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六根
省略号有六个点,我们是六根不清净的六个媒体人。略有点文化,略有点情趣,略有点思想。每日送上略有点意思的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阿里开发者  ·  从铜线到云端:网络技术的跨越与未来趋势 ·  18 小时前  
白鲸出海  ·  点点又做了一款SLG?但这次感觉不太行 ·  昨天  
白鲸出海  ·  AI语言学习的第一个独角兽,ARR ... ·  2 天前  
每日经济新闻  ·  票房刚刚破2亿,这家A股公司董事长怒怼恶意差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六根

李辉|钟叔河与黄永玉,先生们以书会友

六根  · 公众号  ·  · 2024-04-15 07:00

正文



文|李辉


钟叔河先生一九三一年生于湖南平江。二十多岁时,他在报社做记者,一九五七年被错划为右派。一九七九年,他得以平反,来到湖南人民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可以说,钟叔河编辑的“走向世界丛书”,一直产生巨大影响。



八十年代钟叔河编选的《走向世界丛书》 (1)



八十年代钟叔河编选的《走向世界丛书》 (2)


当时,中国刚刚从闭关锁国状态中苏醒过来,钟叔河策划的这套丛书,以宽广的视角全面介绍欧美及日本文化,作者均为我国最早接触西方国家的先哲。其内容以游记和笔记的形式体现,可以说当时出版界的许多同行与读者,都对钟先生的这个创举和气魄,为之敬佩。


记得二〇一三年冬天,我去探望钟先生,他在《黄遵宪》扉页上写下一则题跋:


在走向世界丛书的作者群中,黄遵宪和郭嵩焘是最有眼光和思想的两个人。黄到死前还在希望中国能行宪政开国会,“徜见德化成,愿缓须臾死。”他的这种精神,真值得现在的中国读书人效法。题此赠


李辉先生


钟叔河


2013.12.21于长沙



钟叔河题赠《黄遵宪》 (1)



钟叔河题赠《黄遵宪》 (2)


二零一九年七月十六日,长沙图书馆举办剑武的《归途》书画展,许多朋友都来了。第二天,绿茶第一次走进钟先生家里画下念楼。钟先生写下题跋:“相知二十年,今日才相见。一见更倾心,珍重此见面。”


十八日那天,我和罗雪村、刘海珍、王平等走进钟先生家。这一天,米寿的钟叔河一直在讲平江话,声音颇为洪亮。罗雪村是第一次见到钟叔河,他为钟先生画了一幅非常精彩的肖像。


之后,雪村又画钟先生的书房:“念楼”。钟先生在肖像上写道:“雪村先生为余画像深感厚情题记留念。”



罗雪村画钟叔河的念楼



绿茶画钟叔河的念楼


曾记得,钟先生《记黄永玉》一文写于二〇〇〇年,记叙他与黄永玉一年之前在长沙的一次相聚。文末一段,他这样写道:


临别时,我建议他作自己的画传,提到解放前吴柳西译过北欧某画家所作的一册。他立刻记起了是古尔布兰生的《童年与故乡》:“的确是妙不可言,好得很。李辉将它重印出来了,我要他给你一本。

我没有想到,一本漫画书《童年与故乡》成了两位老人的一个话题(钟先生将中文版译者吴朗西的名字误记为“吴柳西”)。


二〇一〇年,我送钟先生一册拙著《传奇黄永玉》,他请杨小洲兄带来一册《笼中鸟集》回赠,扉页上书写“李辉先生哂正,钟叔河奉,庚寅三伏于长沙”。



钟叔河题赠《笼中鸟集》(1)



钟叔河题赠《笼中鸟集》(2)


写毕,他意犹未尽,又附言一句:“《童年与故乡》还能为我找一本吗?黄永玉说过,‘我会叫李辉给你一本’的。”写此句时,距他们二人见面聊天十年有余,但他仍对《童年与故乡》一书念念在兹,足见他对此书神往不已。


记得一九九八年初春在黄永玉先生那里,我是第一次见到了《童年与故乡》。


我们在黄先生书房里聊天,其间,他问我们:“有本挪威画家的书你们看过吗?妙极了。”一边说,一边站起来,他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书递给我们。


十六开,不到九十页,薄薄一册,封面白里泛黄,童年与故乡、古尔布兰生作、吴朗西译、丰子恺书,从书名到译者,封面上的这些内容,乃至书中所有配画文字,均由丰子恺亲笔书写,一本漫画书,设计考究别致,让人爱不释手。


“送给你们吧。”黄永玉当即在扉页题写一句话,大意是:“几十年前出版的一本有趣的书。”他还补充说:“其实,有机会可以重新出版。”


回到家中,细细翻阅,边看边乐,忍俊不禁。果然如黄永玉所说,这是一本颇具生活情趣的妙书。作者以洗练而韵味十足的风格,讲述自己从童年至成年之间的一个又一个故事,童年的稚气、顽皮,小学生与老师间的恶作剧、新兵生活的滑稽等,在简约而夸张的配图呼应下,妙趣横生,温馨快乐,回味无穷。


漫画书的这些文字,是丰子恺先生书写的:


我四岁的时候,草比我高得多。别的东西我看见的很少,草里面却是很好玩的。草里面有鸟儿。它们把草茎连拢来做巢。小鸟们还没有眼睛。我用我的手指触着巢的时候,它们以为它们的爹娘来了,便把嘴巴张开。我就把我的唾液涂在草茎上喂它们。我把草茎插进它们的嘴巴里去。……


这是全书开篇,充满童趣,随即伴随一位大孩子为作者设计的一次恶作剧,一个人的一生如此这般铺开。


全书终篇,作者结束兵役回到家中。作者入伍的前一天,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孩子,他在军营一直牵挂母子,不停地给妻子写信,却从未收到回信。他为之忐忑不安。走进家门,眼前是这样一幕:


当我沿着围绕我的住宅的长廊行走的时候,地板也在我的脚下发出寂寞的声音。我推开起居室的门,她正坐在火炉旁边,两腿叉得很开,把孩子抱在膝上,好像我昨天才离开她一样。我站着,用手按在门上。


“啊,怎么搞的……你为什么不写信给我?”


没有回答。


古尔布兰生的童年与故乡,戛然而止。


最喜欢全书的最后一幅图。文字只有一个:“完”。画面上,一个如同天使般的小孩深深弯腰,只可以看到光屁股,背上伸展出天使的翅膀。他正在用左手熄灭蜡烛,烛烟袅袅,笔直飘至天空。作者以这一简约而有趣的画面,结束了韵味无穷的叙述,那道蜡烛余烟,长长的,就像全书留下的回味。


查《不列颠百科全书》,作者条目如下:


(Olaf  Gulbransson ,1873——1958),古尔布兰松。) 插图画家,属于二十世纪初期德国讽刺画家之列,以肖像讽刺画著称。亦是最早讽刺希特勒的画家之一。早年求学于挪威画家绘画学些,曾在挪威几家报纸任职。1900年访问巴黎后,汇集挪威名人讽刺画像出版了第一部画册。1902年移居慕尼黑,开始与当时的重要刊物《质朴》长期合作。以讽刺温和、风格稳健、线条简练著称。


吴朗西将作者译为“古尔布兰生”。古尔布兰生,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后来旅居德国,故被称作“德国讽刺画家”。但《童年与故乡》所述,均是他在挪威的生活故事,这就难怪黄永玉、钟叔河都习惯将之视作挪威画家。


关于《童年与故乡》,吴朗西在“译者后记”写道:

本书原名ES WAR EINMAL 本应译为“从前”,童年与故乡,系由译者改题的。


《童年与故乡》出版于一九三四年,是他的童年生活的纪录。四十篇散文,两百幅漫画,非常生动有趣地描述他的童年、家庭、学校、军队、初恋以及顽皮生活,同时旁触到北欧的大自然和它的动物、山林,以及纯朴粗野的农民生活。图画文字都有独特的风格。


作为现代中国最有名的漫画家和散文家,丰子恺以善于表现童趣而著称,他接受吴朗西之邀,乐于为中文版亲笔书写全书文字,可见其对之喜爱有加。一九五一年六月三日,丰子恺在“写者后记”中对《童年与故乡》的画与文两者均评价甚高:


古尔布兰生的画,充分具有写实的根底,而又加以夸张的表现,所以能把人物和景物的姿态活跃地表出。他的文字近于散文诗,也很生动。他把童年在故乡所为、所见、所闻的精彩的片段,用绘画和文字协力地表现出了。有的地方文字和绘画交互错综,分不出谁是宾主。这种艺术表现的方式,我觉得很特殊,很有趣味。这可说是一种特殊的连环图画。

读丰子恺的评价也不难理解,同样兼画家与作家于一身的黄永玉,为何对《童年与故乡》如此偏爱,最初的阅读印象与他相伴五十年,依然清晰。


读黄永玉近年在《收获》连载的自传体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参照欣赏他所画自己的童年与故乡相关的插图,即可发现,他的童年记忆,他所描绘的妙趣横生的场景与对话,与《童年与故乡》恰有艺术的相通之处。所谓艺术家猩猩相惜,就在丰子恺、黄永玉与古尔布兰生之间的历史关联中。


黄永玉说得不错,《童年与故乡》的确是一本值得重新出版的书。我首先想到了擅长出版图文书的山东画报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童年与故乡》


是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创办不久,由汪家明先生主政,因《老照片》系列的推出而有异军突起之势。 汪家明 兄读我在《收获》上的专栏“沧桑看云”,专程来京,两人相谈甚欢,商定编选专栏中所写“文革”人物命运的文章,结集出版,即《风雨中的肖像》——山东画报出版社创办后的第二本书。我们的合作也由此开始。


我访问瑞典归来,带回汉学家林西莉女士送我的一本专著 China,Empire of Living Symbols (中国,活的象征字的王国),颇为喜欢,向 家明 兄推荐,他同意出版。我约请译者,并与瑞典驻华使馆取得联系,得到资助,最后将中文版书名确定为《汉字王国》出版。


在此期间,我们夫妇翻译了一本瑞典画家卡尔•拉松的图文书《我们一家,我们的房子,我们的农场》,也交由他出版。《童年与故乡》也是描写北欧生活的书,将之推荐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自在情理之中。


家明 兄爱书如痴,也十分喜爱《童年与故乡》。在他的努力下,一九九八年十月,古尔布兰生和卡尔•拉松的两本图文书,同时出版,令人高兴。


十年之后,尤为难得的是,张立宪为求完美,费一番周折,淘来一九三四年《童年与故乡》德国原版老书。“新星版”恢复原开本,装帧也走精美、大气的方向,让人爱不释手。


丰子恺当年书写文字时,尚是繁体字时代,“新星版”考虑当今读者需求,特地附录简体字文本,使之更完善。所谓后来者居上,《童年与故乡》六十年的中国之旅,恰是一个好的证明,堪称佳话。


张立宪告诉我,据说仅仅一个星期,这本《童年与故乡》就卖出近千册。我当即请他寄一册这本书送给钟先生。可以说,这本书,应该也是钟先生特别喜欢的一本书。



“读库”2010年出版的《童年与故乡》新版


每次到长沙,都会去看钟先生。如见到他,一般都会在书的扉页上题词。


譬如他在《小西门集》扉页上这样写道:


书中附录了“一九五七年的四十八条”,想不到五十多年前二十几岁小青年既不到位更不深刻的一些话,居然使书稿在上海南京好几个出版社里“审读”了两三年,结果仍无法出版。最后只好还是拿到湖南来印的,特检呈李辉君一册,请览正。


钟叔河 辛卯夏



钟叔河题赠《小西门集》 (1)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