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播出后在韩国播出后引发了巨大的舆论反差!
女生看完,觉得太有共鸣了,说的就是自己身边的故事;
男生却普遍觉得,这是是宣传“女权”主义的不切实际的作品;刻意夸大了女性在社会上遇到的“不公”,甚至有些贬低男性的倾向。
就连男女主演郑裕美和孔刘也遭受到了各种无端的谩骂,一名女团成员不过是推荐了电影同名书籍,就遭到了男性网友的抵制和羞辱!
然而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不过是呈现了一名叫做金智英的普通女性成长、工作、婚姻里经历的事情,没有戏剧化地煽情,不声张,更没有声色厉荏地要去批判谁,却戳中了无数同类的心。
因为电影把女性在日常生活遭遇的随处可见的不公和伤痛,经过艺术化的手法安放在了普通女性“金智英”的身上,
于是身为女孩在生活中的不易,一层一层被揭开来
。
这样的“金智英”却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在最热的豆瓣话题“身为女孩”下面,我们看到
身为女孩,想要去追求梦想,总是会比男孩子难一些;成为妈妈之后,普通的日常生活,都不再温柔
。
“金智英”生在一个普通公务员家庭,上有姐姐,下有弟弟,东亚文化圈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这个家庭被视为理所应当。
一切都要让男孩优先,爸爸买补药只买儿子的份,两个女孩只能平分剩下的资源,就连一把雨伞、一条被子都是如此。
在家里,被长辈教育女孩子要文静、听话、懂事,要学会帮妈妈做家务;
上补习班晚下课被男生尾随,得到的不是爸爸的安慰,而是
“干嘛上那么远的补习班,出门衣服要端正点”
。
后来,金智英就跟身边大多数女孩子一样,学会了对喜欢动手动脚的男老师、公交车上的咸猪手忍气吞声;
工作后,明明工作能力超过同期的男同事,却被排斥在重要项目之外,不过是因为考虑到了她以后结婚生孩子的可能性。
当她被家长催着怀孕生子,不得不辞职在家成为全职妈妈在家带孩子之后,她的人生失控了……
因为家务用手过度去看医生,却被质问,
“饭是电饭煲做的,衣服是洗衣机洗的,你为什么手会疼?”
带孩子出去转悠,在便利店买一杯咖啡,被周围的人冷嘲是
“妈虫”
……
最后,她发现自己陷入了无形的墙壁之中,活力和热情逐渐丧失,自我评价降低,时常为一些小事难过,就连“看见落日也会胸口一沉”,金智英抑郁了。
“金智英”一样的女孩子们,从小努力上进,勤奋学习,觉得未来可期,我们声称不相信男权社会的理论,可是直到走入社会步入职场才发现,
社会固有的陈见把我们的梦想撞得七零八落
。
莎士比亚说:“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快500年过去了,这句话好像依旧未变。
任何人都有自有去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但现实仿佛是乔治·奥威尔在《动物庄园》里写下的那个名句:”所有动物都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都平等“。
蔡康永在一次在《康熙来了》问舒淇“做演员开心吗?”,经过事的舒淇向来积极乐观,但就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问得她止不住掉眼泪。
身为女性,到底该怎么样去生活?回归家庭?当一个相夫教子的全职妈妈,这好像符合很多人的想法,但是看到最后抑郁的“金智英”,你还会这么认为吗?
并不是说,选择相夫教子,安稳地退回家庭生活中就是错的,可是这个前提是,这是你真心实意地想选择的那条路,你是在千千万万条道路上,主动选择了回家,而不是因为“你应该回家带着”。
但,有多少人,又是自己选的呢?
对于女性来说,追求自我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特别是已经工作、结婚,甚至有了孩子的中年女性,她们像是一群夹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隐身人,明明同样有着“中年危机”,但打开手机,大家在朋友圈里纷纷转载的却还是《男人不如狗》。
中年男人开车回家前,总喜欢先关掉一切,在漆黑无声的车库里,抽个烟,多坐一会儿,因为推开车门走上楼,他就变成了父亲、儿子、老公,必须要硬着头皮面对着生活里的艰辛和不易。
可是,有谁想过楼上的那个女人呢?那个开车都会被习惯性地嘲讽“女司机”的女人。
许多人抵抗不了这种艰辛与不易,选择了得过且过,有些人勉强地把日子混过去了,有些人,不堪忍家庭生活的琐碎和自我的破裂,走向了抑郁的深渊,比如那个叫“金智英“的女人。
没有物质和经济上的独立
,就无法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获得足够的尊重和平等,在旁人眼中你是无用的“妈虫”,最终只能感叹
“别人都可以找到出口,为什么只有我那么狼狈”
。
没有精神上的独立和富足
,则很有可能在情感中成为暗黑“PUA”的目标,被异性控制,骗取钱财事小,重则被“自杀鼓励”,一生都在陷阱中挣扎,一些人失去快乐,不幸的人失去生命。
女人,还是应该追求独立和自我的,因为如果你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事业,没有那些能真正给你安全感的东西,你的大厦,随时可能会崩塌。
东京大学教授上野千鹤子的入学祝辞中提到,“反正是女孩”、“毕竟是女孩”这种给女子教育泼冷水的想法叫做意志的冷却效果,很多女孩子原本拥有所有孩子都拥有的翅膀,只是被这种“冷却效果”折断了。
以往,“温柔如水”是对女性的褒奖,“雷厉风行”“企图心强”则不是什么好评,可现在完全不同,越来越多的女性被鼓励去做“真实的自己”,去做掌控自己人生的“狠角色”。
做真实的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到底有多爽
,看看刺猬乐队的鼓手石璐和《奇葩说》辩手詹青云你就知道了。
石璐说,“我享受的不是打鼓,我享受的是乐队。乐队让我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詹青云说,“我考上哈佛,出来做律师,我就变得自由了很多。大家就会简单地恭喜你,而不是教你该怎么做人。”
真正的“狠角色”如同她们这样,不再寄希望于做他人喜欢的女孩,勇敢去寻找喜欢的事,去过喜欢的生活,不再因为“女孩”、“女儿”、“妻子”、“妈妈”等称呼,去成全别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