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bioSeedin柏思荟
生物医药知识服务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拾榴询财  ·  有奖征集:回乡见闻 ·  2 天前  
格上财富  ·  2025年:平安生活指南25条 ·  3 天前  
格上财富  ·  芒格:巴菲特取得成功的六个要素 ·  4 天前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中金固收】春节读书心得与图书推荐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bioSeedin柏思荟

当Biotech投资人不再奢求IPO

bioSeedin柏思荟  · 公众号  ·  · 2024-08-13 17:32

正文

▲ 扫描二维码报名

PREFACE

前言




过去10年,在热钱的催动下,国内创新药市场完成了快速的积累与发展,但寒气也随之而来。


2023年对于国内创新药IPO市场而言,可谓是寒风凛冽, 并且IPO的冷正在肆无忌惮向一级市场传递 。进入2024年,这种趋势并未有所缓解,反而呈现出进一步加深的迹象。


即便一二级市场持续遇冷,但国内创新药出海浪潮却持续走高。在这一冷一暖的背后,各利益相关方的观念已经实现了转变,过分关注IPO,已经失去意义了,有投资人表示,“已不再奢求IPO”。


在日益剧增的“退出”与“生存”焦虑之下,众多投资机构和biotech公司开始积极探寻新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并购”与“BD出海”的火热。


在即将召开的 2024柏思荟年会暨第6届生物药开发者创新大会 上,我们有幸邀请到了 Genmab(普方生物)、亘喜生物、 宜明昂科、宜联生物、科望医药、明济生物、岸迈生物 等多家身处 「并购和出海BD」 热潮中的biotech来进行分享。


同时,我们也设置了 「海外市场通路:Fundraising,Deal and IPO」 Session 来探讨相关话题,敬请期待。


(可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报名大会)


01

IPO趋冷,并购风起

根据bioSeedin柏思荟此前统计,2024年第一季度,美股共有9家biotech药企IPO上市,从募资金额和IPO数量上来看,市场声音普遍向好,叠加一级市场biotech融资额也开始回升,美股生物医药赛道转暖的信号似乎越来越强烈,第二季度也仍然在保持着这个势头。


而将视野拉回到国内,则是呈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景象,A股上市“遇冷+收紧”仍在持续。


Wind数据显示,2024上半年,A股医药行业仅有海昇药业(北交所)和爱迪特(创业板)两家公司上市,从募资金额来看,2021-2023年以及2024上半年,A股医药行业IPO的融资净额分别为863.12亿元、695.55亿元、203.71亿元和11.18亿元,下降幅度明显,两个数据综合来看,说是触底也不为过。


与IPO数量锐减相对应的则是终止IPO的医药企业数量陡增,仅2024上半年已经已经达到36家,逼近2023年全年的数额。


面对A股的现状,不少biotech公司也开始南下寻求港股IPO。2024上半年,港股共有3家biotech公司上市,分别是自免第一股荃信生物、抗体细胞因子第一股盛禾生物以及18C/AI制药第一股晶泰科技,同源康医药今日也启动招股,即将上市。


即便如此,港股估值低、流动性差等问题依旧难以解决,换言之便是,赴港多是“被迫”的选择。


A股和港股IPO的不确定性,为GP、LP以及企业本身都带来了以往难以想象的焦虑,在此背景下,众多投资机构不再苦苦等待IPO,而是开始积极探寻替代性的退出策略,其中“并购”便是关键考量之一。


2023年末,亘喜生物被MNC药企阿斯利康以12亿美元收购,打响了海外药企收购国内biotech的第一枪。随后国内biotech“整体出售”潮开始涌动,目前已有4家国内biotech被海外药企收购,最近的一起是Genmab以18亿美元收购普方生物。


这四笔交易,都为投资人带来了丰富的回报。


但并购看似是一条有效的退出途径,在实际漫长的谈判周期中,变数诸多,“谈不拢”才是常态,并且还有诸多潜在影响因素在掣肘,即便并购意味着马上能有DPI,但也并非易事。


对于biotech投资人来说,即便谈起IPO是意兴阑珊,但并购也是一条不好走的路。


02

多点开花,BD火热

在一二级市场长期趋冷的背景下,并购虽好,但难于上青天,更多的投资人和biotech公司寻求的是出海BD交易,但不论是并购亦或是BD,都是两者之间的双向奔赴。


有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药企达成了近70笔License-out交易,交易总金额超过465亿美元,其中当以新生代biotech为主要力量。


进入2024年,这一增长势头仍在持续。根据西南证券数据,2024上半年,国内创新药企完成了25笔出海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超200亿美元。



当时间来到2024年下半年,BD出海迎来了新的增量,双抗“出海”开始刷屏,近期包括康诺亚、宜明昂科、嘉和生物以及同润生物在内的公司实现了密集出海,涉及疾病领域包括了肿瘤以及自免。


与此同时,在百利天恒双抗ADC天价出海后,国内双抗ADC也迎来了一波出海热,今年以来已经诞生了多笔交易。


可以说,国产双抗类药物正在马不停蹄的奔向世界舞台。当然,从药物类来看,除双抗/ADC之外,小核酸药物也开始崭露头角、年初,舶望生物和诺华达成协议,总金额为41.65亿美元;从疾病领域来看,“偏科”领域——自免也开始逐渐发力,6月,明济生物将临床前TL1A单抗FG-M701授权给艾伯维,总金额超17亿美元,而这是目前全球单个临床前药物分子拿到的最高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此前阿斯利康收购亘喜生物的原因之一也是看到了后者CAR-T管线在自免领域的潜力。康诺亚近期出海的双抗也是瞄准的自免领域。


可见,国内创新药出海热度不断上升的同时,结构也越来越多样化。ADC之后,更多交易机会正在涌现。


回到IPO和退出的层面来看BD出海火热的这一现象,也延伸出了新的问题,如BD之后,会对后续的融资产生哪些影响?投资人该怎么退出?…


这些问题则需要各方力量共同来寻找下一个更优解。



相关公司参加的路演及Panel详情


参会报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