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宝贝书单
亲子阅读(0-14岁)第一站!专职帮你和孩子筛选好书,过滤烂书。已经提供上百个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的书单。当你不知道给孩子读什么书,请关注这个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京报评论  ·  今年一号文件这些细节变化值得关注 | 新京报专栏 ·  15 小时前  
大白话时事  ·  乌克兰有稀土吗?特朗普被骗了吗? ·  2 天前  
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  ·  【双语】外交部例行记者会 / MFA ... ·  2 天前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孙立平:特朗普究竟有没有一盘大棋?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宝贝书单

孩子的事,妈妈说了算!(每位中国父母都需要知道的事)

宝贝书单  · 公众号  ·  · 2018-05-09 21:34

正文


我曾留学于荷兰和沙特阿拉伯,在爱尔兰跨国公司担任项目经理,管理三十人的团队。现在移居德国,生活在一个纯正的德国家庭,有一个混血女儿,小名悠悠。在带悠悠长大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观察和思考德国妈妈们究竟有什么教育理念和高招,可以让孩子在全球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脱颖而出。




1

德国人的计划性和严谨态度,

影响德国宝宝的睡眠训练

德国父母与孩子之间界限清晰,宝宝一出生就有自己的儿童房,父母有尽早让宝宝独立入睡的强烈意愿,所以德国宝宝的睡眠训练从一出生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德国孩子基本在1~2岁能做到在自己的房间独立入睡,不需要陪睡、奶睡、抱睡。每晚7点,关上灯,道一声“晚安”,妈妈即关门出去,孩子自己安然入睡。


德国睡眠专家建议,从出生起就让孩子睡自己的婴儿床,这一点至关重要。首先,这么做孩子会自然而然地视婴儿床为自己睡觉的地方,省去了以后分床睡这一步骤。一旦孩子习惯了与爸爸妈妈同睡一张床,再想让他睡自己的小床,分离过程是极其艰难的。其次,婴儿与大人分床睡可以防止被大人挤压而发生窒息意外的风险。为了宝宝的安全着想,我们也应该选择分床睡。


德国人非常提倡计划性,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孩子的每日作息也不例外,帮助宝宝形成健康有节律的睡眠习惯。


2

吃得对,比吃得多更重要

由于饮食习惯的原因,中国妈妈倾向于让宝宝以米粉为主食。走在德国超市的婴儿辅食货架前,我却常常被主食谷物的众多选择弄得眼花缭乱——米粉、小麦粉、小米粉、燕麦粉、玉米粉、3种谷物混合粉、7种谷物混合粉……德国专家建议宝宝的主食选择应尽量多样化,每一餐换着不同的谷物吃,从各种谷物中汲取营养,避免只吃米粉,以防砷超标。大米中砷含量超标现在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注意,是科学家和食品加工业正在努力攻克的难题。这一点特别值得中国父母重视。


对于营养的吸收,吃得对,比吃得多更重要。在德国,想买6岁以下孩子吃的补品,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饮食正常的孩子不需要额外吃补品。德国父母在这方面没有心理需求,生产商自然就不会去生产。


3

生活就是最好的早教

最好的早教不在早教班,而在生活的耳濡目染里。高质量陪伴,既不需要一整天都围着孩子转,也不应以牺牲自己的生活为代价。父母过好自己的生活,活出精彩,孩子自然会吸收和效仿——这一点,德国父母每天都在身体力行地做着。


在德国超市,常常能看到爸爸或妈妈把宝宝背在胸前,一边逛超市,一边自言自语地向宝宝描述手上正在做的事。超市其实是很好的早教场所,带孩子一起逛超市,认识和挑选食物,算账,最后由孩子来付款,都是宝贵的生活实践。


4

不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德国人极少给孩子贴标签和下定义,这源于他们不随便对别人的生活进行评价和干涉的修养。这种修养德国父母从小就会教给孩子并且身体力行地示范: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尊重每个个体,不随便评价别人,包括自己的孩子。德国人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夸得最多的是可爱,不过仅限于对小宝宝。对再大一点的孩子,德国人很克制,不轻易做出评价。即使要评价也是基于事实对孩子的某一正面行为进行夸奖,绝不会对别人家的孩子公然打负面标签,也不会对孩子的外表进行评价,不论美丑。因为审美没有统一标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孩子怕生,德国人说这是正常现象,很多小孩子都这样。孩子打人,德国人说这是一个发展阶段,孩子还没有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不满,肯定不是恶意的。女孩子爱动,德国人说这个孩子运动能力强,但不会说她像个男孩子、假小子。孩子说话比别人少,德国人说每个孩子的发展节奏不一样,没什么好比的。总之,在德国溜娃和带孩子参加聚会时,完全不用担心遭到别人的点评和干涉。家长在思想上放松和自由了,就会对自己的带娃方式越来越有信心。



5

孩子的事,妈妈说了算

在德国,没有人会不尊重孩子妈妈的话。不管妈妈做什么选择和决定,只要没有虐待孩子,所有人都会对我说“你的孩子你做主”,包括婆婆,也绝不越界。


任何人在给孩子吃东西之前,都会先征询妈妈的意见:“我可以给你的孩子吃这个吗?”德国人自知,没有孩子妈妈的准许,是不能随便给别人家孩子东西吃的。


在给别人提育儿建议时,德国人也都小心谨慎,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易开口。因为,干涉别人的生活方式是有失礼貌和教养的。就连幼儿园园长在给我提出带孩子的建议时,也在说完之后补上一句:“这只是我个人的建议和看法,决定权在你。”


6

认真倾听和重视孩子说的话,

在德国是一种传统

我曾经在德国游乐场上见到过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一个小男孩兴高采烈地对着远处的爸爸喊着:“爸爸,你猜猜我看到了什么?” 他的爸爸听到孩子的呼唤,立刻配合地做出一副好奇宝宝的表情,大步走过来应景地问道:“你看到什么啦?” 孩子激动地描述:“你看,那边是沙滩(其实只是个沙坑),上面停着一艘搁浅的海盗船(其实是几根横七竖八的木头)。” 听到孩子对想象场景的描述,我感到特别有趣,就继续驻足听他的爸爸是如何回应的。


这位爸爸继续表演着好奇宝宝,摆出一脸吃惊状说:“哇,你发现了一艘海盗船啊,真了不起!那船上都有什么啊?”

孩子继续解说:“有宝藏!”

“还有呢?你还看到了什么?”

“彼得潘和胡克船长!”

“哇!他们在船上干什么呀?”

——受到了爸爸的鼓励,这个孩子不断冒出新的想法一直将故事编下去。


看到这一对父子对着眼前沙坑的几根木头饶有兴致地编着故事,我回头微笑着给这位父亲用眼神点了个赞,可是他反而对我赞许的眼神有点儿惊讶,仿佛在告诉我:“你太大惊小怪了,这有什么值得点赞的,这就是我应该做的呀!”


德国父母对待孩子的话的那股认真劲儿,时常感动到我。我发现,他们很愿意把自己缩小成孩子,陪着孩子一起入戏。不论是孩子幼稚的突发奇想,还是结巴的前言不搭后语,德国父母总有办法把话接下去。通过提问鼓励孩子继续丰富和扩展他的表达,抑或是在孩子表达混乱的时候,尝试将孩子的只言片语拼凑成一个完整故事,帮助孩子厘清逻辑关系。把孩子当成朋友一样聊天,孩子也把父母当朋友。



7

孩子的“问题”其实不是问题

带1岁的悠悠去德国儿科诊所体检的时候,当医生拿出听诊器正准备听她的心肺时,悠悠一手抓住听诊器想拿在手里玩,正当我想说服悠悠放开的时候,医生已经深表理解地从抽屉里拿出第二副听诊器,那第一副就留给悠悠玩了,医生点哪里,她也跟着点哪里。


抽血检查的时候,医生拿出彩色带子准备系在悠悠的胳膊上,悠悠又抓着不放,医生马上叫护士再拿一根来,之前的一根就留给悠悠玩了,正好转移了她的注意力。


试想一下,上述情况中,如果德国医生不是顺着悠悠的意愿,而是试图跟她讲她听不懂的道理,或者是把工具生硬地从孩子手里直接夺过来,换来的可能是孩子的反抗或者哭闹,那么随后的体检工作也将因孩子的不配合而变得困难重重,严重的还可能让孩子对医院留下负面印象,以后只要一说起体检,就产生抗拒心理。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太叛逆不听话,而是我们设置的限制太多。


8

从小培养孩子的友善,

才能将暴力行为抑制在萌芽中

我在德国生活3年多,在带娃上感到很省心的一点是,家长之间,不论是幼儿园的熟人朋友,还是游乐场上的陌生人,相处时都彬彬有礼。迄今为止,悠悠在外面玩的时候,没有遇到过被别的孩子打的经历,更加没见过“孩子打了别人,对方家长动粗还手”这种尴尬场面。


德国儿童心理学家也同时强调,孩子出现打人行为大人是必须干预的,不能因为孩子小不懂事就放任自流。干预正确的话,打人行为的持续时间不会超过6个月。


德国人到底是怎么干预的呢?答案可不是制止打人这么简单,而是从心理层面着手,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滋养友善,从根本上抑制暴力行为的发芽。


友善的培养始终离不开共情能力的发展。千万别低估了共情能力的重要性,它不仅可以促进儿童情绪认知、社会信息处理和人际沟通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对孩子成年后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也极其重要。



9

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非观,

永远不会太早

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点是很多中国家长都容易忽视的,孩子打了人,家长连忙跑上去道歉,却不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孩子下次还会打人,反正又不用自己负责。


在德国,我从来没有见过德国父母替自己的孩子道歉,而是要求孩子来道歉。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在于让孩子受到惩罚,而在于让他明白是非对错之分,做错了就要承担后果。单纯的惩罚而不加引导,并不能帮助孩子发展出道德观和是非观。常见的“棍棒法”只会让孩子想方设法地去逃避被大人抓到,而不是去思考什么是对错。指导他们行为的不是“对与错”,而是“是否被抓到”,只要没被抓到,就都是可接受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