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芄兰》的创作背景及主旨
卫宣公(公子晋)本是庶子,早年在邢国做质子。
公元前719年,
卫桓公被州吁弑杀,没多久,大臣石碏联合陈桓公设计诛杀了州吁。卫人从邢国迎回了公子晋,立他为君,是为卫宣公。
卫宣公即位之初,立夷姜为夫人,立伋子(急子)为太子,此时的太子伋大约十五岁。
五年后,卫宣公为太子伋挑选嫔妃,选中了齐国的宣姜,但见宣姜貌美,在半道截娶了她,生大儿子公子寿,二儿子公子朔。
卫宣公将太子伋和公子寿,分别交由自己的两个弟弟培养,左公子泄辅佐太子伋,右公子职辅佐公子寿。
一场政变中,太子伋与公子寿一同被杀(参考《二子乘舟》)。人们都把“二子之死”的原因,归结为:宣姜和小儿子公子朔在宣公面前挑拨离间、搬弄是非造成的。
岂不知,宣姜一生受人摆弄,根本无法自主,公子朔还小,再歹毒也翻不起什么大浪。
这一切都是宣公,从一个质子到君主的心态变化。为了攀附强国,巩固自己的地位,他截娶宣姜,因为宣姜是齐僖公的女儿,而夷姜只是父亲的小妾,此时也配不上他国君的身份。
那么公子寿取代太子伋的地位,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了,但在这场谋杀中,不小心误伤了公子寿。这对卫宣公的打击非常大,没多久就病死了。公子朔就这样,以童子的身份继位,是为卫惠公。
卫宣公一共在位19年,除去开始的五年,卫惠公又是宣公和宣姜的二儿子,所以卫惠公的年龄上限是12岁。
《左传·闵公二年》记载:
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
《左传》中说的“齐人”,主要还是齐襄公的意志。从齐僖公到齐襄公,齐国的图霸之心,日益汹涌。妹妹宣姜与外甥惠公,不过是齐襄公的傀儡,他是要把卫国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既然卫惠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齐国的利益,那么左、右公子怎么服他?全国人民怎么服他?
左、右公子所押的宝——太子伋和公子寿,均死在了那场谋杀中,也难说这背后有齐人的黑手。
卫惠公仗着舅舅撑腰,骄横无礼;左、右公子和卿大夫们,心怀怨恨,但碍于齐襄公的淫威,不便发泄,一场新的政变正在酝酿中......
以上便是《芄兰》的创作背景。
《毛诗序》:
《芄兰》,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
诗中描写一个童子,尽管佩戴着成人的装饰,而行为却仍幼稚无知,既不知自我,又不知与他人相处。
芄兰的茎叶,断之有乳白色汁液,比喻这位佩带成人之饰的“君主”,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童子;
芄兰的
荚实,
外露而不含蓄,也隐寓童子的不成熟。
诗中运用细节描写,“童子”外表的庄重掩饰不住内心的幼稚、轻狂,其颤动的垂带就透视了全部的本质。
二、《芄兰》的详细解读
卫风·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一种藤蔓植物,断之有白汁,荚实倒垂如锥形。
支:指芄兰枝上结的荚实。
觿
(xī):
用兽骨制成的解结用具,形同锥,似羊角,也可为装饰品。
韘
(shè):
用玉或象骨制的钩弦用具,戴于右手拇指,射箭时用于钩弦拉弓,即扳指。
觽本是解结的用具,男子佩觽并没有严格年龄限制,与行冠礼不同。据《礼记》记载:
子事父母,左佩小觽,右佩大觽。
《说苑》也说:
能治烦决乱者佩觽
。人们把男子佩戴解结工具的
觽,象征着他,已具有解决繁杂事务的能力。
佩韘则表示“能射御”。当时,贵族男子佩觽、
佩韘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从政,治事习武。故《毛传》谓觽、韘是“成人之佩”。
知,同“智”,智慧。
甲
(xiá),
借作“狎”,亲昵、亲近。
容,为佩刀;遂,为佩玉。
悸,本义为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这里形容童子配饰的垂带,颤动的厉害。
《诗经》中,佩玉将将,是形容一位贵族行为得体的句子。如
《郑风·有女同车》:
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秦风·终南》:
佩玉将将,寿考不亡!
战国黄金绿松石项链
先秦时期,上层贵族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通常会佩带各种礼器。这些礼器,以胸前的项链,腰间的吊坠最为常见。它们大多由宝石、兽骨、青铜器串成,可以参考出土的文物或者少数民族佩戴的一大串项链,走起路来,玲玲作响。
除了彰显尊贵的身份,这些礼器也有节制动作的功效。当佩戴者的动作,舒缓、稳重、有节奏,这些宝石骨器,就会有节律的撞击,发出悦耳的响声;倘若佩戴者急躁无礼,就会发出刺耳的噪音,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