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节目,把科学道理和各种前沿的发明,用
实验的形式
演示出来,孩子们都看得眼都不眨。比如,把透明玻璃放进
混合油
中,玻璃直接就消失不见了!——
铅笔芯本来是没有
磁力
的,但把它放进水里,它却会随着磁力
改变运动方向——
在具有亲水性的玻璃上面喷上
“超防水喷雾”,
只在中间留一个小方块,会发生什么?
看着几个孩子着迷的样子,我感叹
科学实验
的力量实在是太强大了。它不仅可以让
晦涩的科学道理
变得
直观简单,
更能激发孩子的
好奇心,
鼓励他们
拓展思维、培养动手能力。
尤其是什么都想尝试一下的二胖同学,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下子就对科学实验感兴趣极了。
于是回到家后,我带二胖一起读了这套
英国
引进的
《儿童科学思维训练活动书》,
好好地过了一把科学实验的瘾。
这套思维训练绘本,也是用
小实验的形式,
带孩子探索日常生活小事背后的
科学道理,
浅显易懂
又
简单有趣,
像二胖这样4岁的孩子也能轻松地学到
科学知识。
比如,船桨掉进水里也不会沉底,其实与
物理
中的
“浮力”
这个概念有关。
但直接给孩子讲
浮力的原理,
他们未必能
听得明白。
如果带他们来个
小实验,
问题就简单多了——
把
塑料船、鹅卵石、硬币、木块
分别放进水里,孩子会发现鹅卵石很小但却沉底了,木块虽然大但是
很轻,
所以可以漂浮起来,
浮力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有的汽车路过的时候,因为里面在大声播放音乐,咱们总能感受到“咚咚咚”的
振动,
难道
声音还能让物体振动吗?
准备
一张塑料膜、一个圆形罐子、几粒大米、一个播放器,
然后大声播放音乐时,就会发现米粒居然在
上下跳动。
那是因为声音产生的
声波
会让物体
振动,
反之,有时通过振动孩子也能清晰感受到声音的存在——
再如,家里发现了个脏脏的泥脚印,脚印是
不规则形状,
没有严格的
长宽高,
那怎么通过
科学的方法
测量出是脚印谁的呢?
书里的
测量方法
就十分
巧妙,
在
方格纸
上描画出每个人的脚,然后再
数格子,
和地上的脚印一对照,就能找到泥脚印的主人啦。
这样把
科学研究方法
运用在
生活
中,一下子就能
拓展孩子思维——
每个实验故事后面,还有
“这是为什么”
栏目进行
扎实的
原理总结,
让孩子
提炼归纳、
透彻理解
科学知识点。
而且,这套书里的
科学知识简单却不幼稚,
它
不是
浅尝辄止,
而是
循序渐进
地带孩子
多角度、全方位
地研究现象背后的科学。
比如
《船为什么能浮起来》
中,就分别从——
物体的材质、重量、形状、内部结构
水的含盐量
等等
不同角度,
讲了许多关于
“浮力”
的小知识。
直接把黏土放进水里,它就会直接沉下去。但是把
黏土捏成小船的形状,
它却能
浮在水上
了,原来
形状
也会影响浮力的大小
——
充气的橡胶船
能浮在水面上,那么在
空心的物体
里注入
空气,
它们就会有浮力吗?
用
空易拉罐、吸管和一盆水
,孩子就能完成一个
简单的实验,
来验证出空气的确能让同体积的东西变得更轻,所以易拉罐和橡胶船
能浮起来——
还有
沉入水里的鸡蛋,
在加入了
大量的盐
以后,居然
慢慢浮上水面。
看来
盐分的含量
对浮力也有影响,所以咱们在海里游泳时更容易浮起来啊。
还有
《冰为什么会融化》
里,从
水的融化、凝固、蒸发、凝结
等角度,生动地给孩子科普了相关
化学知识——
再如
《影子是什么》
这一本里,都是孩子们生活中可能
产生好奇、
问到咱们的问题。
比如——
为什么到了晚上天就黑了?
影子到底是什么?
夜晚别人是怎么看到我的?
透过一个个
小问题
和对应的
有趣实验,
轻松简单地从
光源、光线、光的传播、折射、反射
这几个方面给孩子们讲明白了
光学知识——
这套《儿童科学思维训练活动书》,
一共12册,
每册都是一个
独立的主题,
总共涉及到了——
声学、光学、力学、颜色、植物、
物理、化学、生物、数学
等多个领域的
基础知识,
激发
好奇心,
引领孩子
打开探索科学的大门。
从生活中的小事提问
用趣味科学实验解决
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非常具有
逻辑性,
给孩子带来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在
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这套书最先打动我的地方是,在进行
科学小实验
的时候,它使用了不少值得借鉴的
研究方法。
其中不少我都在钱儿的剑桥科学教材里见到过,孩子以后
课堂学习
或是
生活中也能用到,
还是很
实用
的。
通过
不同的感官,
比如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去
观察和体验,
能从
不同角度全面了解
某种现象。
就像在
《彩虹是什么》
这一册里,想要了解
“三原色”,
书里的4个小伙伴不仅
细致地
观察了画笔颜色的渐变、
还要
自己动手
用颜料调配不同颜色,去感受渐变色的形成——
不同的事物之间
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对它们进行
归类和比较,
能让孩子想出更多的实验方法。
比如
《那棵植物有多高》
这一本里,孩子们想要知道哪个容器
装水更多,
光靠观察是不够的——
那就要另外找一个杯子或者量杯,
作为标准
来进行
比较测量,
结果才更
精确——
预测和假设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很重要的一步,考验的孩子
运用已知的知识做出判断的能力。
这套书里就给了很多
巧妙的引导。
在学
平衡力
时给出的场景是
走钢丝,
书里前面已经讲过,已知人的
重心不稳
就容易摔倒。通过不同的观点,再引导孩
子
预测和假设
走钢丝的人是
如何保持重心稳定的——
有些结论需要通过
记录数据
才能得出,书中也给了孩子很多记录的
小技巧。
比如史蒂夫
一天的安排,
可以用
24小时
的
时间表
来记录,这样就能
很
直观
地看出
他做一件事用了多长时间,做什么事时间最长——
但如果要记录
更长时间里的变化,
比如
绿豆发芽
肯定不是一天就能记录完的,那就要用到日
历
来进行记录——
想要记录每个人在
规定时间内
跳绳多少下,没有秒表的时候可以用沙子做一个简单的
沙漏,
因为沙漏里的
沙子每次流完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书里的这些方法
实用又有趣,
而且还能让孩子从
不同的角度
去
思考科学问题,
培养他们的
科学思维。
比如
《我睡了多久》
这一册里
时间的测量,
就在每个故事结束后,非常系统的给孩子总结了——测量不同的事件,就像
短跑和年龄,
用到的
计时单位
肯定是不一样的,要
灵活思考。
这套书里有4个小主人公,他们都特别
善于思考,
就像咱们的孩子一样,每天脑子里都有很多
“为什么”——
他们把
生活中的疑问,
化成了
一个个
简单易懂的科学实验
,
深入浅出地
把各种
科学道理
和
知识
讲给孩子听。
书里的
故事场景
也
都
源于日常生活,
读起来
亲切
极了,好像书里的小伙伴就是自己的同学或是孩子自己。
比如在
公园
里,和朋友一起
玩滑板车、骑自行车
的时候,突然想到为什么
轮胎都是圆形
的?——
有的是在
学校
的科学博览会里,好奇
磁铁隔着板子
居然还有
磁力——
每个故事场景,都和咱们的日常生活
息息相关,
吸引着孩子一起提出
“为什么”,
然后再带他们一起探索
生活中的科学。
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特别能激发孩子
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且这样的
对话形式,
把科学道理用
孩子的口吻
简单地描述,一点都
不会晦涩难懂。
同时也让它的
语言充满童趣、短小精炼,
已经上学的孩子自己就可以轻松阅读——
如果是
3-6岁
的话,也可以
亲子共读。
书里的
插图
特别
直观清晰,
实验步骤和科学道理
一目了然,
孩子理解起来也很容易。
简单易操作的有趣小实验
动手又动脑 带孩子解决问题
咱们常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其实就是在鼓励孩子多
动手实践。
因为通过自己
亲手实验
得出结论,学到的
科学知识
印象会更加深刻。
这套书里的
小实验,
都是
从
身边的物品
取材,
孩子
容易理解
而且
可操作性强,
在读故事的时候就能跟着动手做实验了。
比如,要弄清楚
“彩虹是什么”
这个问题,需要的东西
只是——
托盘、镜子、手电、白纸、橡皮泥
用这些家里就能
随手找到的工具,
就能让孩子做一个有趣的
“彩虹小实验”,
去亲身感受彩虹形成的
条件,
接着再学习
“光的反射和折射”
这个科学道理,
就容易多啦。
磁铁
的
磁力
可以
吸引部分金属,
那如果
隔着板子,
磁铁还会有
磁力
吗?
咱们像书里说的那样,在家准备
磁铁、回形针、卡片、薄木板、空玻璃罐子,
就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动动手。
也有稍微
复杂
一点的实验,比较考验孩子的
动手能力。
但书里的
对话,
把
实验的步骤
讲得
清楚明白,
孩子跟着
一步一步来
也不会觉得困难,完成后还会特别有
成就感。
比如和草地相比,在滑梯上滑动更加容易,通过
观察
这个细节,孩子就可以试着
推测——
物体表面的
材质
是不是会
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然后就是跟着
对话上的数字,
用简单的几步来进行
验证
了。
首先,
第一步
是给塑料盒子钻个洞,绳子的一头穿过小洞,另一头绑着纸杯——
第二步是
观察
光滑表面
的
摩擦力。
把
盒子放在光滑的木板上,然后往纸杯里放玻璃球,看看
几个玻璃球
能让盒子
滑动——
接着是
第三步,
观察
粗糙表面
的
摩擦力。
把木板换成粗糙一点的
毛毡垫子
或者
薄地毯,
孩子就会发现需要
更多的玻璃球,
才能让盒子
动起来——
同学们别看只是简单的两页,书中给的
实验过程清晰又完整,
每个实验都是
通过——
观察细节 →
提出假设 →
进行实验 →
得出结论 →
总结原理
这样的顺序,让孩子跟着故事里的主人公一起根据实验得出结果,根据结果总结原理,
层层递进,
按照
逻辑关系
来把
“摩擦力”
这个知识点
轻松地理解了。
并且通过
亲手实验
得出的结论,也更加有
趣味性,
在不断尝试的过程里,还能提高孩子的
记忆力和判断力。
这套书里
每一册
都有
5个
这样的
科学
小实验,
一套读下来就是
60个不同的实验,
知识点还是很丰富的。而且这些实验即使不做,讲给孩子听也十分
生动有趣,
效果一样很好。
比如
《电是怎么提供动力的》
这一册的
电学小实验,
用到的工具稍微复杂一些,同学们也可以直接讲给孩子听。
不过也要提醒一下,孩子做实验的时候
要有大人陪同
哦,书上给到的
“安全第一”的提示
也要
仔细阅读,
时刻提示孩子小心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