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的雷达:树突状细胞(DC细胞)
特异性免疫:针对性防范,有的放矢
人类认识特异性免疫是从天花开始的。那是1000多年以前,当时天花肆虐。随着人们与天花的接触,逐渐发现,不但大难不死的天花病人以后不会再得天花,而且有些接触过天花病人的人也不会得天花。这启发了人们,人们开始把天花病人结的痂剥下来,干燥后碾成粉末,吹到没有得过天花的人的鼻子里,希望能预防天花。结果成功了。被吹过天花痂粉的人真的不得天花了。后经数百年的探索,终于诞生了我们后来接种的“牛痘”疫苗,并最终消灭了天花。
人类也从此开始研制各种疫苗,现在已经能够生产许多疫苗,预防多种传染病。像儿童打的白百破三联疫苗就可以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儿童、成人都能注射的乙肝疫苗可以预防乙型肝炎等等。那么,这种特异性免疫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还得从“根儿”上——骨髓说起。
骨髓属于免疫器官。骨髓内有一种很重要的细胞叫做骨髓造血干细胞,具有多种分化潜能,就像一名18岁应征入伍的新兵一样,既可以被培养成通信兵,也可以被训练成炮兵。干细胞可以根据身体需要变成(医学叫分化)红细胞、白细胞、吞噬细胞等等,其中有一部分会变成淋巴干细胞。淋巴干细胞又兵分两路:一路原地不动,就在骨髓变成B细胞,然后随血到达脾脏、淋巴结定居;另一路则随血到达胸腺,在胸腺分化成T细胞,也随血到达脾脏、淋巴结,和B细胞一起待命,准备发挥免疫功能。
外界病原微生物(医生叫它们抗原)侵入机体后,如果能够“过五关斩六将”进入血液到达脾脏、淋巴结的话,T、B细胞就该发挥作用了。
首先,T细胞受到这种病原微生物的刺激会进入激活状态,变成医生们说的致敏T细胞。致敏T细胞有两个特点:一是对这种病原微生物有攻击能力,能杀死这种病原微生物;二是对这种病原微生物有识别和记忆功能,下次再见到这种病原微生物时能认识它,并继续攻击它。
B细胞在病原微生物的刺激下会产生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与该病原微生物结合,使之失去活性,医生管这种物质叫抗体。如果今后这种病原微生物再次侵入机体,致敏T细胞(激活了T细胞)就会冲上前去与它们作斗争,抗体则会与它们结合,使其失去致病能力。由此可见,机体的免疫系统只要见过某种病原微生物一次,就具备了对该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力。这也是为什么人只要服用或注射了某种疫苗,或得过这种传染病就能对这种病原体有免疫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