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
“基层减负年”
,重磅消息一出,广大官兵欢声雀跃。
虽说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不少“四风类”形式主义问题得到纠治,但过多的督查、检查、考核以及文山会海反弹回潮等问题,依旧困扰着基层官兵。机关策划的每一份文电、每一次专项检查,如果不科学、不实际,都可能让基层跑断腿、累翻天。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补本子这个事!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本本已逐渐丧失了“促进和加深教育效果”的作用,反而加重了部分官兵对教育的“厌恶”感。归纳一下官兵的笔记本内容特点吧:
千篇一律,东凑西补,五花八门,龙飞凤舞。
所以……
补在本子上的笔记真能入心入脑吗?笔记补得好就能说明政治教育搞得好吗?
关于补本子,笔者给大家盘点基层四大吐槽——
本子咋就这么多?
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给大家数一数基层的本子种类:
官兵个人政治教育笔记本、军事教育笔记本、单位各类登统计本、单位三大组织会议记录本、班排党团会议记录本、心得体会本、各类主题教育记录本……
据不完全统计,一名基层指导员个人要填写、统计、补录的本子居然多达15本!夸张点说,兵龄长的老同志可能已经“著作等身”了!
只要提到“补本子”,官兵普遍的心理想法就是“完了,又休息不了了,估计还得熬夜……”是的,“补本子”似乎已经成为当下基层官兵的心理阴影。
机关开展综合检查,第一就是查本子。
本子那么多,
无论细查还是略看,只要内容齐全自然没问题,说明思想教育落实好,本子一旦字迹潦草有内容遗漏,不仅要被通报批评,而且要继!续!补!全!但凡机关通报事宜绝对会涉及到“本子漏洞”,每次上级机关下基层检查工作,基层官兵首先想到的就是补本子。原本教育就是为了深入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坚定政治立场,但是,教育记录笔记现在已经成为应付机关检查的硬性要求。
补本,补不出战斗力,查本,也查不出思想红。过度拿本子说事,一锤定思想,最终损害的反而是基层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本子补好就够了
每每上级来检查,看着满满的几摞大本子,如果内容齐全、字迹工整,就会夸该单位执行任务快、落实效果好、政治意识强;如果字迹潦草、内容缺漏,就会通报该单位教育落实不到位。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本子全,难道真的就代表支部建设好?教育落实好?
本子补得好,苦了那些字迹工整的“基层补本员”。某部干部小李写了一手好字,成为营里补本的得力干将,他的本子经常成为营里“迎接检查的重点”,终于在一次专项检查中露馅了……在某次议训会发言中,每一个支委的发言简直如出一辙,而且部分内容并不紧贴当月训练实际,几乎是张冠李戴……挨个通报自然是免不了的。
小李说:
补本子成了任务,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真正能将中心思想和有用知识入心入脑,才是教育和会议最根本的目的。
翻阅本子确实能够了解一些情况,发现一些问题,但若完全以此来考评工作,恐怕不一定靠得住。有的基层单位登记本五花八门,内容重叠,甚至在本子里预留空格、空页,只是为应付上级检查时补缺补漏。部分检查组对检查单位的情况心中没数,只能以本子多少、记录是否详实为标准来定优劣。而平时“不作为”“慢作为”“懒政”的人就开始投机取巧,将大量时间花在本子上, “加班加点”把各类本子补记好,以应付检查。
冲锋君想说:
政绩不能光靠翻本子,关键还要看实效。两者相统一,才能形神具备,政治合格。本子不是唯一标准,更不应该一票否决。
本上常现“
假
功绩
”
工作留痕,将必要的资料数据归档备查,不仅可以作直观参考,同时也能把好的做法和经验记录下来、发扬下去,推动单位发展。
但不知从何时起,检查本子早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流程,甚至以此代替调查结果:
工作干没干,登记本上见;落实好不好,本子里面找;军事成绩差,怕影响不好;成绩太出色,又说有水分。
原本都是实实在在的硬核数据,但检查人员根本不关注检查单位的实际工作和训练绩效、不去调查研究单位的发展进程、不去了解单位成长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只凭一纸材料来佐证一切,无形中滋生了部分人员“
偷奸耍滑
”的错误心态,修改军事训练成绩、弄虚作假的风气逐步蔓延。
久而久之,
这些登记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参考价值,渐渐成了凸显单位政绩的“功劳薄”、可有可无的“摆设品”、应付上级检查的“挡箭牌”,更变成了形式主义的重灾区。
如今的每次迎检,我们看到的大都是桌上摆满各类档案盒,图片打印、封面设计、装钉成册,要求整洁精美,否则就是制度不落实,态度不端正。
当大家把精力都用到了美观和外表装扮,试问
:
都看外表,如何专心练兵备战?
为何非要“
补
”本子?
为什么我们习惯说“补本子”而不是“记笔记”?原因就在于各个单位的会议太多,时间太长,语速太快,会中记录会导致字迹潦草而且内容不全面,而上级又必须要形成文字材料,再按照规矩去记录,这就从“
会中记笔记
”变成了
“
事后补本子
”。加上很多时候公差勤务以及其他任务冲突,会议会被推迟,笔记也随之推迟,可为了迎检,之后的日子里必须把本子内容补全。
有的战友写字速度慢,或者平时偷点懒笔记记不全,检查前就要挑灯夜战。更令人咋舌的是,有的战友休假一个月归队后,要把前面一个月的笔记全部补齐,那可真是“
用生命在补本
”!到最后部分战友练就一手“
草书
绝技
”
,却不知所写为何字。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一个基层单位上面对应十几个科室,如果每个科室标准不一,检查内容格式也不尽相同,在机关没下发具体格式和标准时,以营连标准为主。但通常会遇到检查前才下发标准,这样基层又得进行一场返工活。这样一批批新时代的“补本员”就应运而生了,然而他们没有得到
能力
素质的提升,只有
日益潦草的字迹
和
一天天下降的战斗力
。
所以,为基层“减负”是一个必须重视的宏大课题。
必须从形式主义减起,从补本子改起,让基层官兵真正从各种不断变异的形式主义、从频繁的检查迎检中解脱出来。对于少部分领导干部来说,看起来很忙却并未忙到点子上,而是忙到无关紧要的工作上,把简单事变得复杂化,表面搞“假积极”,证明自己“在状态”,提出不切实际的想法,却累倒了一批无辜战友。对于
广大
基层官兵来说,前提自然是摆正心态干工作,但最重要的还是决策者,一定要考虑到基层的实际承受能力,一旦迫使基层“疲于应付”,那么工作开展还有什么意义?战斗力还怎能得以持续提升!
补本之痛,汝懂?
往期精彩,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