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赴美禁令和签证放开,网课人终于有望线下上课。
就在昨天,
@美国使馆签证处
发了一条微博,提醒大家“学生签证申请服务分阶段恢复”。
然而,短短几小时后,因为不恰当视频和比喻,
@美国使馆签证处
被网友们骂到删博…
这条微博的正文写道:
“春暖花开,你是不是像这只狗狗一样,迫不及待想出去玩耍了呢?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学生签证申请服务已经阶段性恢复了哦!还等什么,快快准备起来吧!”
而在
@美国使馆签证处
所配的半分钟的视频里,
一只狗狗正在瞪着小腿,艰难地翻过围栏向外爬
。
感到被冒犯的网友们瞬间炸毛:
Excuse me?美国使馆这是在干嘛?
暗搓搓地比喻留学生是狗?
虽然有时候我们也会自嘲“留学狗”“网课狗”,但拜托,「自嘲」和「被人指着鼻子阴阳怪气地类比」,完全是两种意味。
而且一个官博,发布这样侮辱性极强的微博,可以说是种族歧视了吧!
愤怒的网友们不仅在评论区盖起了高楼,
#美国使馆签证处把留学生比喻成狗#
的话题也有500多万次阅读。
顶不住“亲切问候”的
@美国使馆签证处
很快删博,并发布了一条签证申请流程的科普视频。
但是老话说的好,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美国使馆签证处
官博的这一通操作,笑死,根本没用,这条
新动态的评论区也是大型挖笋现场
。
“这就删博了?是玩不起吗?没关系,我们帮你保存了。”
签证门槛别卡太死。
还有人活学活用,反手把一波“赞扬”送回给官博。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
大可不必玻璃心地上纲上线
。
虽然在中国,“狗”往往带有贬义,比如“人模狗样”“狐朋狗友”。
但在美国文化中,并不认为狗是贬义的,比如lucky dog(幸运儿),
没必要因为中美文化差异过度解读
。
所以,在美国,如果有人说你狗,其实是在夸你???
过气顶流川普第一个不同意。
大选的时候,拜登就骂川普是“
普京的狗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亚马逊上还有同款T恤出售。要按这个解释,其实拜登是在夸川普:我的老伙计你可真棒棒吗?
而早在18年,川普在推特上和人骂战时,就说过对方的前助手是狗,而媒体用的词是“
insulting
”,辱骂。
还有被《纽约时报》称为疯狗(Mad dog Mattis)的美国前国防部长马蒂斯,就在听证会上明确说过,他很讨厌疯狗这个绰号。
难道马蒂斯会不知道其实《纽约时报》是在夸他吗?
虽说lucky dog可能是为数不多的,用狗夸人的词,但是随便搜下
英文中和dog有关的俚语,贬义的也有一大堆
。
To lead a dog's life,用来描述生活不尽如人意的人;
Underdog,说的是失败者;
Dressed up like a dog's dinner,穿得花里胡哨,但注意,是贬义词;
A dog's breakfast,事情搞砸了;
To go the dogs,开始堕落,一败涂地
……
在Quora上,也有
“Is calling someone "Dog" an insult or a compliment in English?”
的问题,我们再来看看native speaker的回答。
@Lisa Berry
“狗”可以被当作赞美,也可以是强烈的侮辱,这
取决于具体的语境
。
@Edward Conway
在我所熟悉的美国部分地区,
大多数“dog”的用法都是强烈否定的
。如果我对我的同事说,“Whatup, G-Dawg”,我可能会被扇耳光,或者被投诉。
那么下次,外国homie说你“狗”时,记得掂量一下,他到底是在夸你还是在骂人。
回到这次的争议中,
很多网友显然对“文化差异”这一解释并不买账
。
博主
@乔木DC
就认为,“也许他们犯了一个表达错误,
也许故意要这效果
。”
评论区更是火力全开:
“驻华这么多年,这点儿文化不懂还驻个屁呀!”
“你以为人家不懂文化差异?其实就是故意搞小动作来侮辱你!”
美国使馆签证处的这条微博,究竟是“无心”还是“故意为之”,争论还在继续,但细数这些年,美国使馆干的糟心事儿,那可是真不少。
还记得今年年初,大家被“疫情反复,能不能回家过年”折磨地心力交瘁时,
@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
搞了个活动:
纪念全球爆发COVID-19一周年
。
不纪念因为疫情离开我们的生命,不纪念一线工作者,偏偏纪念“全球大爆发”,多少是有点那个大病吧。
2020年7月,美国驻成都总领馆关闭
时,不仅发文告别,还专门制作了煽情视频,搞得自己不得不离开中国是一件多么无辜又无奈的事情一样。
甚至还搞出了一段
“大爷含泪倾诉:中美应当是朋友”
的视频,本想玩儿一把“茶中茶”的操作,然而很快就被人扒出,视频的后半段其实是大爷在指责美国不应该率先要求关闭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
比被人发现
魔鬼剪辑
更尴尬的,是这几乎一模一样的通稿和配图,很难不怀疑是动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