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彩礼”:论农村彩礼形成机制中的道德嵌入性——
基于甘肃L县的案例分析
(
王思凝、贾宇婧、田耕
)
没有公众的公共空间:北京大栅栏院落调整中的国家与个人
(
李阿琳
)
整合药礼:阿卡医疗体系的运作机制
(
王瑞静
)
在“枢纽”与“限界”之间的“边缘人”
——
民国时期边地汉人形象建构论说
(
冯建勇
)
明清以来的市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因缘
(
傅春晖
)
颠覆与虚无: 莎剧《麦克白》与《哈姆莱特》中的主观性困境
(
王楠
)
慈善概念的移植何以未完成:一个政策过程的分析
(
章高荣
)
区域文化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基于跨省流动人口的研究
(
石智雷
)
科举、商品化与社会平等:清代广西土司社会的“文明化”
(
张江华
)
古典学的人类学相关性:还原并反思地引申一种主张
(
王铭铭
)
生命与伦理:齐美尔生命哲学基础上的个体法则
(
潘利侠
)
情感劳动中的积极体验:深层表演、象征性秩序与劳动自主性
(
梅笑
)
党政关系:一个人事制度视角与经验证据
(
周雪光
、
艾云
、
葛建华
、
顾慧君
、
李丁
、
李兰
、
卢清莲
、
赵伟
、
朱灵
)
激活优势:家长主义浪潮下家长参与的群体差异
(
沈洪成
)
收入差距、不平等感知与公众容忍度
(
魏钦恭
)
权力与伦理:韦伯支配社会学中的国家理由问题(
李荣山
)
通过“合意”建构的三元行动理论:重探韦伯的《关于理解社会学的一些范畴》
(
蔡博方
)
“祭祀不祈”与“内尽己心”:以祭礼中的“鬼神”为例论儒家思想的“理性主义”
(
秦鹏飞
)
市场化与中国民众社会公平感的变迁:2005—2015
(
许琪、贺光烨、胡洁
)
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对北京市养老资源的空间分析
(
毕向阳、李沫
)
自由心证制度的本土实践
——
以我国西南地区基层环境侵权案件为分析对象
(
林浩舟
)
与祖辈同住:当前中国家庭的三代居住安排与青少年的学业表现
(
张帆、吴愈晓
)
芝加哥舞女、中国洗衣工与北平囚犯:都市中的陌生人
(
杜月
)
农业转型的社会基础——
一项对茶叶经营细节的社会学研究
(
付伟
)
传统中国社会的情理与人伦
——
以京剧《四郎探母》为例
(
吴柳财
)
一统体制的内在矛盾与条块关系
(
曹正汉
、王宁
)
颜神镇何以设县:明清华北山区社会的政治选择与地域认同
(
任雅萱
)
明代上供物料制度运作与财政白银化的逻辑:以景德镇官窑烧造改革为例
(
胡宸
)
地理空间与住房不平等
——
基于CFPS2016的经验分析(
方长春、刘欣
)
源于身份的隔阂:人口多样性、社会信任与犯罪
(
金江、施养劲、朱立博
)
文件治理中的政策采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基于国家和省级政府政策文本(2008—2018)数据
(
刘河庆
)
思想、风俗与制度:陈寅恪史学研究的社会学意涵
(
孟庆延
)
哀敬两尽:从“君视大敛”看君臣、父子伦理的情感内涵
(
李松涛
)
互不信任的群体何能产生合作——
对XW案例的事件史分析
(
张静
)
正宗与时变:基于安溪铁观音的产业治理与生产实践研究
(
颜燕华
)
技术自主性与国家形塑——
国家与技术治理关系研究的政治脉络及其想象
(
陈天祥、徐雅倩
)
“宗教礼物论”的可能性:礼物与宗教的内在联系
(
吴越
)
变迁与延续: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类型学研究
(
曾旭辉、李奕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