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004:
导演您好,我有一个小问题想问您,在观影过程中我发现每个角色之间,关系都在不断地破裂,每个人心理状态也是不断在下降的过程。但是中间有一段情节,那个小男孩和小女孩手拉手走在高山上。这一段情节是上升的一个过程,我想问您这一段的寓意是什么?
■就是要你猜不到■5分钟就推翻一次
忻钰坤:
就像您讲的,其实它一方面是个心理上的调整,另一方面其实也是一个在剧作结构上做的突破。因为我相信很多看了大量悬疑片的观众,大概也都知道怎样一个套路了,因为你开篇就是一个过去找孩子的模式,结尾一定就是找到或者找不到。那我们整个在剧情发展过程中,告诉你一个律师,一个老板的出现,大家会去组合一个关于电影结尾的预期。这样的观众可能会慢慢开始失去对电影结尾的好奇心。
我觉得让那个男孩在合适的时间、合理的地点出现,他出现那一下,就能瞬间把你对这个电影的(期待)模式打碎掉。因为你发现原来电影不是要讲孩子丢了,张保民找孩子,而是这个孩子本来就没事儿,张保民在找孩子的过程中,卷到了另外两个人的官司里,而他能否安全走出树林跟孩子相见,成为了你对这个电影新的结局预期,打碎了一个旧的模式,建立了一个新的预期。
而又过了五分钟,这个预期又碎掉了,你会发现你之前所有的设定是正确的。可能就在最后大概十分钟里面,有这样的一个节奏调整,你会一直被牢牢得抓在整个剧情里面。而不是说我大概知道你的结尾是什么,我就等着你给我呈现,观众会慢慢失去注意力。
但通过这样的形式我又解决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样的电影通常到结尾,一定要给到观众一个情节场景的再现,或者是对白来告诉你这个孩子的下落。可能通过这场戏,我一开始心里面有一点点改变了,到最后徐文杰在审讯室里面,那样一个蒙太奇的段落,当他脑海中开始回想那个山洞的镜头的时候,那个镜头是个空镜头,没有任何的意义。在那个瞬间,你瞬间就知道了这个孩子的下落,还有他经历了什么。而这个答案是观众自己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导演通过影像,通过对白直接告诉你的。我觉得在这个层面上,观众的参与感会特别有趣,其实也更高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