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有这样一个话题曾登上热搜,#11岁男孩自写代码造火箭#。
实际上,男孩严弘森自从4岁被爸爸带去观看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开始,就在尝试自己的“造火箭”事业。
7年间,父母无条件支持他的兴趣,通过各种渠道让他持续接触并学习天文知识。到2023年,严弘森甚至已经可以指出拉萨天文馆视频隐藏的错误。
绝大多数孩子其实和严弘森一样,自小就天然地对头顶这片星空充满好奇,但一个突出现象是,儿时的天文梦总在长大过程中逐渐夭折。
天文梦被时间吞噬,可能不是由于天赋不足,也不是梦想过于宏大遥远而被抛弃,更普遍的现象是缺乏好的教育和引导。
天文这门科学发展至今,并非深不可测,而是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通过学习行动,就能解开很多疑团。
从神舟一号载人火箭到天问、嫦娥、长征、悟空等重大工程可以看出,现代中国的天文事业就是在无数次迭代和实践中,才逐步推进对太空的理解。
孩子的天文梦能否实现大抵也遵循这个原则,他们需要好的教育去引导自己持续性行动。这些教育通常来自社会环境和父母,多方相关研究交叉证实,“童年时期的积累和教育与成年后的职业有密切联系”。
著名现代天文学家邓李才曾在公开报道中提起,他对小时候看的电影《第二次握手》记忆尤深,不过记的不是电影情节,准确地说,是里面的一位天文学家。从那里,他获取了成为一名天文学家的“理想和动力”。在此后的学习生涯和职业道路上,他也从未偏离这个路线。
当然,天文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个年龄阶段所需要的引导方式也不同。对于青少年阶段孩子的天文教育,最好的方式便是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并用适合其年龄的解释方式去引导。
新年之际,伊利QQ星通过一次趣味事件和家长、孩子们做了一场特别的天文对话。
它在城市街头放置了双视角广告牌,只有当家长蹲下和孩子视野平齐时,才会看到孩子眼中的星空。
与此同时,这次QQ星还走进校园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天文课,既讲述天文知识,也鼓励他们写下自己的小心愿,告诉孩子们QQ星正面向全国的孩子征集999个愿望,未来这些愿望会被镌刻在QQ星打造的天文台外立面,即离星星最近的地方,而这也将成为中国首个儿童参与共创的天文台。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长期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企业,QQ星不仅敏锐捕捉到了天文教育的重要性,而且用实际行动参与其中,甚至主动启发并联合家长们严肃对待孩子的天文梦,去鼓励他们敢想敢梦。
哪怕孩子的天文梦还只是具象表现为对“星星”的好奇,但沿着这个心愿去教育和启发,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当前较为适合的梦想守护方式。
在国际航空联合会规定中,地面10万米之外才是天。尽管距离如此遥远,但丝毫没有稀释天与地的关系。
相反,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天空紧密相连,地上的人时常要以天时为依据去理解和判断万物。也就是说,天文教育的目的不一定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天文学家,但或多或少,他们都有必要去了解这门古老的自然科学。
因为事实上,看似无用的天文学,出现在生活处处。
当代天文学家张双南做客第七季《十三邀》时,提供过一个让人为之一振的视角。
作为天文学科的终身研究者,在张双南的眼里,这门学科所带来的远不止科学知识这么简单。和许知远的对话中,他强调宇宙给人内心带来的信念和自豪感,人们在探索并见识过宇宙的博大后,回头再看地上的事,其实会变得更加淡然自若。
对于天文教育而言,这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仅就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而言,我们不一定要成为天文专家,不一定精通科学理论和思维,但可以多一个维度,把宇宙当成参照物,再去重新审视和理解地球上的现实,人更容易豁达。即便面对诸多棘手的困境,也会就此多一份超越的勇气和力量。
并且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在看见及看不见的领域,天文学都的确发挥着非常实际且关键性的效用。
一个极为常见的例子,我们用的相机更迭换代,功能越来越强大,就与天文成果有关。再比如,当下流行的气垫运动鞋所采用的工艺,就来源于航天工程中的“中空吹塑成型”技术。
换句话说,天文学中的发现及其蕴含的科学思维,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转化成具体的技术成果,推动当下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它们最终会走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商业、艺术、技术革新等各个领域都有机会从中得到灵感。
如此种种,造就了天文教育势必成为一种必要。而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何国家始终重视建设和发展天文工程,从不间断地去解码宇宙奥秘。
遍览古书典籍后,会有一个明显发现,即天文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发达的科学。
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天文学长期被奉为官方“正统”之学。
作为国之重器,人们靠仰观天时天象以感知时间和位置的流转变化,从而调整自己的生产和生活节奏。也就是说,无论从科学行业发展,还是国家发展角度,天文研究都意义重大,对比拼激烈的现代国家而言尤其如此。
现代中国在天文学研究的产出和科技储备上,相当一段时期内,都未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得益于几代科学家的努力,以及从整个环境和社会氛围来看,这些年的天文学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的天文学科研进展也已逐步追上国际速度。
不过,问题也显而易见。例如,人才稀缺、后备力量不足是在各种场合被反复提及的话题,而解决问题的路径关键在于教育,并且不只在大学设立和完善天文学科,更要从中小学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天文和科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