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哥您好!
我是你从未谋面的前员工。
2007年-2010年我曾在腾讯网工作。离您最近的时候,我们在同一个RTX群里。但因为人微言轻,未敢造次。当初离开腾讯,是因为想赚钱,想在北京买套大房子。内心其实是不舍的。
所以,我在辞职信里写过这样的话:有一天,不为钱和房子发愁,我愿意再回腾讯。到那时,如果还能像现在一样帅,就让我做个前台,每天看着年轻的身影出出进进;倘若颜值不复,安排我做个保洁也行,我喜欢在腾讯工作的感觉。
腾讯三年,是我职场生涯中最快乐的三年,也是成长最快的三年。作为一名基层员工,我感受到了尊重,体会到了公司的“分享理念”,最重要的是,我见识了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
2010年10月,我带着“六条高压线”离开腾讯。不知道现在的腾讯高压线是不是又多了,但对我来说,有这六条就足够了。在随后的职业生涯里,我把这六条高压线践行在工作中,也运用到日常管理中。受益至今。
2014年,我开个微信公众帐号,发了十几篇文章就停更了。之所以没把自媒体当作一份事业去做,是因为我不相信写文章能养家。
从BBS到博客,再到微博、微信。每个新媒体平台出现,都会催生一批新的意见领袖,但他们只是得了一点虚名,能够养家致富的人,寥寥可数。
我没做自媒体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不相信平台。
我不认为在别人的菜市场里摆个菜摊可以赚很多钱。粉丝多了,生意大了,菜市场肯定要来收租子,微博时代便是如此。所以,微信公众帐号飞速发展的2015年,2016年,我一直留守在公关行业。
直到听说咪蒙可以年入千万,我才如梦方醒——之前的经验判断是错误的。微信的数据比我预测的要大,腾讯的胸怀比我想象的要宽。
可是时间已经来到了2017年。所有人谈论的都是红利期已过,涨粉太难,打开率下降……2014年做公号,条条道路通罗马;2017年做公号,只有华山一条道——广点通。
但我还是来了。我相信只要上路,什么时候都不晚。
虽说互联网的世界日新月异,但QQ和facebook走过十多个年头,依旧拥有海量用户。微信到现在才第6个年头,往狠了说,也只是刚进入产品生命中期。微信不死,公众帐号就不会没落。
基于这样的判断,今年6月,我开始重新更新公众账号。
6月16日,我的第二篇文章《如果你得人生很失败,请到山东来》,成为第一个10万+,此时我的粉丝数只有5000;
7月23号,我写了《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不到24小时,阅读量超过700万,在这之前,我的粉丝数不到3万;
8月20号,第二篇爆款文《我那些从不买单的公务员同学》在两天之内,流量达到800万+。
8月2号,我发布了第一条广告,收到广告款时,我特别想给您和张小龙先生发个红包。因为只有在微信这个平台上,才有可能以小博大,制造现象级爆款;因为互联网产生至今,码字人一直在源源不断地贡献内容,我们在用颈椎,用生命写作,却从未在经济上得到过今天这样的待遇和尊重。
所以,我们对微信心存感激,我们觉得每个微信自媒体大V都欠您和张小龙先生一个红包。
遗憾的是,我没有你的微信号,准备好的大红包迄今也没发出去。我知道您不缺钱,也知道您多数时候都在给别人发红包,这次,我建议你改变一下,收一次红包试试:收红包的感觉真的比发红包的感觉要爽。
今天给您写这封公开信,除了想给您发红包,还有一条建议想传递给您:我希望能把微信订阅号的置顶功能改为“放入微信消息栏”。
可以想见,奉行极简克制理念的张小龙先生,看到这条建议肯定会第一时间拒绝: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减少信息干扰,你们才把订阅号折叠起来,现在又要放出来,这不是自我否定吗?
我不认为这是产品设计上的自我否定,而是更精细化、更人性化的产品优化。
作为一名腾讯出来的老员工,我理解微信强调“用户体验”的产品设计理念。对于订阅号折叠,我非常赞同。但统一折叠是否有些粗放?
目前的置顶功能无法改变打开率下降的现状。所以,是不是可以做点调整?我的建议,和微信极简克制的产品理念并不冲突,而是它的有益补充。原因有二:
一、是否造成信息骚扰,是否降低了用户体验,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取决于产品设计者的主观判断,而取决于用户的自身体验。
不同的用户,对信息骚扰的标准和容忍度是不一样的。那么,是否需要把一个订阅号放入消息栏,这个权利应该交给用户。
允许用户把一部分帐号“放出来”,和之前的订阅号折叠并不冲突,用户也不会把所有公众账号都放出来,他们只会把自己最喜欢的帐号放出来,这样的调整会提升用户体验。
二、微信公众账号发展到今天,数量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打开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信息泛滥、用户疲劳。要想提升打开率就得继续鼓励和扶持优质原创内容。把订阅号置顶功能调整为“放入微信消息”,可以让一部分内容优质帐号先冲出来。
现在,很多自媒体平台在用补贴稿费的方式争取内容生产者,但是,为什么最优秀的作者还是愿意固守微信公众账号?
因为补贴稿费是计划经济思维,真正优秀的内容生产者不会满足于月薪一万,他们想要更大的可能,想要成为那谁谁谁……
眼下,所有的公众号运营者都在为打开率操心,希望平台能够倾听外部声音,一起为优化微信公众号运营生态,提升微信公众号数据而努力。
不论这条建议是否被采纳,我都认为这是一条三赢的产品优化建议。它是极简克制产品理念的有益补充;可以让用户在内容获取上有了更大自由;可以让内容优质的公众帐号摆脱打开率下降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