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创见
全世界在等待新的科技故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互联网思维  ·  再读《明朝那些事儿》,我顿悟了 7 种强者思维 ·  3 天前  
互联网思维  ·  再读《明朝那些事儿》,我顿悟了 7 种强者思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创见

甲骨文在云端匆忙自救

创见  · 公众号  ·  · 2019-10-10 19:53

正文

甲骨文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惨痛的失败后,终于想到在云上发力了。


甲骨文首席执行官周一对路透表示,该公司计划增聘近 2000 名员工,这是其向全球更多地区推出云计算服务的激进计划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与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亚马逊 AWS 和微软竞争,此举还将有助于甲骨文在未来一年将用于财务、销售和其他功能的商业软件转移到新系统上。


甲骨文云基础设施部门执行副总裁约翰逊 (Don Johnson) 说,甲骨文将在西雅图、旧金山湾区和印度的软件开发中心以及附近的新数据中心增加工作岗位。


到明年年底,Oracle 计划再开放 20 个云「区域」,这些区域是 Oracle 运营数据中心的地方,这样客户就可以安全地存储数据以进行灾难恢复或遵守本地数据存储法律。


甲骨文目前有 16 个这样的地区,去年开了 12 个。在智利、日本、南非、阿联酋以及亚洲和欧洲的其他地方,将建设新的办公地点。


截至 5 月 31 日,甲骨文约有 13.6 万名全职员工,其中 1.8 万名受雇于云服务和许可证支持业务。


失败的巨人


据 Gartner 公司估计,激烈竞争的云计算市场在 2019 年价值可以达到 389 亿美元,在这个市场中,大企业将向云提供商支付费用,让云提供商处理他们的计算和存储任务,而不是建造自己的数据中心。


然而在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上,甲骨文是失败的,它们沉迷于自己的许可证授权不能自拔,从而将未来拱手让给后来居上的云计算公司。

尽管甲骨文董事长 Larry Ellison 每年都在甲骨文的年度大会 OpenWorld 上向客户信誓旦旦地宣誓要在云计算市场上赶上亚马逊,但口号年年喊,却看不到成绩。


在云计算领域颇具指标性的 Gartner 排名中,你是看不到甲骨文的具体数据和市场份额的,Gartner 也只是认为甲骨文是「基本市场参与者」。亚马逊目前是最大的玩家,排名第二的微软虽然与亚马逊差距颇大,但它已经把未来战略押在了这些服务上。Alphabet 旗下的 Google 和 IBM 也投入了大量资源。


甲骨文也几乎已经失去了中国市场,它不仅在云计算业务上败给阿里巴巴,

甲骨文更在今年 5 月正式关闭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并裁减员工约 900 人。


其实甲骨文在云端的转型并不是没有努力过,但每一次转型都被莫名其妙的战略、不明所以的行动和毫无意义的内部争吵所打败。


据媒体报道, 甲骨文管理层在讨论云计算项目时认为云计算部门成本太高,取得的进展却反而有限。甲骨文甚至没有建立起大型的数据中心与对手竞争。他吸引不了合伙伙伴,也吸引不来新的客户。


甲骨文颇具影响力的高管,被视为「太子」的 Thomas Kurian 的辞职标志着甲骨文转型的失败和对未来发展迷茫的情绪,「太子」曾经在甲骨文工作了长达 22 年之久。

Kurian 是甲骨文云计算的「总设计师」,他采用了一种更为温和办法实现向云转型,通过与亚马逊、微软等云计算基础设施公司合作来推广其产品,以方便可以让甲骨文现有的用户可以在云计算平台上更好地使用自己的产品(现在有很多数据库产品是这样做的),同时也可以在这些云计算平台上吸引更多的新客户。但这一提议被 Ellison 拒绝,Ellison 甚至做出了让客户强迫使用甲骨文云产品的荒谬之举,反而引起了客户的不满并提起诉讼。


Kurian 还希望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却反而失去了更多的权力,最后也导致了自己的辞职。


今年十一期间,权威机构国际事务处理性能委员会 (TPC) 官网披露,阿里巴巴自主研发的金融级分布式关系数据库 OceanBase,在 TPC-C 基准测试中登上榜首。 这一成绩还打破了由甲骨文保持了 9 年之久的世界记录,成为首个登顶该榜单的中国数据库产品。


甲骨文似乎不能再失败了。

对手的明抢豪夺


让甲骨文更痛苦的是,他的竞争对手们在肆虐争夺甲骨文的市场。


他的竞争对手们,包括亚马逊和阿里云,它们推出了一系列软件和硬件来游说并帮助手上客户的数据库产品从甲骨文加速转移到它们自研的云原生数据库上,亚马逊的产品叫 AuroraDB,阿里云的叫 PolarDB。而阿里巴巴击败甲骨文的产品 OceanBase 则明确告知金融公司可以放心放弃使用昂贵且低效的甲骨文产品。

在 2019 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宣布推出了一款高性能数据库一体机——POLARDB BOX,用户部署在自有数据中心即可享受云数据库的便捷体验。该产品 最大支持 1152 vCPU、9TB 内存、118TB SSD 有效存储空间;提供 开放 OpenAPI 接口,可与私有云平台无缝对接; 无锁备份能力,10TB 本地备份及恢复仅需 10 秒。


这些性能刀刀戳中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传统数据库的弱点,PolarDB Box 更狠的是 还为甲骨文等传统数据库用户提供一键迁移功能,这更方便政企、交通、航运、金融等这些甲骨文曾经雷打不动的重要客户。


实际上在今年 3 月,POLARDB 还成为业内首个兼容 Oracle 的云原生数据库,大型企业可在数小时内完成业务迁移,10TB 数据备份只需要 10 分钟。

在云计算网站的数据库产品介绍页面上,可以将数据库从甲骨文一键迁移到云上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宣传标语。 阿里云的一位技术顾问告诉我,现在一键抛弃甲骨文数据库已经不是什么技术难题,已经形成了一个数据上云的完整链路,首先通过 DTS数据传输工具,将线下的数据库迁移到线上,再按照业务需要进行数据库选型。 「就像吃碗方便面那么容易」。


这些云计算公司对甲骨文就是明抢豪夺,去 Oracle,云原生,一键迁移传统数据库已经成为当下 CEO 和 CIO 的宠儿,他们不仅发现这种新型的数据库不仅更好用、更灵活,而且实在是省钱。

以阿里云 PolarDB 为例,其价格仅为传统数据库的 1/6。 与传统数据库不断下降的营收相比,云数据库正在积极地快速增长。预计到 2022 年,预计有 3/4 的数据库天然部署或迁移到云上。


可以说,甲骨文的对手并不是具体的亚马逊或者阿里云,而是与一个新数据库时代的斗争,是传统的IT销售核心思维与云计算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的斗争。


甲骨文的再次救赎


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数据库的形态基本经历了传统商业数据库、开源数据库到云原生数据库的演进过程。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海量数据喷发,对数据库提出了完全不同的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现在全面上云成为大大趋势。


IDC 预测,到 2021 年云上数据量将超过传统数据中心。在这一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商业数据库因其昂贵、高运维难度、以及低扩展性和可用性受到挑战。而云原生数据库则因天然为云定制,具备云计算的弹性能力,兼具开源数据库的易用、开放特点,及传统数据库的管理和处理性能等优势,成为企业的最佳选择。


AWS 和阿里云的数据库产品能够迅速占领数据库市场就能代表当下的新趋势,就像当时 Kurian 还在甲骨文时候的选择,要让自己的产品去适应云,而不是强行与这个时代为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