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律博客
传递精品博文推荐,最新的专题策划,最热门的精彩活动,最及时的公告通知,法律博客,法律人的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两个村民小组结了三十多年的“疙瘩”解开了…… ·  昨天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  ·  春节小剧场丨今日剧场放映《一张一闭一张嘴》 ·  2 天前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  ·  春节小剧场丨今日剧场放映《一张一闭一张嘴》 ·  2 天前  
Kevin在纽约  ·  回复@陶华美-陶园美文化传媒:自由赎回!//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律博客

我,法学生,果断进了体制内

法律博客  · 公众号  · 法律  · 2019-07-05 19:30

正文

我们,三个法学生,在这里毕业季纷纷走进了青少年时期曾最不愿意的体制内。但是我们都很满意。与其说是曾经不愿意,不如说是曾经不了解吧。你呢?你也是会选择进体制的法学生吗?


正文:4576字

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文字 | 职问旗下

来源 | 法律求职微信公众号


六月流火,七月酷暑,毕业季和高考录取季一同来临。这边大学毕业生在图书馆前向空中抛出学士帽,那边高考金榜放出几家欢喜几家愁。


发际线秃了许多的法学生们从法典的烟海中开始为工作和升学头疼,又一批怀着法治梦想的高中生毅然决然在志愿上填下了法学,渴望冲进五院四系的殿堂。


在这个平静的夏季,我也走向了毕业。拖着行李箱从校门前离开的时候,好像每一丝熟悉的感觉都在从我的身体里抽离。


和大部分法学毕业生一样,我和我的朋友们纷纷选择了进体制,成了体制内人群。


- 01 - 杏仁

我就是一个典型的“普通的名校毕业生”。毕业选择进入“一行两会”之一的重庆分部。毕业甚至来不及太伤感,就匆匆开始准备入职培训了。


进体制这个想法是在考研前就和父母商量过的。如果考研失败了怎么办,是二战还是工作,工作的话是去考公还是去律所还是进企业。这些问题在一次次电话中最终被敲定了。


四年前的高考中,没有超常或者失误的发挥,卡着分数线进了著名法学学府,还录取了最好的法学专业,没辜负初高中自己的起早贪黑。四年的学习时光过的平平淡淡,偶尔拿一个二等三等奖学金,大多数时候是老师记不住的那个学生。


这也说明了我对法律这门学科没有太强烈的兴趣,只是随大流顺利通过了司法考试,还算对得起母校的法学教育水平。所以考研一战不成,就不想再尝试了。


考研十分可惜,初试差了一点儿,也确实是我报考的目标不低,自己水平又不足。


我立刻开始投身找工作的大潮,生怕被拍死在毕业的岸边。



北京的人才竞争真乃神仙打架,我这个非清北的本科学历很多时候明显是不太够用的。作为一个恋家的女孩子,我考虑了成都杭州苏州南京很多新一线城市,最后还是觉得家乡重庆最好。


作为刚毕业的新人,在北上广漂泊实在太艰难,生活成本太高了,算来算去也存不下几个钱。重庆作为直辖市,标准的新一线城市,经济其实相当可以。


对于我这个小虾米来说,够我发挥的了,毕竟咱又不是什么顶级国宝人才非北京国务院不能留的那种。


在工作选择上纠结了很久。是去考体制内,还是去找个律所从律师助理开始熬起来?不谦虚的说,以我的本科出身,即使不读研,也可以在重庆本地进最好的那些所了,学历足够了。


我心想觉得先考体制内,先有一个到手的工作再说,其他的工作还能慢慢找,体制内的考试都是有日期规定的,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我没有选择法学生的传统走向公检法,果断奔向了一行两会。理由无他,我真的想尝试一下其他行业是什么体验,说不定以后还有机会接触点商机啥的。


结果出人意料的顺利。


待遇一年十万左右,加上各种交通食堂之类的福利。赖在家里住的我,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基本生活开支了。真的很满意。重庆的房价也不高,父母出个首付,自己还月供,很快就能自己买的起第一套房。


重庆本地律所也收到了几个offer,内心挣扎犹豫了好久,毕竟律师是个长线职业,干的好的话多年后的收入是大有所望超过体制内的。但是律师助理实习期两千这个薪水简直是在实力劝退我,这也就意味着前几年真的非常难熬,是要靠家里的支持的。


何况作为一个女生,作律师实在是太辛苦了,是顾不得家庭的。纠结时跟一位在国企做法务的师兄简单聊了一下,师兄也是强调了女生当律师要考虑方方面面。



我十分怀疑对法律兴趣不够浓厚的自己是否能够持之以恒的钻研法律实务,又是否能够忍耐得住前些年的苦日子以及时运不济没能出头的可能性。


来回动摇中,想起一位师姐的事情。


师姐几年前毕业后回了中部某省会,因为机遇和能力各方面因素吧,总是困扰于案源。最终不堪压力,转做了企业法务,为的就是不需要再自己动手找饭吃了,好歹有确定的收入了。


最后还是承认:律师的前期艰难起步和唾手可得的稳定收入、丰厚福利、体面地位相比,我向后者妥协。


- 02 - 六六

我最想念的师姐六六,今年研究生阶段毕业,硬是两小时地铁回本科母校来和我聚了一次,毕竟要南下深圳,和重庆的我,怕是再难相遇了。


六六师姐是个典型的踏实学霸。本科阶段一直是前排拿奖学金的角色,研究生顺利保送top 2,在新环境里又很快考下了注会。站在Top 2的平台上,找实习当然是easy模式,实习过两个红圈所一个精品所,经历颇为顺利。


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后她选择了深圳一家国企令我颇感意外。毕竟她的实习经历全都是律所,我顺理成章的认为她会留用或者投递律师的工作。


而她的回答是:“正是这些律所的实习经历让我决定放弃律师这条道路。”


“红圈所的工作强度和竞争力度之大远远超过我的想象。比如方达,不仅非常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的优秀,更看重抗压能力,所以男生在这方面更有优势一点。”


“实习的时候,我算是比较佛系的那种吧,同进来的一些实习生真的是非常拼命的在工作,不管多少任务,加班加点熬夜通宵的完成,是真正的能力和拼命齐上。我承认我真的做不到,我没办法那样拼命。”


“毕竟Top 2出身,我还是主要想留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一线城市的律师出头真的不容易,起步阶段哪怕是红圈所大部分也只能给到一两万的起薪,前几年的付出和收入是完全不成正比的,那个苦我怕我扛不住。”


“如果留北上广深,户口就是必须要考虑的东西。不管是律所还是企业,给的户口名额实在太少了,想迅速拿户口,最好的方法无非是进体制了,公务员、事业编、国企央企,给你一个迅速扎根的机会。”


她还不忘调侃了一下隔壁:“我们学校作为Top 1 还是比隔壁有情怀一点儿的,隔壁法学院很多人喜欢去金融机构啥的,我们学校老鼓动我们下基层进体制,做到法律为人民服务,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哈哈哈,所以走选调生的一大把,那可是实打实的体制内了。”



选调生,是给清华、北大、人大等Top院校的神秘优待,各个省份的学校名单会有所不同。本质上也是公务员的一种,但是比普通公务员不一样的是,选调生是作为党的后备干部而存在的。


“选调生的待遇一点都不差好吗,不知道为什么有谣传说选调生物质待遇不好。起码我们学校的出去的选调生起点真的很高,很多都是属于省厅公务员。我室友走的四川的选调,一个月一万多,这个待遇的性价比吊打绝大部分体制外的吧,在四川有很多好几万的工作吗?”


“最重要是,如果站在这样高的平台上,以后想往体制外跳,获得的企业的待遇绝对是非常可观的,很可能比毕业直接在体制外奋斗反而强得多。难道没人考虑这一点吗?”


我问她,那你进这个国企除了图户口,也是打算以后跳出来吗?


她想了一下,摇摇头。


“除非以后出现什么新的变化,不然我应该不会跳出来。”


“我当时之所以下定决心接了国企的这个体制内offer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男朋友就是互联网企业的。确实薪水开的比我多,但是他的工作时间真的很长,算下来的时薪不如我。各方面的压力和危机都比我严重的多,每天下班之后累的几乎没有心情做其他事。而我每天早早下班之后还可以继续干自己想做的事情,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需要一些自由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体制内给我这个自由去过这样的生活,我不愿意被工作绑架。即使是下班后读一读法律的著作我也觉得比一直在做尽调舒服。


作为Top 2的毕业生,六六师姐的选择面是很广的。她最终为了这份稳定的自由舒服和可见的扎根能力走进了体制,并且十分满意。


“我们寝室四个人,走向分别是深圳国企、广东海关、四川选调生、江苏公务员,都属于体制内,我们综合考虑工作的方方面面,认为大体是满意的。”


“实际上,这也代表了我们学校法学院大半以上的毕业走向。”


- 03 - 栗子

如果说我和六六师姐在名牌大学的背书条件下,属于有选择的法学毕业生,那栗子就是缺乏选择的法学毕业生了。


我的发小栗子在学习上一直不太行,高考也是留在省内读了一个普通一本的法学院。当时我俩怀揣着成为牛逼大律师的梦想,还约定好以后干出头了一起回家乡省会合伙开律所。


栗子学法律差点学的头秃也没有学出什么大水花,更没有什么灵光一现而七窍打通的奇迹。大三的时候托关系在省会城市的律所实习,感觉有点心累,性格害羞内向的她好几次在饭局上因为老不说话被人家问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跟着老律师去取证手忙脚乱差点弄丢了一份文件。


栗子还是很羡慕我们的。我们如果去体制外就业,无论是律所还是企业都属于层次较高的,而她去体制外就业,只能找本地律所和中小企业,待遇和发展前途大大降低。


谨慎保守的栗子的妈妈劝栗子去省会城市考公务员或者考研究生,抓紧时间,毕竟不管公考还是考研难度都越来越大了。


栗子打电话跟我纠结:“我自己的想法是想先找个工作,不管是律师法务还是什么,然后读一个在职的研究生,说真的我觉得自己在读书方面真的天赋不高。”


我表示赞同:“这个想法很好啊。”


栗子犹豫地说:“但是我能投到的企业都是些本地不怎么样的,做法务工资不高,还很辛苦。律所的话,毕竟不是红圈所之类的,管理不太规范,本地所很讲关系。还有就是,考虑社会地位和福利问题吧。我还想自己以后婚前买一套房子,过的稳定点。“



栗子回去跟妈妈商量了挺久。前几天她告诉我,她已经公务员上岸了,一战顺利,她自己说从小到大最顺利的考试之一了。我问她是怎么下定决心选择进了体制的。


她眨眨眼睛说:“我爸妈说,如果我考上公务员在省会城市安定下来了,就给我出房子的首付,公务员有稳定的公积金,我自己还月供。除了体制内,就咱们这二三线城市,哪儿有这么稳定的五险一金的体面工作呢?”


“毕竟不是处处北上广,法律岗位的不规范多了去了。再说了,当初报法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也是因为它在体制内可考的岗位特别广泛吗?现在也算实现了当初考虑的这个优点。”


“在二三线城市,做个体制内公务员,懂法律知识的不错的岗位的,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性价比真的远胜于在那些不知名的公司企业的前景。”


“我哥哥前年考的市法院,特别受人尊敬,一回老家都喊法官来了。这个体制带来的面子强不强?法官检察官你听着是不是比在不知名小企业里审合同有档次多了?”


我不禁感到,我在北京呆久了,感觉人人都是985、211,动辄北上广深走起,非世界五百强不叫企业。


但是实际上,绝大部分的法学生都不是什么清北人政、五院四系。


也没有北京国贸和金融街那种一抓一大把的海归常青藤LLM、JD,他们只是某个省内普通一本二本的法学生。


按栗子的话说,我们寝室六个人,还就我和下铺通过了司法考试呢,其他人还在准备二战法考。哪有那么多法律精英,还真以为律师各个都是金杜天同年入千万的合伙人或者亚马逊和华为的高端法务吗?包括那些什么国际贸仲、涉外商事仲裁,有普通法学生的份儿吗?


“一本二本的法学生,能考上公检法或者其他体制内好单位,就是很好的出路了啊。”


我们,三个法学生,在这里毕业季纷纷走进了青少年时期曾最不愿意的体制内。


但是我们都很满意。与其说是曾经不愿意,不如说是曾经不了解吧。


你呢?你也是会选择进体制的法学生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