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千帆育儿网原创,欢迎大家转载到朋友圈,以及其他公众号用微信里的转载功能原样转载,但是不免费开放白名单。)
这一阶段,我读了很多关于教育理念的书籍也研究了一大堆关于体制内外各种升学路径。想用一篇文章对此主题做一个系统性的总结。
孩子成绩不好,我们常常气急败坏。那是因为我们的理想设限会高过孩子的实际结果。而对于孩子学习结果家长往往认为是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有问题:包括上课不专心听讲,左耳进右耳出的没听进记住老师上课讲的授课内容,认字阅读漏字或读错,书写时候掉笔画,写到格子外面。等等等等,我们这一代做家长的和我们自己的父母的认知丝毫没有任何进步。我们会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是孩子“读书不用功”。而不会考虑是他的身体学习能力有没有达到所谓“标准”要求孩子学习能力的上的难度。
人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信息输入行为,在NLP(神经语言程序学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里提到人的信息输入模式分为三种输入通道:听觉、视觉、触觉。
事实上几乎每个人都会在信息输入的过程中同时打开这三个通道,但在处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每个通道打开的幅度每个人并不相同,比如:听觉60%、视觉30%、触觉10%
我们把习惯性使用听觉作为主要输入通道的人称为“听觉输入型”;把视觉作为主要输入通道的称为“视觉输入型”,把触觉作为主要输入通道的称为“体感输入型”。
视觉型的人你跟他说一件事,他会跟你说我不想听你说,你最好能给我画一个思维导图我一看就明白了。
听觉型的人你跟给他看立体几何的题目说了10遍还听不懂,回头跟你来一句底下为啥是正方形呢?明明就是一个三角形呀。
触觉型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摸东西,出去买东西就跟买布料似的都在那里乱摸,你跟他谈话他为了找寻输入安全感会在那里摸着某个熟悉的东西比如杯子比如钢笔。
以上就是常规的三种输入通道占主流的人的行为模式举例。
孩子学习也依赖于自身常用的信息输入模式:
视觉型家庭妈妈:群里某娃能裸听哈利波特,人家英语学习超棒的,才学了2年已经能和老外对话了,你看我娃那么简单的内容都听愿意去听,我花了那么多年时间培养他外语几句对话都不会说。
听觉型娃家庭妈妈:英语好有啥用,从小花了力气的。你看我跟他讲大于小于已经三天了结果还是搞不明白。
触觉型家庭妈妈:我跟娃说这件衣服是白色,娃说白色的我知道了让我摸一下。
可能看到这里,不少妈妈要开始评判这三种输入模式的好坏了,但其实本质上这是三种输入模式本身并没有好坏只说,只是对应于不同的学习任务有不同的优势而已。
听觉型的孩子语言学习能力快语汇丰富能言会道;视觉型的孩子抽象思维强,想象力丰富;触觉型的孩子自主探索意识强更愿意身临其境去体验尝试。
所以假设一下几个学习任务,看看各需要打开哪些通道:
听课:在传统的填鸭教育模式课堂里,孩子上课需要把手放在身后认真的听课,老师往往不重复两边来巩固课堂内容,这对于听觉型孩子更有优势。
实践:自己动手实践做题或者某个自主动手的实践任务的时候触觉型孩子会发挥出更好的自我探索学习能力。
阅读:视觉+听觉的完美组合,视觉不好会把字读错读漏,比如“太”,“犬”,“天”,“夫”等等分不出来是因为视觉细胞并么有发育到能区别细微差别的地步,英文的会“q”p"不分,或者读漏。听觉的作用需要把视觉读到的字变成音在脑中组合成语汇,而语汇的多少是孩子听觉能力之一。
写字:视觉+触觉的完美组合,视觉部分和阅读障碍里提到的类似,孩子需要能观察出写出格子了这件事。触觉指的是控笔能力,孩子精细动作的发育情况。一般性孩子的2-3岁就能随便涂涂画画,3-4岁要求能完成几何填色,物体描边,连线等基本控笔行为,5岁孩子往往能书写英语字母和数字,6岁孩子开始书写汉字。但如果不遵循孩子的精细动作客观发育情况。过早或者过晚的训练,这方面的能力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培养,就会导致发育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