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群响刘老板
和年轻 CEO 一起成长、彼此见证,然后赚大钱。
51好读  ›  专栏  ›  群响刘老板

卖 AI 课,好赚钱啊。。。

群响刘老板  · 公众号  ·  · 2025-02-15 12:00

正文

刘思毅宝宝总已持续日更 1991天!


陪伴中国年轻创业者一起赚钱!一起成长!


这次和 Becky 见面,发现 Becky 是认真的在做知识付费行业,她投了 几千万在博商 AI 商业应用上。


Becky 告诉我,只有拥抱数字化、注重提效,并构建长期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个人与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非常受用,以下是我们的对谈记录。


一、普通的创作者如何使用 AI ?


Becky: 你有没有研究过怎么样用好 GPT ?


有没有发现每一次使用 GPT 时,如何能更好地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我现在就在研究这个规律,觉得它其实可以有逻辑地使用。


我们可以把 GPT 假设成一个人,比如是个助理,你需要让这个助理尽快用你的方式完成任务。那么,使用它的关键有几个步骤:


第一个是交代背景,


你要告诉 GPT,这件事情的背景是什么。


比如说,Becky是谁?她可能不在公共数据库中有详细信息,那你需要用关键词去描述她。Becky 是一个短视频操盘公司的负责人,旗下打造了很多知名 IP,包括哪些领域的,让 GPT 理解这段背景很重要。


第二个是要明确目的,


你要清楚告诉 GPT 你希望它做什么,具体的数量是要10个选题还是20个选题?想要的效果是爆款选题,或者能打中用户痛点?使用场景如果是对内汇报,那么需要符合老板的视角,如果是对外发布,就要能吸引用户,比如35到40岁的女性观众。


第三个,详细描述需求,越详细越好。


需求越详细越好,但不是啰嗦,而是要包含数据、形容词、对象,明确表达目标。比如生成的内容是给老板看的或者内容是给特定群体看的,这些需求让 AI 更精准地理解任务。


刘思毅: 我们其实也在探索如何让 AI 更高效地解决人力问题。


我特别喜欢用 GPT,尤其是在解决一些核心链路问题时,能大大提升效率。


我们公司遇到过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短信链路的问题。传统方式手动添加计费号,人力成本高,而且员工天天加班容易离职。


你们的方法论真的特别厉害,尤其是短信链路的解决方案,简直是战略级的合作。


你们公司做 AI 的投入是相当有前瞻性的,提前几年就开始布局大模型,还投入了几千万。


二、光靠做 IP 不是一家公司的未来


Becky: 其实我们一开始选择做 AI,是因为觉得光靠做 IP 不是一家公司的未来。它依赖于人,而人是有不确定性的。IP 只能作为一个产品存在,但它不是公司未来的核心方向。


而且做知识付费类的商业 IP,天花板非常低。我们发现,如果只做 IP,业务拓展性就会受到限制,所以才会下决心投入 AI 领域,去寻求更长远的发展路径。


刘思毅: 国内做得最好的那些单 IP,比如樊登、罗振宇老师,你看他们算是很极致了。一个黄金爆品做到几万份,就已经很优秀了。


你觉得单 IP 的黄金爆品,知识付费如果像电子书一样,销量能达到 50 万份,它的极限市场规模大概有多大?


Becky: 50万份,也就几个亿吧。但真做到的时候,是非常累的。拿到商业成绩很难,就像薇娅在直播间每天不停干活,她的GMV 很大,但你离不开她,赛道本身决定了限制。


没有 AI 或科技基因的知识付费公司,甚至上市后估值也很难突破 300 亿,连 100 亿都不一定能达到。一些纯线下的培训公司,规模也只有几十亿市值,很难更大。


刘思毅: 从当年开始,你就已经意识到IP的未来是有限的?


Becky: IP的价值是有天花板的。它和广告公司的性质差不多,都是短期杠杆。IP 能帮助获客,但它并不是公司的未来。


但每家公司成立的核心,不是靠眼前利益,我觉得一个公司最让人没有持续性的,就是失去希望。员工愿意跟着老板干,不是因为现在赚多少钱,而是因为大家笃定未来有机会实现更大的目标。


但如果你让员工看到的,只是孵化一个 IP,然后赚一笔钱,接下来呢?十年、二十年以后呢?如果一家公司的目标短期且不清晰,员工会觉得老板随时准备跑路。


有些人觉得成功之后再谈使命愿景,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中国文化里很多简单的道理是大道至简。


很多道理听上去简单,但实践起来极其难。


使命、愿景、价值观,这些看似抽象的东西,老板如果不能以身作则,就毫无意义。


老板要亲自践行。比如加班的问题,如果员工天天加班,老板却从来不出现,员工会觉得被剥削,老板坐头等舱吃米其林,员工却挤经济舱吃外卖,那肯定是不行的。


老板讲使命、愿景、价值观,关键是要做到自己先成为那个榜样,比如成就客户,从老板开始,所有言行都要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喊口号。


你不应该去赚客户不应该赚的钱。 你这个公司开起来,你的价值是为客户提供 A 服务,赚 A 的钱。与此同时,可能你帮客户做了一个 B 的事情,但是你发现这个 B 也挺赚钱的,你就觉得这个 B 我也做吧。


三、AI 在 IP 公司到底要怎么应用?


Becky: 我们公司只有做成科技公司,只有与未来相关,员工才会觉得待在这家公司是有希望的。这家公司不会跑,它有可持续性。科技、AI,它不是说今年做完,明年就完了。


我们16个人一起创业的时候,那个时候的理想就有了。


但理想怎么实现,还没有特别明确的细节。当时想做培训界的美团,做中国最大的知识付费交易平台。


因为我觉得中国用户在选择知识付费产品的时候,其实没有标准。谁都可以做课,对吧?你会不会讲课?配不配教?不重要,反正我今天随便出个课就卖了。


用户凭什么买?


因为会卖,卖得好。那用户怎么判断这个课好不好呢?可能买了一个 60 块的课,结果发现是垃圾。那用户去哪儿知道这个课好不好?


我就想让用户买课的时候有个标准。我不需要刘思毅来告诉他们这个课好,他们自己能知道。


就是想给培训行业定标准。但我一个人说了不算,我得了解所有培训公司的产品。但凭什么了解呢?我需要足够多的用户。只有掌握了用户,培训公司才愿意和我合作,给我产品,让我来筛选。


刘思毅: 前提是你必须掌握流量池。


Becky: 没有流量,我还不如自己每天 2000 块卖电话课,不需要你定标准。我必须做平台,先搞流量。


刘思毅: 所以你先做 IP 业务搞到流量。


Becky: 现在我做的事情就是 1.0 阶段。先把用户拉到平台上,再用技术手段实现定标准,张琦的一套课,卖 365块,那凭什么值 365 ?在全国市场上,它的标准是什么?用户体验的维度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意什么?


用户可能最在意的是这个课有没有用,得用很多维度证明,比如趣味性、打开。现在买课就像买书一样,家里书堆成山,根本不看,课程的打开率只有 2%~3% ,特别低。


刘思毅 :买书如山倒哈哈哈,大家买了一堆课,但根本不看。


Becky: 所以我们改了课的形式,从录播改成直播。比如直播课,你错过了,明天就没有了。这个设计是强迫用户做选择,也是一种承诺。


录播课的最大问题是永久有效,结果就变成了永久不看。所以,课的设计需要让用户逼自己去学,不然花的钱都浪费了,就像借书,如果规定还书时间,比如说周末就得还,很多人会抓紧看。但是如果直接送书,那大概率就扔在那里了。所以我们需要给用户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


刘思毅 :你为什么没有被一些大 IP 赚到的钱诱惑,而转型做一个知识付费的出版社?知识付费的逻辑本质上和出版书类似。


如果能不断发掘各个赛道的顶级IP,比如张琦,为什么不能成为一家好公司?还是说,这种模式不太能持续增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