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造假,屡见不鲜。一张小小的标签,能让原本不起眼的水果秒变大牌,甚至获得了“洋身份”,身价暴涨数倍。据“检察日报”报道,近日,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检察院办理了一起督促整治国产水果“穿洋装”的案件
。
报道称,绥化市北林区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辖区一些水果店存在
利用网络平台将国产水果虚假宣传为进口水果的违法行为
,破坏了正常的商标管理秩序,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该院经深入走访调查,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了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对涉案水果店进行查处
,并加大对辖区网络平台食品零售行业的执法检查力度,
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
。
相关行政机关收到检察建议后,
立即派员对涉案水果店进行现场检查,并作出立即整改、警告的行政处罚
。相关行政机关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检查的工作机制,加大行业综合检查力度和频次,实现辖区执法检查高频度、全覆盖。
另据“中国消费者报”报道,今年5月,网上一些店铺开始销售“北寨红杏”,但这种红杏明明6月中旬才会成熟,执法人员调查发现,部分网店
利用“骆驼黄杏”假冒“北寨红杏”
进行售卖。为
遏制侵权假冒行为
,北京市平谷区市场监管局
启动“北寨红杏”“平谷大桃”地理标志保护专项行动
,目前已立案1件,移送违法线索6条。
农业农村部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水果消费量达到3.13亿吨,同比增长3%。
伴随民众生活水平提升,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为优质水果支付合理溢价
,高端水果在市场上持续走俏,
让不法商家动起了歪脑筋
。
业内人士指出,
作为初级农产品,水果“造假”主要体现在假冒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等方面。
一些知名品牌水果会在果品上贴上自己的商标,用以证明产品品质。于是,有不法果商私自印制商标以假乱真,这对于
消费者来说很难判断,只能吃过之后才发现端倪
。
此外,
水果“原产地产品”要经过原产地认证,要求十分严格
,比如要在该产地进行30年以上规模种植,有市场知名度与良好认知度等,产品的溢价效果,也吸引了一些水果商贩铤而走险。
假冒水果品牌、地理标志产品无疑是违法的
。业内人士强调,农产品的特点在于品质难以统一控制,只有推广优质的栽培种植管理技术,再加上严格的市场监管,才能让消费者买到真正优质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