领域的广阔概念还蕴藏着其他创作维度和层面,同时在游戏开发技术的日益进步以及AI的迅猛发展的今天,将会进一步拓展公有领域素材的应用范围。


电子游戏中的文化融汇的价值与争议


1
鼓励游戏创作多元化的公共领域挖掘


在当今的游戏开发领域,商业IP授权的高昂费用和完全原创内容的市场不确定性,使得开发者们常常倾向于从公有领域汲取灵感。 然而,除此之外,鼓励游戏更多地挖掘公有领域作品,还蕴含着更为深刻的文化意义:

(1)本土文化的复兴与玩家期待

一方面,随着全球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具有本土情感纽带的公有领域元素愈发成为玩家关注的焦点。 以中国为例,由于中国游戏产业起步较晚,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源自中国的文学、神话形象、建筑与艺术作品,常常被其他国家的游戏作品所借鉴。例如,美日推出的《文明》系列和《三国志》系列游戏等,在创作中广泛运用了中国文化元素,不过由于存在文化理解的偏差,其在表达上却未能完全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与内涵,确实差强人意。

这种现象促使我们反思,如何更好地利用公有领域的本土文化资源,创作出既能传承文化、又能吸引全球玩家的游戏作品。近年来,中国本土游戏产业的迅速崛起,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国产游戏抓住了时代的机遇,开始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尤其是《黑神话:悟空》的成功,将《西游记》中的经典元素与现代游戏技术相结合,同时融入了中国名胜古迹和文物遗迹等文化符号,让更多人意识到公有领域文化的巨大潜力挖掘潜力。

(2)游戏作为数字时代的文化遗产

另一方面, 在更长远的时间维度上 ,电子游戏不仅可以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工具, 甚至游戏本身也应被视为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第32届会议上通过的《保护数字遗产宪章》明确指出,数字遗产涵盖了人类知识与表达的独特资源,包括以数字形式创建或转换的文化、教育、科学与行政资源,以及技术、法律、医学等信息,涉及文本、数据库、图像、音频、软件与网页等多种形式。

此宪章不仅为数字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未来电子游戏的保护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旧有介质的不断老化,加之商业模式的快速迭代和淘汰, 电子游戏在数字遗产保护中的地位愈发凸显, 许多新兴的游戏博物馆正是在应对这一挑战。

可以说,数字时代的电子游戏已然成为数字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双重使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禁要反思: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将为后代留下怎样的文化遗产? 当我们将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电子游戏作为遗产传承时, 不仅是娱乐的载体,更是解读与重构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文化的重要媒介。而这一文化价值的深刻挖掘,与通过对公有领域的丰富资源进行汲取与创作,是分不开的。

这种价值在《刺客信条:大革命》团队将游戏中的巴黎圣母院建筑模型捐赠给法国政府用于重建的行动中,已初见端倪。

坐落于上海徐汇的中国音数协游戏博物馆:“早期电子游戏”的展示区域

2
文化与法律视角下的公有领域应用争议


电子游戏在对公有领域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往往并非一片赞誉之声。除了重复使用公共IP所带来的审美疲劳外,一些作品因对文化元素的不当挪用而备受诟病。 首先是,文化上的争议尤为突出,尤其是当游戏对历史、宗教或民族符号进行不加区分的改编时,可能引发广泛的文化敏感问题。此外,并非所有公有领域作品的使用都是毫无限制的。在特定的情况下,法律层面也存在着隐形的制约,使得创作者在使用公有领域作品时需更加谨慎。

(1) 文化挪用与历史真实性的争议

由于公共领域的资源在使用上几乎没有限制,任何创作者都可以自由地进行融合再创作,因此,这一领域常常引发不少文化争议。最为典型的便是不当的文化挪用现象以及对历史的误用。 一些批评认为,电子游戏往往为了实现其功能性需求,展现现实中的地点和物体时更倾向于服务于游戏的玩法,而非忠实再现文化遗产的真实面貌或历史意义。

《刺客信条》的首部作品建筑细节就曾受到专业质疑,认为建筑并非完全忠于历史,融合了埃及尖塔风格和非洲西北部书法装饰。因游戏功能需求(如攀爬),严格遵循原建筑设计会影响游戏的核心玩法。

另一种批评则集中在游戏产业的“好莱坞化”(Hollywoodization),尤其体现在原本应植根于当地语言文化的内容被重新以现代西方视角进行改造。 例如,《刺客信条》游戏中黎凡特居民的外貌和语言并未真实反映该地区的服饰和方言,而游戏中主角的动作和言谈则通过动作捕捉技术体现了西方演员的手势、姿态和说话风格,从而被指责为“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削弱了原有文化的真实性和独特性。

当然, 我们必须承认,古今之间生活世界的巨大差异,必然会导致历史和文化的再阐述中出现一定程度的误读。 特别是在涉及到“政治正确”的复杂议题时,这种现象则更为明显。 游戏开发者在追求娱乐性的同时,也面临着在历史与文化的忠实再现与游戏体验之间寻找平衡的挑战,这无疑是另一个重要的议题。

(2)公有领域作品在法律中的应用限制

特殊司法辖区的使用限制

通常来说,艺术作品在作者去世50年或70年后进入公有领域,任何人都可自由使用这些作品,包括用于商业目的。然而,某些司法辖区对此设有例外,意大利便是其中之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