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证券报
《中国证券报》是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全国性证券专业日报,是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指定的信息披露报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证券报  ·  大涨超14%!阿里发布业绩 ·  8 小时前  
上海证券报  ·  深夜,阿里大涨!中国金龙大涨! ·  8 小时前  
中国证券报  ·  获批!券商合并重组迎来新模式 ·  昨天  
上海证券报  ·  取得宇树科技订单!300718,历史新高 ·  昨天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  19日议程|国泰君安2025春季策略会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证券报

“去大产业趋势里找机会”

中国证券报  · 公众号  · 证券  · 2025-02-16 21:16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报道了南方基金旗下主投TMT领域的基金经理王博对于近期科技股行情的看法,以及他个人的投资体系和经验。王博表示,他的投资遵循成长股投资框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重点寻找具有爆发性的产业趋势中的领军企业。在个股选择上,他注重公司的业绩兑现能力和经营风险。对于AI领域,他更偏好那些能在产业趋势中起引领作用的公司。此外,他也关注低空经济等其它领域。历经市场牛熊交替后,王博强调在投资决策上更注重平衡,注重基金回撤的控制和投资的确定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王博的投资体系

遵循成长股投资框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重点寻找具有爆发性的产业趋势中的领军企业。

关键观点2: 王博的个股选择

注重公司的业绩兑现能力和经营风险,偏好在大的产业趋势中能够充当引领者角色的公司。

关键观点3: 王博对AI领域的看法

关注AI领域,尤其是那些能在产业趋势中起引领作用的公司。

关键观点4: 王博的投资决策变化

历经市场牛熊交替后,更加注重平衡,注重基金回撤的控制和投资的确定性。

关键观点5: 王博关注的其它领域

除了AI领域,还关注低空经济等其它领域。


正文




画像速写









近日,Deepseek掀起的科技股行情引发市场关注,部分概念股更是上演连板行情。新热点强势来袭之际,基金经理如何看待此波风向?是概念居多,还是已经有实实在在的业绩利好涌现?科技大方向中,该如何把握细分领域机会?

中国证券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南方基金旗下主投TMT(科技、传媒、通信行业缩写)的基金经理王博。

王博在2015年牛市入行,入行仅约四年时间便从研究员成长为基金经理。时至今日,历经近10年沉淀,看过繁华与低迷的王博已打磨出一套新的投资体系。

他表示,目前形成的投资框架主要遵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首先找到那些具有爆发性、长期性的产业趋势,然后从中精选能够把握得住产业趋势、能够有较强业绩兑现度、有望在产业趋势中成为领头羊的企业。相较于初期,他现在的投资体系会更加重视基金回撤的控制和投资的确定性。

谈及近期行情时,他认为,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确实是一个比较稀缺的有成长性的板块。在AI方向的投资中,他会更偏好投向那些在大的产业趋势中能够充当引领者角色、产品竞争力优秀、能够真正有业绩兑现的公司,而不是单纯炒作概念。此外,低空经济也是他关注的方向。

编导:仇子兴 杨皖玉




人物简介





王博,2015年7月加入南方基金,曾任权益研究部行业研究员,2019年11起担任基金经理。现任南方基金TMT研究组组长,南方科技创新混合、南方数字经济混合等产品的基金经理。


投资爆发性产业趋势


中国证券报:入行至今,将近10年时间里,您几乎一直都坚守在TMT领域,可以跟我们分享下,为何选择持续深耕TMT领域,以及过往的投资经历吗?

王博: 我是2015年7月毕业加入南方基金,当时是从行业研究员做起,开始看计算机行业,后面看电子行业,然后做TMT组的小组长,这是研究员阶段的经历。2018年开始,我逐渐进入到投资阶段,刚开始做基金经理助理,2019年开始独立管理产品,到现在将近5年的时间。

当时之所以选择TMT行业,一方面是因为我在校期间学的专业是电子通信;另一方面2015年正值大牛市,当时TMT的投资机会比较多,TMT行业的研究员招聘机会也比较多。我在研究员阶段对TMT行业的软件和硬件都有研究,所以后面做投资时也先从TMT行业基金开始做起。

中国证券报:您于是大牛市入行,在后面的近十年时 间里,历经市场牛熊交替后,您现在形成的投资框架是什么样的?

王博: 我的投资遵循的是典型的成长股投资框架,主要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自上而下判断产业趋势,选取那些产业趋势空间非常大、成长路径比较清晰的方向,而且最好能够在产业趋势爆发前夕或者爆发的同时进行投资。自下而上方面,也就是在我们看好的大产业趋势里面寻找机会。行业有机会的时候,个股才有机会。

中国证券报:说到产业趋势,相较于实体从业人员,从事二级市场投资研究的基金经理似乎离产业一线相对较远。您如何进行产业趋势的研判呢?

王博: 实际上我们跟产业结合得还是比较紧密,就是说在研究上面花的精力和资源会比较多,而且也有比较强的投研团队。

在产业趋势研判上,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在产业趋势向好的行业里,判断出哪些产业趋势可能是偏短期的,哪些是更为长期的。 研究清楚那些能够长期持续成长的行业,以及这些行业的最新进展,这是我们日常投研工作花精力更多的地方。 例如,了解整个行业的爆发期会在哪里,成长路径是什么样的,三五年甚至十年之后能成为一个什么体量的行业,有哪些风险等。

中国证券报:作为一名TMT领域的基金经理,您认为产业趋势判断的难点在哪里?产业趋势和股价表现之间有何种联系呢?

王博: 做TMT或成长股投资,比较难的一点是,由于成长股的股价通常都先于产业趋势见顶,所以我们可能要根据现在产业发展的蛛丝马迹,对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进行提前判断。而且,成长行业变化很快,行业内竞争格局的变化可能也比较剧烈,因此, 很多功夫都要花在对产业和公司新进展的跟踪上面,这个是最花时间的地方。


精选高经营质量企业


中国证券报:在做出产业趋势判断后,您更倾向于如何进行个股的选择?

王博: 我主要会 寻找能够抓住产业趋势机会,最后能兑现业绩,能够长期回报投资者的这一类公司。 具体选股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对于一些已经是周期成长阶段的行业来说,其成长性减弱,周期性加强,竞争格局开始变好,变得相对稳定。此时,我们首先判断周期的位置,找出有机会的景气成长行业,然后再从中找出经营质量较好的公司。经营质量的评判主要参考三张表(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要能跟得上行业整体发展,资产负债表较为健康,现金流向好发展。

对于那些高速成长行业,除了公司身处的产业在高速成长爆发期外,更多要兼顾公司经营的成长优势和潜在风险。例如,它的产品、技术是否符合高速增长行业的特征,上市公司的成长空间能否优于所处行业的成长空间;上市公司是否存在产品风险,或是在供应链中丧失话语权的风险,进而导致公司经营出现拐点,远慢于行业增速等等。

中国证券报:以近年来热门的AI行业为例,如果简单用三点概括的话,您认为,具备什么条件的公司算是好公司?

王博: 首先,在大的产业趋势中,它能够充当产业趋势引领者角色,是处于领头羊地位的;然后,其产品竞争力优秀,消费者认可公司产品;再者,能够真正有业绩兑现,不一定说是非要出利润才买入,但是至少能够预判到会有利润的时候,我可能才会买,而不会因为公司只是沾上诸如AI等热门产业趋势概念就去买。

中国证券报:完成个股筛选后,在具体的买卖时点上,您通常都是如何决策?行业内常规的回答都是低估时买,高估时卖。您如何对所投资的公司进行估值?

王博: 估值这个问题,确实对成长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核心但也非常难的问题。随着预期的波动,成长股的股价变化会非常大,无论是DCF(折现现金流)估值,还是其它各种估值模型,得出的估值很可能大部分都包含未来成长的预期。一旦出现市场预判产业渗透率可能见顶,或者消费者接受意愿可能不强,它都会带来一个非常大的估值波动。

因此, 我们确保估值安全边际的前提是判断这个公司未来有没有自由现金流,而有没有自由现金流的前提是未来它的利润营收体量能不能上到一个规模,也就是说,它能不能在这个行业中把握住行业趋势,并兑现到自己的经营业绩上。

我觉得,估值就是去判断,公司未来5年可能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就像看小孩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样。这个时候,可能更多会关注公司所在行业的产业趋势,它在产业中的地位以及产品竞争力等等。


“宁愿不赚,也要少亏”


中国证券报:您是2015年7月入行的,还有半年多时间从业就满十年了。回顾近十年从业经历,有没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王博: 有很多,因为这几年市场波动是很大的,很多个股尤其是TMT行业个股,上下波动30%都是比较正常的事情。整体来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市场下跌的时候, 亏钱的痛苦远大于赚钱的喜悦。 就像2022年到2023年的这一轮震荡下行,成长板块相对来说机会比较少,很多个股下跌。

中国证券报:如果重新回到2022年的话,您会怎么样去面对市场?

王博: 如果说回过头来看的话,在市场下行阶段,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收缩战线,把持仓变得少而精,聚焦在那些安全边际非常充足,成长性比较稀缺的公司上。 “跌时重质” 。上涨的时候,市场可能机会很多,上涨也提供了非常好的容错率,很多标的可能并没有特别强的基本面,但由于整体市场上行,亏钱的概率也小很多,但市场下行的时候恰好相反。

回顾过去,我反思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在配置型公司的布局上。比如很多行业的龙头公司,其实拉长时间看,它们可能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成长空间还在。但是,以一年的维度看,尤其是市场表现不太好时,很多公司找不到涨的理由,就会跌;另一方面是在偏主题类的投资上,很多TMT细分领域被大家认为未来增长空间比较大,呈现出较强的主题投资的特征。但如果未来的确定性并没有那么强,也容易导致亏损。

总结来说,就是在下行期的时候,要更重视安全边际,收缩战线。其实,上行期的时候也应如此。我的投资框架可能也会沿着这个方向不断进化。

中国证券报:经历2022年以来的回调后,您在投资决策上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业内不少人士提出,一个基金经理要经历完整牛熊周期才能真正成熟起来,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您认为,历经一轮牛熊周期会给基金经理带来哪些成长?

王博: 从积累经验的角度来说,确实是要经历一轮完整的周期后,才能算一个比较成熟的基金经理。 像我刚管理基金的时候,进攻性可能会比较强,但现在,可能就会更加注重平衡。 进攻的时候提高进攻的胜率和确定性,防守的时候尽量不要亏大钱。

这也是我现在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哪怕不赚钱,也要尽量少亏钱。 但是话说回来,新兴成长行业的投资要更难一点,因为相对来说成长机会变化确实比较快。

我经常在交流的时候跟基金持有人说,买基金的话首先要判断这只基金投的是什么方向,是科技成长类还是稳健类资产。如果是成长类资产,波动会比较大,投资时要做好心理预期。其次是要了解基金经理是什么样的风格,是偏稳健的还是激进的。 了解清楚后,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选择,这是最重要的。

中国证券报:站在当前时点,您比较关注的TMT行业细分领域有哪些?您更看好哪些领域的后市投资机会?

王博: 宏观上各个行业都在关注, 我近期更多的精力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上面。 人工智能是一个比较稀缺、有成长性的板块。低空经济未来10年可能成长为一个非常大的板块,走入千家万户也是有可能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