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介绍了鲁敏的短篇小说《临湖的茶室》,发表于《当代》2024年6期。小说通过讲述几位老友在湖边的茶室相聚,关心燕君的财产问题,展现了人心的变化和人情的揭示。文章还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征、交往纠葛以及情感主题等。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小说《临湖的茶室》的情节概述
小说讲述燕君是否发财的疑团,通过小马和海波两个限知视角,架构出众人利益纠葛、博弈的戏剧空间,勾连出一众人物群像,展现了人心的变化和市侩功利的描写。
关键观点2: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成功塑造了多个迥乎不同的立体人物形象,如小马、海波、老K、张公、芸女士等,通过准确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关键观点3: 小说的语言特征
小说融入大量的口语叙事,使用不同人物的方言和口吻,深化了人物性格,让叙事更流畅,同时加强了叙事的戏剧感和市井风味。
关键观点4: 小说的主题
小说揭示了人情主题,随着人物关系戏剧化的逐步加深,这一主题的表现也渐次变浓。真与假之间的张力在小说结尾豁然撕开,赋予了小说一个饱含深情的结尾,既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怀,也是对人情冷暖的喟叹。
正文
鲁敏短篇小说《临湖的茶室》发表于《当代》2024年6期
相关阅读:
文|张佳
鲁敏的小说始终是以人物为导向的。在长篇巨制《金色河流》之后,作家接连推出《不可能死去的人》《无主题拜访》《寻烬》等几个中短篇小说。或许是早年丰富的工作经验所致,鲁敏擅长讲述各类不同的职业,深入人物迥然相异的内心,她笔下的每一个故事都在开拓全新的世界,在这个经验贫乏的时代,赋予小说难能可贵的多变品格。而在她创造的浩渺宇宙中,人物始终是锚定作品序列的核心维度。《临湖的茶室》也是如此。小说讲述几位老友在湖边的茶室相聚,共同关心燕君的财产问题。叙事动力来自故事的中心疑团:燕君是否真的发了财?疑团的不确定性,是靠章节之间的视角切换产生的。小说开篇,小马接到海波的电话,说燕君曾买下几个山头荒地,做苗圃生意赚了钱,要到朋友们所在城市购房,或置办一间临湖的茶室,邀请朋友们相聚。与燕君朝夕相处的小马不相信这个意外状况,他通过燕君严重的病情,暗示这可能是神智混乱或大限将至撒下的谎。然而,在几个老友的接连询问后,小马的否定出现动摇,怀疑这可能是燕君对自己的提防或考验。小说第二节从海波视角,确信这笔横财存在,认为小马被蒙在鼓里,是燕君有意隐瞒。而第三节,小马替燕君作假,租借一间茶室欺瞒旧友,又似乎做实了这笔收益并不存在。这几番变化,带来的是人心的展露。小马和海波代表了情感的两极。小马毕业后,依靠燕君找到工作,他学习、尊崇燕君做生意的能力,在燕君病倒后,他依然尽心尽力地帮助照料公司。面对可能存在的财产,虽然也流露出埋怨和私心,但小马始终没有萌生贪念,在没有得到允诺的情况下,主动租借茶室,并最终告诉大家实情。他作为一股理想化的清流,与燕君的朋友们形成鲜明对照。小说第三节,从小马的视角观察张公、老K、芸女士等人的言谈时,众人的市侩和功利得到精准而克制的描写,并构成明确的反讽。与之相比,海波则要现实许多。在得知这笔横财后,他将燕君表达的友谊,理解为合作投资的暗示,并希望通过这笔钱,弥补自己做生意落下的亏空。海波担心自己显露贪婪,同时又忌惮其他朋友们分一杯羹。他作为一种提喻,代表了朋友们共同的心理和目的。小说第四节,张公、老K、芸女士纷纷讲述自己的坎坷遭遇,表达需要用到这笔钱时,海波的视角构成对众人的评议,大大加强了叙事的戏剧性和讽刺力量。通过小马和海波两个限知视角,小说架构出众人利益纠葛、博弈的戏剧空间,勾连出张公、老K、芸女士、茶室经理一众人物群像。可以说,《临湖的茶室》的主人公不是疑团的核心燕君,也不是作为观察者的小马和海波,而是相聚在茶室里的众多人物,及其彼此交织的复杂关系。鲁敏的小说时常表现出对人物群像的关注,这在早期的《思无邪》中就已有所显露,长篇小说《六人晚餐》《奔月》《金色河流》则演绎得淋漓尽致。如果说,单一的主人公是追求人物的独异性,通过性格和命运走向叙事目的,那么人物群像则是表现人物之间差异、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以及人物网络所构建出的社会症候。《临湖的茶室》成功塑造出了几个迥乎不同的立体形象。除了小马和海波外,还有沉默、圆滑的湖北人老K,嘴碎、爱卖弄的北京人张公,以及言行带有表演性、热衷利用自身性别的芸女士。此外,还有看似乐于助人,实则精于盘算,不放过炒作机会的茶室经理。几个人物在前两节被简要介绍,第三节正式出场,通过言谈举止显露各自性格,最后在第四节展开利益争夺。在这里,作家表现出成熟的观察和刻画能力。人物的性格往往通过十分准确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得以表现,而在利益纷争中,不同的人物也做出符合各自性格的表现:看似有见识、有城府的张公,稍加引诱,就迫不及待地袒露自己的目的;芸女士擅长自我美化,用故事掩饰目的,绕着圈子想要独占横财,同时打探别人的主意;而老K虽然第一个捅破窗户纸,却迟迟不愿谈及自己,最后用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表示自己虽然需要钱款,但更关心朋友情谊。刻画人物时,作家运用准确、老练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同时,融入大量的口语叙事。老K的湖北话、张公的北京话、芸女士稍显做作的口吻,以及叙事者偶或流露的江苏痕迹。众多的口头语言深化了人物性格,让叙事更流畅,同时,又以书面语所不具备的灵活、机警,加强了叙事的戏剧感和市井风味。这种独具质感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成为小说贯穿全篇的故事氛围和语言特征,并与世俗人情的题材达成同构。人物的交往、纠葛背后,是小说的人情主题。可以发现,随着人物关系戏剧化的逐步加深,这一主题的表现也渐次变浓。第一节小马还只是稍微表现出不悦;第二节海波则坦然显露私心;第三节众人各怀目的,显现人世凉薄;第四节的正面纷争,彻底摧毁了理想情谊的可能,饭局、游戏背后掩藏的是刀光剑影。人情的揭示一路颓然下跌,直到第五节出现逆转。当小马告诉大家茶室租借的实情后,众人意识到财产不存在的可能性,于是纷纷调转说辞,变为对燕君的安慰。由于人物的形象已然完整建立,这里的转变让人揣度,他们的关怀有几分是发自内心。真与假之间的张力在这里豁然撕开,作家在讽刺和批判之后,赋予了小说一个饱含深情的结尾:这种深情既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怀,也是对人情冷暖的喟叹,同时,还是理想化地相信,现实之下的情感底色,亦即我们生活的真正根基。在小说结尾,作家添加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反转:燕君说话了。这是财产状况之外的第二个叙事疑团,即燕君的身体状况。由于只有小马与燕君相处密切,众人和读者对燕君身体状况的认知,都只来自小马的单一视角,认为他并没有康复,随时可能重病发作,并且动作、语言都已出现异常表露。在这里,小说全篇都悬置了燕君的主观心理,只通过小马的眼睛观看、阐释他的言行。如果说,小说的主线情节是通过小马和海波的两极视角拉伸出的矛盾,那么在此之外,小说还埋下了另一条辅线,即小马和燕君的视角张力。在小马看来,燕君的健康危机不仅来自医疗诊断,还来自他自己的观察。生病前,燕君往往热心于生意,疏忽生活的质量和细节。但生病后,他变得对工作漠不关心,反倒在意起白粥里的咸菜、病床的防摔栏、手里的弹力球。小马为此十分失落,认为是疾病让这个人情练达的生意人变成了“二傻子”。然而,结尾的转折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小说结尾,众人都相信没有那笔横财,放弃了争夺后,燕君突然递出了三张银行卡,说自己圈过几个小山头。这是小说中,燕君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主动透露信息。这让我们不禁怀疑,小马的视角其实是误导,燕君的身体已经逐步康复,他真的像海波说的那样,得到了一笔财产,被正面问及时有意隐瞒。如此,这个结尾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篇没有写出的全新文本,它是用燕君的视角讲述故事,他生病后改变对生活的认知,摆脱生意的纠缠,开始关注日常更具身的体验。他得到了一笔财产,想要置办一间临湖的茶室,邀请几位老友,开启他的理想生活。然而,朋友们的相聚并不如愿,人们陷入利益的纠葛里,无人在意他的温情。即便得到经济支撑,理想的生活依然无法达成。与生命中唯一真实的情感相比,那些浮饰的修辞更会被认作生活本身。如此,临湖的茶室不仅是人情演绎的戏剧空间,同时又是燕君的理想生活。小说讲述的不仅是对人情的讥讽,同时,也是理想生活的破灭,以及生活本身的大悲悯。然而,小说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或许小马是对的,结尾的话不过是燕君又一次发病。我们无法知晓燕君真实的财产和身体状况,也无法知晓人们的情谊究竟有多少分量。所得到的,只有对现实与生活的无奈:“关于生活、友谊、生命、人生,就这么回事儿,以致不必置词,只有摇头。”本刊特约评论
张佳,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博士生,青年作家,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文艺理论、小说文体、二十世纪中国比较文学。
稿件初审:郑世琳(实习)
稿件复审:徐晨亮
稿件终审:赵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