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在完成收购学大教育不到1年的时间,紫光就决定将其抛售。学大教育的接盘方,估计是以金鑫为首的原控股股东和核心员工或其指定的第三方,收购的资金来源就是前期紫光学大支付的收购款。在收购对价上,金鑫估计会在23亿元的基础上按一定溢价予以支付,用以弥补紫光因收购学大教育筹措资金产生的融资费用。
紫光学大完成出售后,就可以一举解决前述难题,重新回归一个干净的“壳”,消除商誉和借款压力。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完成学大教育的资产出售后,紫光学大就只有一项租赁业务,每年营收不过2000余万元。要更好地利用这个资本平台,紫光集团势必要向其注入新的资产。
对于紫光集团准备注入何种资产,有分析认为可能会是其前期私有化的、集成电路产业的展讯和锐迪科。但笔者认为,紫光集团真想注入的资产或许不在于此,或者说,其即使想注入这些资产,也基本没有可行性。
根据有关报道,紫光私有化展讯和锐迪科的代价分别是18亿美元和9亿美元,因此,即使不考虑收购资金的时间成本和运营增值因素,这两笔股权投资价值至少在27亿美元以上,约185亿元人民币。紫光学大当前股本约9600万股,按停牌时股价36.6元计算,其市值不过35亿元。紫光集团在紫光学大中合计持有22.49%股权(紫光在收购15.59%股权的基础上有所增持),价值约7.8亿元。因此,紫光要将其所持展讯和锐迪科的股权注入紫光学大,将会面临操作上的难题。
一是,如果采取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紫光学大此举将会被认定为借壳上市。
紫光集团在获得紫光学大控制权时,紫光学大(银润投资)的资产规模仅2亿元,展讯和锐迪科的资产规模无疑远超于此,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将因此被认定为借壳上市(重组上市),这样不仅导致重组的审核时间大大延长,影响紫光的保壳,而且审核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太多,大大增加重组的难度。并且,根据重组新规,重组上市时,紫光学大不能同步募集配套资金,这对于资金密集型的集成电路产业而言,不是最优的方案。此外,即使强推,根据股权价值计算,紫光集团将持有重组之后上市公司90%左右股权,届时紫光学大是否还能符合上市公司地位呢?
二是,如果为了规避被认定为借壳,比较可行的方式是采取“三方交易”模式,即紫光学大先将展讯和锐迪科的股权转让给无关第三方,然后紫光学大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式进行收购;或者紫光学大先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募集现金,将上市公司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然后以现金方式收购标的资产的股权。如果这样操作,除非有所谓的“抽屉协议”,否则无论怎样设计,都意味着紫光集团要失去对重组资产的控制权,并且同样耗时很长,整个过程也无法把控风险。此外,由于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受制于募资规模、募资频率等诸多限制,紫光学大也难以在短期内完成收购。“三方交易”的模式将意味着紫光集团将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收购的风险进行把控和平衡,重组的难度大幅增加。
或许,久经资本市场的紫光集团会想出更好的“妙招”来破解这一困局。但在笔者看来,基于现实的压力,紫光集团要向紫光学大注入的资产或另有标的。
魔鬼藏在细节之中,紫光要注入何种资产,在其历次公告中已有所隐现。
2017年3月17日,在学大教育实际控制人金鑫辞去紫光学大董事的同时,紫光学大董事会增选了1位名叫乔志城的董事。此君曾供职于涌金集团、上海复星、紫光集团等多家公司,最近的一个职位是担任宏茂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茂微电子”)监事。宏茂微电子原为台湾半导体封测企业南茂科技的全资子公司,南茂科技通过ChipMOS TECHNOLOGIES (BVI) LTD. (ChipMOS BVI)持有其100%股权。
南茂科技与紫光的渊源要回溯到2015年。当时,紫光拟以增资方式向南茂科技投入24亿元获得其25%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但该笔交易并未获得台湾地区监管部门许可。不得已,在2016年底,双方选择在中国内地进行合作。具体的合作方式是,南茂科技将其所持有的宏茂微电子54.98%股权,以约5亿元的价格转让给紫光国微、宏茂微电子核心员工等相关方。交易完成后,南茂科技持有宏茂微电子45.02%股权,紫光国微持有48%股权,宏茂微电子核心员工和其他投资人持有剩下的6.98%股权。
转让完成后,宏茂微电子的股东又按持股比例等比例增资宏茂微电子,增资额为10.74亿。据此计算,南茂科技等于是将股权转让款几乎全部又投入宏茂微电子,宏茂微电子的股权价值也上升到20亿元以上。比较吊诡的是,为何紫光等投资者不直接采取增资的方式来重组宏茂微电子,反而采取了股权转让再增资这种比较复杂的方式。因为这两种方式,紫光付出的成本是基本相当的。
根据宏茂微电子的股权架构及股东情况,南茂科技和紫光国微在宏茂微电子董事会的人数安排上也旗鼓相当,宏茂微电子由南茂科技和紫光国微共同控制,公司无实际控制人。这样安排的好处显而易见,紫光在将宏茂微电子注入紫光学大时,尽管宏茂微电子的估值会在20亿元以上,但由于其并不被紫光所控制,因此也不会被认定为借壳上市。由此会大大加快审核进度,宏茂微电子无疑是紫光拟注入紫光学大的优选资产之一。
另一个已确定的资产,就是紫光学大在公告中所称的Prime Foundation Inc.(以下简称“PFI”)51%股权。这家公司也是被台湾半导体企业台湾大众全球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湾大众”)所控制。参照紫光与南茂科技合作的思路,双方合作的标的大概率也位于中国内地。
根据台湾大众的公司宣传资料,其在中国内地有3间厂房,分别是广大科技、广上科技和才众电脑。这3家公司的股东分别是Broad technology、PFI和Perfect union global Inc。由于无法得知这3家离岸公司之间的股权关系,无法判断紫光是否可以通过收购PFI控股权的方式控制广大科技等全部3家工厂,但可以确定的是,紫光将会至少获得广上科技51%控制权。PFI此时并不由紫光控制,也就没有被界定为重组上市之忧了。
综合上述情况,此次紫光集团拟向紫光学大注入的资产,更有可能是与台湾地区企业合作的标的。在具体的注入方式上,将会采取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配套融资的方式,这是因为,重大资产重组的配套融资既不受18个月内不得再次融资的限制,也不受非公开发行最多只能发行相当于现有20%股本的限制,操作空间大大增强。
在完成重组后,预计紫光集团在紫光学大的持股比例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紫光集团在紫光股份、紫光国芯之外,又将获得一个集成电路产业的资本运作平台。紫光集团将会把紫光学大变更为什么名称呢?
至于学大教育,在首次尝试A股市场证券化失败之后,根据其现在的基本面以及监管部门审核紫光学大非公开发行方案时的态度,恐怕一时之间难以再找到一家上市公司对其再次进行证券化。除了单飞之外,另一个可能的方案是,学大教育继续保留在紫光集团体系内,与其旗下启迪教育集团重组,同时引入社会资本对其进行改造投入,在完成相关产业布局和竞争力提升后,与启迪教育集团一起再次进行证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