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每天学点做饭技巧  ·  大S的急诊就诊记录曝光,她死于不爱自己。大S ... ·  18 小时前  
艾格吃饱了  ·  打工人开年养生,就看它们! ·  昨天  
掌上澄江  ·  你好澄江丨食一碗汤圆,盼一年圆满 ·  昨天  
润农畜牧报价  ·  2025年2月11日 ... ·  2 天前  
企鹅吃喝指南  ·  羊奶花砖补货了,其他的还用我们多说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杜甫的棺材板快压不住了!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21-03-21 22:10

正文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原创-NO.1340
作者:鬼子六 审核:喵大大 编排:杜大大

名人最怕自己的话被“断章取义”。

这不,杜甫老爷子的棺材板都快压不住了。

大红大紫的北师大康震教授在“名师成长大讲堂”的讲座视频中,对杜甫的著名诗篇《石壕吏》作了让人猝不及防的新解:


“( 《石壕吏》 )表达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价值观,就是当国家和民族遭遇重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的老百姓还是毅然挺身而出的。”

“这是咱们的军队在征兵”,“石壕吏是国家的公务员……这个人没有错”,

“不要老是把他归类为统治阶级里面的腐败分子,不是那么回事”,

“杜甫在这首诗里没有做任何的评价,他两难啊。为什么呢?他很同情老太太,又为国家的前途担忧,这怎么办呢?他只能不置一词”

……

听了康震教授的解释,笔者发现中学语文课都白学了,中学语文老师都教错《石壕吏》了。彼时,老师们强调的还是强调官吏借征兵的名义扰乱人民,男女老幼被抓去服役,反映了唐代人民在腐朽残暴的封建统治下家破人亡的痛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康震教授似乎突然发现石壕吏并不是臆想的安史叛军,而是唐朝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唐政府军,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站在官府的立场上重新发掘出《石壕吏》的意义。 在国家遭遇大难之时,官吏兢兢业业加班工作,老百姓挺身而出舍己报国的感人故事。

好吧,让我们一起用康震教授充满“正能量”的逻辑来重新审视下《石壕吏》的故事,看一看《石壕吏》反 的家国情怀。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一开篇,《石壕吏》就塑造了一批加班加点的国家工作人员形象。

公元758年,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的杜甫因为得罪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华州到洛阳附近,准备探望久别的家园。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开始三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害,大唐帝国刚感觉可以松一口气。没想到安庆绪也不是等闲之辈,率领安禄山的残部1300多人逃到邺城,竟然重整旗鼓、收拢残部,渐成势力。


以郭子仪、李光弼为首的唐军九节度使围攻相州的安史叛军,久攻不克。叛军史思明援军来至,两军遂决战,最终,两军各自溃退。唐军急需补充兵员,不得不就近“抓壮丁”,补充兵员。杜甫恰好在回乡途中见到了这一幕,这才有机会记录下可歌可泣的惊魂十二小时故事。

刚刚投宿石壕村的杜甫,就见到了地方干部的辛劳。明明已经到了晚上,早过了下班时间,县里的衙役还废寝忘食地在走街入户开展工作。如果不是杜甫特别好彩,我们可以将之视为地方衙役的工作常态,半夜加班,废寝忘食,深入老百姓当中,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活生生一幅任劳任怨的大唐基层干部素描画。

只是杜甫投宿的这家人行为有些诡异,“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头子身手矫健翻墙而出,而老妇人则主动出门配合官吏的“上门工作“。

一个逾墙走显示出老头子思想觉悟之低下,而出门看的老妇人明显觉悟高,为什么戴红袖章的多是大妈?自古皆然。

因为连续加班,来上门的地方官吏可能脾气有点火爆,老妇人赶快叫苦,向官吏解释自己家的困境,“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不经意之间透露出一家人堪称忠心报国的拥军模范。

接着,老妇人又向上门的大唐官吏解释,“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意思是,家里实在没有适龄参军报国的男子了,只有一个还在嗷嗷待哺的孙子,期待以后有机会继续报效国家。

大唐的官吏显然跟百姓打交道多了,立马明白过来,既然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岂不是还有儿媳妇在家?儿媳妇难道不能出来报效国家?

老妇连忙解释,“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杜甫这个“去”字用得妙极其,孙子的母亲并没有因为老公战死沙场就丢下襁褓中的孩子离开,还在留下来继续照顾大唐帝国未来的“壮丁”,铮铮铁骨,都可以获得国家嘉奖了。现在,连个完整的裙子都没有,根本没法出来见人,更别提随军服役了。

大唐的基层干部自然也很体恤百姓,没有去纠缠老妇人孙子和儿媳妇的事情了。老妇人油然而生一股爱国热情,主动提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让康震教授都眼眶湿润的是,唐朝的这个农家老妇人,在家中如此穷困窘迫之际,还挺身而出,愿意跟着大唐的官吏去河阳服役,希望连夜赶路为大唐的将士们做一个热乎的早餐。

这样的思想觉悟自然感动感动了一千多年前的石壕吏,他们接受了老妇人的一片好心,让她有机会去服役报国。更感动了康震教授,他看到老妇人的家庭即使被昏聩的大唐官吏逼得家破人亡,老妇还是怀抱拳拳报国之心,主动投身前线。他看到石壕吏们起早贪黑深入老百姓做工作,想方设法与百姓“打成一片”,让老妇人一家舍小家顾大家,解决了前线的“炮灰”问题,被这样一幅互帮互助的美好画面深深感染。

最妙的还是末句,“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作为大唐帝国的一个官员,作为“石壕吏”群体中的一份子,杜甫在目睹了石壕村老妇人一家昨晚的壮举之后,深感欣慰,与不知何时回家的老翁告别,按照原计划踏上回家的路。

有这样的百姓,有这样的石壕吏,大唐的江山怎么不稳固?

于是,爱国主义诗人杜甫汹涌澎湃写下千古名篇《石壕吏》,让千秋万世记住大唐帝国曾有这样一帮石壕吏,让《石壕吏》笼罩在爱国主义的光环之下。

只是, 康震教授可以这样理解,而古代的注解杜诗的文化人就没有这么高的见识了。

清代的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有一段评论,“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 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 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

身在大清的仇兆鳌都敢以笔为枪,抨击大唐腐朽的制度对百姓的残酷剥削,怎么身在现代的大教授反倒为石壕吏唱起了赞歌?

不得其解。

查看往期精选 内容
胡焕庸线丨谁会“叛清” | 历史系社交指南 | 学术名利场 抗日神剧 | 免费用知网 | 白帝城托孤阴谋 | 消失的西康 | 到底东几省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