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兴趣爱好,学东西没毅力,自己觉得已经很努力但没成效,怎么实现财务自由?
我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没办法的。
简单来说就是这样:
我想要财务自由。但是,我没任何优势,也不想培养。我尽力了。你能不能指给我一条明路?
没有明路。
没有办法。
本来办法是有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就算有运气,也得先积累。
有人说我知道要学习啊,可是我学不下去。
有人说我学习了啊,但是没效果。
其实这还是惰性。
以及没找到方法。
说是有压力,压力不够大。
如果是像电影里经常有的桥段:孩子被绑架,一个月内必须学会某个技能来交换孩子,否则撕票,做不做得到?
《嫌疑人》里,孔侑扮演的池东哲,被判处绞刑,绞索已经挂在脖子上,人已经被吊进密室,他本来已经绝望,突然间得知女儿还可能活着,于是宁愿自断双臂,也要挣扎着求生。
虽然电影是凌驾于生活之上的艺术,然而有多少人想过,自己是否真的已经濒临绝境?是否真的孤注一掷?
2
我在2月10日晚收到蜡烛DIY材料,到今天,已经对制作蜡烛的原料和工艺了然于心,做了不少成品,包括盛在不同容器中的蜡烛,包括不同的配色、还有蜡片。
下面这个配色是用大豆蜡和蜡笔,但是是权宜之计,颜料还是买正规的为好,蜡笔如果品质不好,可能会有毒性。
蜡片有专门的模具,买了,还没收到。
这是用蜡和油画笔做的,也不适宜燃烧。
有些想法和做法是突破性的,而这几天里,并不是全神贯注地做蜡烛,我的目标,也不是要成为制作蜡烛的高手,我只是用这个来做为看电影过程中的休息,以及提升动手能力。我一直在测试如何在更短时间内更高强度更高质地做事情。
动手,会成为一种习惯,也会进入良性循环:
越是喜欢动手练习,越容易取得成效,见到成效,更喜欢动手。这是内部循环。
在A事情上喜欢动手,在B事情上同样如此。这是外部循环。
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自己心里还是虚的,或者经不起外部检验,自信始终难以真正建立。
没错,我说的就是学习方法。
适用于很多方面的学习方法。
至理相通。
买了一套试验用的加热装置,就是当年上化学课时经常看到的那种,还有更好用的熔蜡锅,这样可以用来融蜡、石膏。还买了一堆模具。
当年对化学全无兴趣,然而今日,兴趣如同烈火熊熊燃烧。
不试,怎么知道?
可惜很多人,并没迈出那临门一脚。
3
我看电影,不是纯为娱乐,如果是娱乐,不必要这样累。
我把看电影视为职业。
马华兴老师在他的喜马拉雅课程《七步选对职业》中,提到一种“是、做、有”的思维(be、do、have):
“
这种是做有的思维,在什么人身上发挥的最充分呢?是演员。你看那些演员,要做到演什么像什么,他们是怎么实现的呢?除了学习大量 演技, 体验生活之外, 他们需要有一种 『一喊 action,就 入 戏 』的 激 发 状 态 。你 看 周 星 驰 演 的《 喜 剧 之 王 》里 边 的 一 句 词 :『 导 演 不 喊 卡 就得一直演下去。』;你在看张国荣演的《霸王别姬》里也有一句词: 『不疯魔,不成活』。这就是演员最核心的模式。 因此,我个人也把这种『是做有』的思维起个名字叫『入戏思维』, 你认为自己是谁,你就会入戏 ,就会喊 action,角色附体。
”
我们都是演员,要演好人生这出戏。
不会,就学。
倾尽全力去学。
锻炼演技。
所以职业化思维无处不在。
有些人总想着成为自由职业,然而,如果本职都做不好,自由也不可期。
自由职业者不是逃避。本职工作也不是地狱。
也许你需要马华兴老师的这门课:
【为什么你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 01 神奇的『入戏思维』帮助你快速活成自己】
【 02 三个方法帮你发现核心职业优势 】
【 03 一个拆分带你看清职业本质 】
【 04 理性选择公式,决定你要的工作 】
【 05如何故事法选出值得的目标? 】
【 06如何用『换位魔法』突破纠结? 】
【 07如何用『选定 +补刀』法避免后悔? 】
微信识别二维码通达喜马拉雅,价格18元,7节课
如果提示不能跨号支付,请把二维码保存到文件传输助手再识别
4
“不疯魔,不成活”,我是这样的。
昨晚读两本写作和电影方面的书,到凌晨三点睡。
痛并快乐着。
对世界的无尽探索,以及在探索过程中自我的明显成长,是莫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