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让读好书的人,先知道未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研大匠  ·  104页标杆指南!清华团队DeepSeek使 ... ·  6 天前  
科研圈  ·  Nature 一周论文导读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在变革中呵护永恒——保守主义八原则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 公众号  ·  · 2024-11-12 20:05

正文



当今世界有三大政治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保守主义。

然而,相比被广泛熟知的前两者,极少有人能说清,“保守主义究竟是什么”,甚至还望文生义地把它视为“保守派”,进行“批判”或“认同”。

事实上,英美强大繁荣的基因,乃至引导他们在冷战和世界大战中获胜的关键,都是保守主义。 因此,每一个当代人,都亟需对保守主义正本清源。

保守主义内涵非常丰富,拒绝刻板信条,但是综览诸多保守主义原典,对于“保守什么”的原则却基本一致,总结起来有以下八个。


道德真理是永恒的

在东西方的传统中,常有人打着“道德政治”的旗号,以道德领袖自居,侵犯个人自由,践踏法治原则。 启蒙理性的扩张,则是让很多人的政治观走向另一种极端,滑向了道德相对主义、道德虚无主义。

但是保守主义主张, 一切政治问题,归根结底都是道德问题 ;如果缺少道德德准则,再完善的法律也会沦为废纸。



保守主义者不一定是宗教徒,但他一定要捍卫某些永恒的、超验的、不容置疑的道德真理,比如不可杀入、不可侵犯他人财产、爱人如己。

正如科克所说: 上帝的真理贯穿着古代、现代和将来,保守主义沟通着死人、活人和未出生的人;在上帝启示的律法中,我们都是一样的人。


传统习俗是宝贵的

在很多国人看来,传统习俗意味着守旧和蒙昧,所以新必胜旧,要获得自由文明,就必须“破旧立新”,颠覆传统习俗。 比如近百年来,一直流行着批判“中世纪”、摧毁“旧文化”的运动。




而保守主义认为, 社会是在漫长岁月中长成的“植物生命体”。传统习俗是经过长期验证的秩序伦理,蕴含着深刻的自由智慧。

社会变革就像新陈代谢,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决定的;理性的火炬只能照亮有限的视野, “掌握人类社会总规律”的野心,就像纵火寻求光明。

所以保守主义非常珍视古老的成见、神秘的习俗、直觉的假定,主张自发的、零星的、渐进的进步,反对翻天覆地的、一蹴而就的激烈变革。正如刘军宁所说: 不以保守为手段,自由就是过眼云烟;不以自由为目的,保守就是专制保镖。



社会分层是必然的

现代社会崇尚“人人平等”。于是很多人更进一步主张,应该以“社会正义”“照顾弱势”等名义,进行更多的政府干预,实现“结果平等”。

但保守主义主张,人与人在人格、法律上都是平等的,但每个人生而有各种不平等的属性:文化、禀赋有优劣之分,出身、分工有阶层差异,人类无法、也不该抹平。



狭隘虚幻的“经济平等”、“结果平等”,强行抹去人与人的自然差异,其实是以平等之名,行平均之实,这恰恰是在法律、人格上制造不平等。

最后得到的,只能是一个《动物庄园》式的社会: 除了掌权者,所有人都得到平等的奴役。



私有产权是要捍卫的


很多人认为,私有产权是造成社会不公的根源,只对富人有利,对穷人大大不利。所以,他们主张强制的财富再分配。



而保守主义认为,私有产权是野蛮和文明的分水岭。先有财产权,才有市场和法律。一个人只有私有产权得到承认,才可能实现其他自由权利。

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平等的财产权是人人共享的基本权利,是穷人免于被剥夺的底线、真正脱贫的唯一出路。因此,保守主义捍卫私有产权,不仅是在捍卫具体的财产,更是在“捍卫人之为人的权利和尊严”。

人性是不可改造的


几千年来,“人性本善”的人性假设,一直主导着国人的政治思想。乌托邦主义思潮被引进后,国人更是相信,人性可以被改造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至善境界。



但是保守主义坚信:人性复杂、不可算计,人性坚韧、亘古不变;任何阶级、种族、时代,乃至制度的差异,都不能消灭善或恶,只是对善或恶的放大。


现代人的智力和道德,没有比《诗经》的时代更高级;西方人热爱自由,中国人同样渴望稳固的财产权、公正的司法和自由的表达。 所有妄想改造人性的美好愿望,带来都是地狱般的恶果。


自由和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任何社会都需要保守自由,也都需要权威来维持秩序。


但两者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体:没有权威的自由就是放纵,没有自由的权威就是专制。有人认为两者不可兼顾,于是转向无政府主义,或是极权主义。

但保守主义认为,权威应该、并且可以使自由变得更牢固。这一主张在现代政治中早已变成现实:有限政府和市民团体可以有效保障民众基本权利;自由与权威维持着紧张的平衡,既防止少数人的专制,又防止多数人的暴政。


正如托克维尔所说:开明的专制仍是专制,民主的暴政仍是暴政。相比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的自由观更消极、更具体,对人的理性、欲望、激情和权力始终保持警惕,更青睐于宗教、习俗、规则和社群的“载体”作用。


公权力必须要受限的

传统中国普遍认为,一个“令行禁止、独断乾纲”的政府,才是好政府。现代的乌托邦政权,为了主张绝对权力,更是将掌权者包装成全知全能全善的存在。


但是其结果全都滑向了阿克顿的警告——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所以保守主义主张,公权力无论如何产生,归多少人掌控,都应该受到限制。

正如《联邦党人文集》所说—— 自由从来不能依靠统治者的善心,而是“用野心对抗野心”。


比如美国宪法规定,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各州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这套“多头混合”的体制,既防止“大权独揽”,又防止“官官相护”;既防止政府危害国民,又防止政府走向崩溃。


自由市场是顺应人性的


很多人认为市场经济是一个“丛林法则”的零和博弈——“资本家剥削打工人,工人越来越穷”。



但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指出,市场经济是唯一能够顺应人性、改善所有人生活的制度;消费者改善了生活,资本家才能营利,工人才能提高收入;所以市场经济的运转前提,就是承认人的私心,顺应人的自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