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喜悦家人
爱人,爱家,爱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歸藏的AI工具箱  ·  苹果准备把 Gemini 也集成到 ... ·  昨天  
歸藏的AI工具箱  ·  苹果准备把 Gemini 也集成到 ... ·  昨天  
科技美学  ·  OPPO Find X8 ... ·  昨天  
科技美学  ·  OPPO Find X8 ... ·  昨天  
新消费日报  ·  “廉价版”iPhone来了! ·  3 天前  
新消费日报  ·  “廉价版”iPhone来了! ·  3 天前  
最红安  ·  不要买,不要吃!内含违禁成分 ·  3 天前  
最红安  ·  不要买,不要吃!内含违禁成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喜悦家人

郭初阳:部编版语文教材再现“三无产品”!

喜悦家人  · 公众号  ·  · 2018-09-19 21:15

正文


文章来源 I 快微课 ID:i2reads


新学期,又有一大批小学生用上了全新的部编版语文教材。根据教育部的发文,2019年,全国中小学每个年级的语文课本都要换成这个版本,之前的人教版等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将退出历史舞台。

记得去年3月份,课长曾推出一篇文章: 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 提到人教版语文课本2年级一篇饱受争议的课文《爱迪生救妈妈》。那时,仅有一年级和7年级学生使用部编版。如今,全国小学生1-3年级,初中7-9年级都已经拿到了新课本。那篇受到争议的“假课文”,也已经离开了孩子们的课本。

经过大刀阔斧的语文教育改革,部编版语文课本究竟怎么样?8年前,浙江几位语文老师:郭初阳、蔡朝阳、吕栋联合编著了一本《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此书已绝版)。

书中指出,当时的语文教材,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经典的缺失

📖 儿童视角的缺失

📖 快乐的缺失

📖 事实的缺失。

8年后,近日,这本书的作者之一郭初阳老师再次翻开了部编新版语文教材。郭老师遗憾地发现,这套教材,依然在以上几点问题上,不尽如人意。今天,课长和大家分享郭初阳老师的几个观点。以及郭初阳老师曾经在快微课平台执教的一场关于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的学习讲座视频。


郭初阳

任教于越读馆。著有《言说抵抗沉默》《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颠狂与谨守》《越读馆的创意写作之旅》等作品。

部编版语文课本里

依然充斥着“三无产品”


上周,郭初阳对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语文书进行了研读。他认为:距离他批判小学语文教材的那本书出版8年过去了,这本教育部新版的语文教材8年前存在的“四大缺失”问题却 基本上是巍然不动。

郭老师说:以前的语文教材里,有很多“三无产品”。所谓“三无”就是:不知道这篇课文来自哪里,出自何时,甚至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


郭老师翻开最新“部编本”小学第三册语文教材发现:


第3课《不懂就要问》,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第27课《手术台就是阵地》,都是“三无”。不信,家长也可以去翻翻看。

而在其他年级的语文课本里也有不少这样的文章,有些文章是出自于以前的旧教材,不知道是何人、何时何地写的:




三年级语文书第一课

就“误人子弟”!


“部编本”小学第三册语文教材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

翻开三年级上册语文书的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郭老师说,作为课本第一篇,让人忧虑。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文体不分的文章。而语文课本里课文的文体不分,恰恰是当下小学生不会写作文的根源所在!

这篇课文里说:有两只小猴子在听孩子们读课文,松鼠和山狸在看同学们做游戏,这到底是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呢?

好教材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具备文体意识,懂得各种体裁的不同。小说、戏剧、诗歌等等,都是虚构类文学作品,追求艺术真实;历史、传记、调查报告等等,属于非虚构作品,重在合乎事实。 而像《大青树下的小学》这样的课文,没有基本的文体区分,混淆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误人子弟。

关于这样文体不分的课文对孩子学习写作的影响,我们曾经邀请郭老师做过一个讲座:👇👇可以戳视频回顾一下:


(给公众号回复关键词:自由阅读。可以收到本次讲座的完整视频)


郭老师认为,当前, 小学生学习的写作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想象、说明 ,但不会区分不同的文体,没有人告诉他们虚构和非虚构的区别,甚至连课文也混淆这个概念。所以会出现当下小学生作文谎话连篇、虚假、矫情的情况。

郭老师建议,在引导孩子学习类似《大青树下的小学》这样文体不清楚的课文时,不妨多问几句:

真的有两只猴子听同学们读课文,松鼠和山狸看同学们做游戏吗?

这所小学在哪里?

大青树是棵什么树?

古老的铜钟是什么年代锻造的?

本文的作者吴然是云南省文史研究馆的,也许他可以提供关于这所小学的事实材料。


我们的语文课本经典依然缺失!


在《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里,郭老师就曾经指出,当时的语文教材 经典缺失。新版教材,这样的问题,依然存在。

比如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二篇课文《花的学校》,注释中指出: “本文作者是印度的泰戈尔,译者郑振铎,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事实上,很多课文都有这样的标注: 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郭老师认为,选一篇经典作为课文,就不要去乱改它,改动是不尊重作者和版权的行为。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原文和改动后的课文的区别:


《花的学校》(作者:泰戈尔)教材版(左)与原文。


还有第八课课文《去年的树》,很多年前,几位老师就曾对这篇课文提出了修改意见,但在部编版里,还是没有改。

原文是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教材用的译文是孙幼军的,“选作课文以后,依然被改动了”。

新编教材的课文最后是: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但郭初阳老师认为,09年长春出版社《小狐狸阿权》的译本更加精彩:


小鸟一动不动地盯着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歌。火苗轻轻地摇摆着,好像很开心的样子。

唱完了歌,小鸟又一动不动地看着火苗,后来就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一字之差都会有天壤之别,何况是一句之差呢。这句话的点睛之笔恰恰在 “火苗轻轻地摇摆着,好像很开心的样子” 这句话里。火苗对小鸟做了很动人的回应,这是文章里的灵魂。但是课文却偏偏删掉了。

语文教育,不需要课本!

教材的编写, 郭初阳认为,除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