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通过,国企迎来大放权。两件事得以明确,一是厂长负责制,另一是,可以贷款引进国外先进设备。
这让褚时健眼前一亮。在昆明一个申请贷款的会议上,他把自己的总工程师拉出会场,飞奔到一个小饭馆,没笔没纸,就用筷子蘸着碗里的米汤算账。当米汤汁铺满了大半张桌面时,两人飞奔回来,当众报出了一个当时看来的天文数字——2300万美元。自此,玉溪烟厂全部换成国外一流设备,换道超车。
此后的褚时健,一路开挂,远处的哀牢山,他只是一瞥而过。
新东方“三架马车”当年尚无踪影。俞敏洪站在北大礼堂某个角落,看校团委文化部长徐小平和艺术团团长王强,在舞台上闪耀光芒。
激情燃烧,潮水奔涌。1984年创立的企业,许多至今仍星光熠熠,若干年后,这一年被很多人称为“中国企业元年”。
几个年轻人,闪身而过,勾勒命运的细节。
10岁的刘强东,因为第一次看到了电灯而心潮澎湃。
第三次参加高考的马云,总分还是差了5分,被杭州师范学院破格升入外语本科专业。
在西安上大一的周鸿祎,编了一个小程序在电影院门口“科学算命”,赚到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块。
初二的马化腾,举家迁到了中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
三年后的1987年,一个青年人给 “蛇头”交了50元后,从铁丝网下的洞爬了过去。兴奋叫道:“深圳,我潘石屹来了!”
也是这一年,深圳两间四周杂草丛生的“简易房”里,任正非和他人合伙投资21000 元创办了一家小公司,取名“华为”。那年他43岁,决意放手一搏。
要搏的还有宗庆后。1987年,他准备在儿童营养液领域发力,朋友劝阻,他说“你能理解一位47岁的中年人,面对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机遇的心情吗?”
没有人敢轻视一个发狠的中年人。
1989年香港联想大亏,中年人柳传志急急忙忙赶到香港,他瞪着通红的眼睛,对香港的合作伙伴说:“我这次是腰里别着手榴弹来的,如果公司垮了,我会绑着你们一块儿跳楼!”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底色,但不论哪个时代,那些咬牙切齿和生活死磕的人,总是更能得到命运的垂青。
80年代末,一首叫黄土高坡的歌让整个中国刮起了西北风热,街上老幼妇孺都会哼唱,“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那时风刮过的地方,还没有猪能随随便便起飞,西北风掠过苍茫、悲凉、激越、深沉的黄土地,只留下肆意生长和关乎生死的粗野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