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的
亲子派,
关注后每天阅读
亲子刊物
!
有一部很著名的电影叫《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深刻地诠释了什么叫做——
被自卑毁掉的一生。
自卑的种子,从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种下了,最终长成了一个巨大的心魔,吞噬了她的未来。
小时候,为了再得到父亲的一个微笑,她会不停地做鬼脸;
长大后,渴望一份爱情,于是不断委曲求全,对方对他拳打脚踢,她一再原谅;
到后来,连学生都敢她拳打脚踢,可她依然不反抗,也不离开。
她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嫌弃,直到自己也厌恶了自己。一个原本可以活得阳光幸福的孩子,活成了一团阴影。
松子的这一生,与其说是命运不公,不如说是她出生在了一个缺爱的家庭,没有教过她什么事自尊和自信,才导致了她的不自爱。
心理学家提醒,当孩子出现了下面5种表现,很有可能已经陷入了自卑,家长们一定要注意了。
邻居家有个刚上初一的男孩,性格比较内向。有时候一聊起来,男孩的妈妈满是无奈:
这个男孩很明显是出现了自卑心理,并且日益加重。因为他的自尊心从来都没有被很好地保护,面对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嫌弃。
有时候当着孩子的面,邻居也毫不避讳地指责儿子,或是句句不离“别人家的孩子”,言语之间满是贬低和打击。
每当这时,孩子的脸涨得通红,整个人局促不安,让人看了很是心酸。
你贬低他——他失去自信,获得不良心理暗示——畏畏缩缩,什么都做不好——你更嫌弃他——他更加自卑
充斥着自卑的人生,如同渐渐暗淡的星光,将一切拖进黑暗。到那时,一切都将积重难返。
自卑感强的孩子,总感到自己不如别人,但另一方面,又非常希望自己能有优秀的表现。
所以,他们有着比一般儿童更强烈的获得别人赞扬的愿望,甚至会以不适宜的方式寻求他人的赞扬。
争强好胜不是错,但一定很累。如果孩子出现了过度的好胜心,凡事渴望证明自己,父母应该注意引导了。
她在《一生的战役》写道:
我一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没有赚得全世界,而是请你欣赏我。
三毛坦言,自己非常渴望得到父亲的赞许,所以会要求凡事做得比别人好,只为了证明——我可以。
直到父亲当面对她说出“为身边有你这样的小草而骄傲”。
三毛泪如雨下:这句话我等了一生一世,直到你今天亲口说出来,才抹杀了我在这个家庭永远抹不掉的自卑与心虚。
作为父母,我们是时候向孩子展示一颗平常心,坦然地对他说:
努力很好,成功也值得追求。但我希望,这些能够让你真的快乐。
孩子成绩下滑得厉害,回来说都怪那个新来的老师讲得不好,才导致自己没考好。
家长很是着急,与其他同学的父母交流了一下,发现别的孩子适应得不错,并没有出现这种问题。
仔细回忆一下,这位家长不禁吓了一跳:孩子好像总是这样,只要出了问题,永远都觉得是别人的错:
甚至走路摔倒了,明明是因为自己不专心,却要大骂路不平。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失败,这恰恰暴露了内心的自卑和怯懦。
长此以往,孩子会形成外强中干、毫无担当的性格特质,对于未来在工作生活中,将步步是坑,并且严重影响自身进步和人际关系。
我们是孩子的心理依靠,家也是让他可以放弃伪装、做回自己的地方,请告诉孩子:
不要害怕失败,也不必回避错误,爸爸妈妈会理解你,但你一定要勇敢地正视自己!
蒋方舟在《圆桌派》讲过一个故事,她高三那年,老师骂过一个特别爱看书的男孩,因为临近高考,他整天抱着看的是与高考无关的管理类书籍。
但无论是面对老师的批评还是别人的指指点点,这个男孩都好像没事儿人一样,让同学们很不解。
毕业多年他们才知道,这位同学在高三的时候已经有属于自己的三家健身中心了。
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对于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甚至别人说句悄悄话,都下意识地认为是在说自己的坏话。
心理学家表示,太在意他人看法的真正原因在于“承认欲”,过度追求别人的认可和肯定。
很多自卑者在做心里测评时表示,童年时期就很少受到父母的夸奖,甚至连一份小小的鼓励也很难听到,从而导致自己越发怀疑自己。
即使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获得了数不清的奖项,但他的内心深处,却藏着一份挥着不去的自我否定。
“我很想让她高兴。比如拿到戏剧学院通知书的时候,我告诉她,觉得她该高兴了吧,可是她却说你那一箩筐衣服还没洗呢,别和我说这个。后来又给她买房子,觉得她该高兴了吧,可她还是不高兴。”
姜文坦言,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这份纠结让他十分困扰,身心俱疲。
“承认欲”就像一个黑洞,无论营造出多少光亮,始终无法填满。若不及时控制,不知不觉就会被它吞噬。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每个人都可能自卑,而自信是伴随我们自卑情绪的克服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如果孩子从小积累了大量的自卑,那么建立自信的过程必然扩日持久,未来的每一步,都要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努力和勇气。
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只看到卷子和分数,更应该看到孩子内心的呐喊和彷徨。无论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好,父母需要关注的,仍是咱们自己的孩子。
学会接纳孩子的平凡和不完美,是我们仍需要继续努力的功课,也是作为父母的必要修养。
给孩子阳光般的爱吧,让它驱散内心的自卑和怯懦,大胆地向前走去。
作者简介:小玉老师,有道精品课专栏作者,知乎家庭教育文章高赞作者。初中伴学站(微信号:youdaojzh):全国近百万优秀初中家长都在这里,网易有道精品课旗下公众号,专注精选名师辅导,帮孩子考上重点!
图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给派妈点个“在看”吧~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