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告文案
只发广告,只发广告,只发广告。 发广告界最不值得关注的公众号。 一句话,都不想打动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广告文案

这是ofo做得最好的一次

广告文案  · 公众号  · 广告  · 2017-07-06 22:1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事情应该不少人都知道了吧

知道的话可以往下拉

看点你可能不知道的细节


如果还不知道的话

那一句话来概括下就是

ofo小黄车和《神偷奶爸3》里的小黄人合体了


合体后的新物种叫“大眼车”

长下面这样




如果说过去的2016年, “淘宝二楼” 是国内品牌做的营销当中给我惊喜最大的一个。


那么2017年看到到现在,ofo这次和小黄人的跨界合作,则是国内品牌给我触动最大的一次了。





首先,给我最大的一个触动点是,这次营销,它给ofo留下了可以持续使用和开发的品牌资产。


在ofo和小黄人这次合作当中,最显见的是直接诞生了这辆让年轻人一看到就有想骑的冲动,一看到就想合影拍照发朋友圈的“大眼车”。



当这款大眼车出现在中国城市的街头,会无形中给人一个强关联印象。


那就是提到小黄人,会想到小黄车;看见小黄车,会想起小黄人。


另外一个暂时看不见,但可待开发的品牌资产是:


如果这次营销,最终能让《神偷奶爸3》的出品方环球影业(Universal Pictures)看到双赢的效果的话。


那未来, ofo甚至有可能成为电影里,小黄人们的专属座驾。


这看上去是一个美好的想象,但不代表它不会发生。


因为这款“大眼车”出来后,环球影业表示很喜欢,会把它带到大洋彼岸,放在环球的办公室里展览。


“小黄人之父”,也就是照明娱乐的创始人兼CEO克里斯·梅勒丹(Chris Meledandri)在看到“大眼车”的照片后,也给ofo发来了贺电。


而假设 “大眼车”的质量和数量,都能够支撑起它在中国主要城市街头随时出现的话,那它相当于是《神偷奶爸3》和小黄人的一个天天可见的移动车身广告。


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件可以坐下来去再谈,去再憧憬的事情。





其次,作为甲方的品牌部或者市场部,当你有一个好的想法时, 要敢于把这个想法落地。


在ofo和小黄人合作的这个案子中, 缘起于ofo方面去年12月份无意中得知,《神偷奶爸3》将会在今年7月份于中国大陆上映。



于是,ofo方面带着想法开始和环球影业接洽。


之后双方来回磨合,克服文化层面的冲突,以及IP之于品牌的种种限制,谈定了一次在电影上映期间,双方都共同参与的品牌联合推广。


也就是说, 这是双方在电影推广期间的一次强强联合,互相借势。


回头再看的话,ofo之所以能够打动环球影业,包括之后环球影业主动引荐照明娱乐专门定制TVC的原因:


一方面,看中的是ofo这个品牌现有的热度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 看中的是ofo提供的想法和创意,能让小黄人在中国市场以一种有趣并可以深入到民间的方式和年轻人发生连接。





再者,当敲定了营销链条中最核心的部分时,所有的辅助传播环节,都要尽可能地去放大和曝光核心点,不要有多余的杂音出现。


这点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在控制节奏的时候,很容易走偏。


我们按照时间点,来看一下ofo在这次营销中,是怎么来一步步引爆的——


6月28日

ofo开始在微博上联合多个品牌一起预热

小黄人要和ofo一起搞事情


6月30日

“大眼车”的造型正式亮相

在《神偷奶爸3》的首映式现场

大张伟骑着大眼车出场的话题

开始辐射社交网络


同时,在当天

ofo在还用电视新闻和期刊报道的方式

对“小黄人工厂”进行了悬念设置


再到7月2日

ofo 发布App改版悬念海报


然后7月3日

ofo 在App内上线了改版后的版本

小黄人化身为定位点 出现在页面上



另外 一条由照明娱乐专门为ofo定制的TVC开始上线

里面小黄人首次发出 能让人听懂的声音“ofo”

这也是小黄人在全球第一次为品牌献声


当天, 在北京地铁海淀黄庄站和国贸站

一幅长达60米的地铁3D长图广告

抢占来往行人的注意力


微信朋友圈内

ofo还曝光了“小黄人工厂” H5


在APP内,7月7日开始

会匹配全城搜集小黄人互动活动

集齐5种小黄人卡, 可以获得77.77元现金


从这些天的传播线路来看,ofo可以说是调动了公司多个部门,倾全公司之力,一起协作,来做了这波营销。


而细思极恐的是,你会发现,ofo都是围绕着 “小黄人”和“大眼车”这两个最核心的点来设计和延展创意内容的,完全没有其他多余的杂音出现。


每个环节,重点都是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黄!


并且,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广告,还是站内的落地活动,每个点,拿出来看,都是一个炸弹。


也就是说,放大其中的任何一个点,对外去说,都能炸出话题的。


比如预热海报里小黄人素材的二次手工开发和主题“我们黄在一起”;


首映式上“大张伟&大眼车”的异类组合;


ofo改版后的app从IP定制的层面可以讲;


TVC里小黄人首次在全球对品牌发声;


H5去解读的话,在技术层面和创意层面都有空间……


这背后,ofo的品牌营销部门就相当于是一个大脑,在缜密布局各个环节的弹药,然后一发接一发地扔出来。





另外,广告公司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提供广告的创意,还可以是用创意来驱动产品。


在这次和ofo合作的agency当中,上海意类给出了“大眼车”的原始想法。


然后ofo的硬件设计团队,在这个想法基础上,做了改进和优化,保留了“两个大眼睛”,最终让这款“大眼车”得以真正地研发出来。




这是一次谁也离不开谁的合作,又都是一次相互正向的推动。





所以,叨逼了这么多,最后也无所谓厚着脸皮再扯大嗓门喊几句,我觉得:


这是ofo截止到目前,做得最好的一次营销。


这也才像是一个品牌的营销部门,真正要去干的事情。


这更是一次值得从事品牌营销和传播行业的人,去拿出来复盘的一次营销。


这样的案子,相信参与其中的广告公司,也会很激动很兴奋的吧。


而对一些很喜欢广告的人来说,估计看到后,也会忍不住骂出一句脏话:MD!这样的案子怎么就不是我做的?!




今天的推送就是酱紫。

评论区可以互动的话题:

你对ofo这次玩法怎么看?


回复“广告笔记”4个字,

可按照行业划分,

看「广告文案」过去4年发的文章。



没去奥美中国面过壁

没上李奥贝纳摘过星

没到环时互动抢过包

没跟一线大咖吹过水

……

没什么能拿出来说的

只是暂时还喜欢广告而已

所以一句话也不想打动你

微信ID:adwriter

微博:@广告文案-

知乎ID:二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