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华儿女大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条件、凝聚力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强调
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等理念,提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
,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
前进方向。
经过持续努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主线”意识
日益增强,共同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合力不断壮大。
▲2024年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部分成员在天安门广场前合影留念。(图片来源:中国民族报)
“尖刀班”发挥排头兵作用。
国家民委、各地民族工作部门作为“尖刀班”“生力军”,带头学习、传播、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排头兵。充分运用大统战工作格局优势,打通民族工作部门内外、上下,集中攻坚克难。与有关部委、部门合作联动,实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推进“民营企业进边疆”行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文旅、体育、教育等各项事业,观念理念层面、政策实践层面系统推进。
▲2024年2月3日,贵州省榕江县,2024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贵州“村超村晚”举行音乐烟花秀表演(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各地“主线”意识不断增强。
青海、内蒙古、云南等民族地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方位推进“模范省”“模范自治区”“示范区”建设;浙江、江苏等东中部地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共同富裕、对口支援全过程;上海、深圳等超大城市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将城市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放眼全国,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进一步深化,“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全社会凝聚“同心圆”合力。
学术思想界不断深化认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进入系统构建新阶段;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第一评判标准,引领民族文学创作新方向;“我是中华民族!”彰显民族自豪感,为“铸牢”大宣教格局写下生动注脚;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展现中华民族大团圆,引发海内外强烈共鸣;“道中华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竞赛得到百万网友热情响应,百分成绩表达对中华民族“满分的爱”。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海南三亚开幕。(图片来源:中国民族报)
前进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把这一共同任务进一步抓紧抓实抓好,凝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完成好这一共同任务,
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涉民族工作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经常研究,狠抓落实。
▲左图:解放前,独龙族群众出行需要爬天梯(资料照片);右图:独龙族青年李永明和奶奶出门去山上割猪草(新华社记者 胡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