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寻找中国创客
Born for Maker!在这里,遇见最棒的创业者和投资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铅笔道  ·  义乌杀出未来独角兽:一把融资5亿 ·  7 小时前  
铅笔道  ·  宁波杀出超级IPO:年入557亿,全球第二 ·  昨天  
经纬创投  ·  乐享科技宣布完成近2亿元天使轮融资 ... ·  2 天前  
经纬创投  ·  为了保护好AI搭子,打工人演技大爆发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寻找中国创客

小蓝单车CEO李刚:七月会出现第一个拐点 | 独家专访

寻找中国创客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3-24 20:53

正文

记者/王鹏  实习生/薛星星

编辑/胡涵 张慧敏


三个月以前,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单车之战的决赛局玩家已经出现,小橙车和小黄车以铺满大街的方式针锋相对。

但没想到短短三个月时间内,市场上却冒出另外20余个共享单车品牌,他们也试图在这轮资本盛宴中分一杯羹。近期,小蓝单车进京,以良好的骑行体验俘获了一众粉丝。创投圈意识到,虽然小蓝单车覆盖城市和单车数量远不及ofo和摩拜,但这匹黑马或许会成为单车之战的重大变数。

小蓝单车CEO李刚也多次在公开场合毫无忌惮地表达了对于自己产品的信心。


今天, 寻找中国创客(ID:xjbmaker) 对李刚进行了独家专访,为你揭开共享单车之争背后的机遇与挑战。

北京市场还有投放空间

寻找中国创客: 到3月,ofo覆盖了43个城市,摩拜覆盖了32个城市,小蓝才覆盖了6个城市,有没有考虑加快步伐?


李刚: 我们和ofo、摩拜单车选择的打法是不一样的,他们选择的是铺更多的城市,而我们选择的是纵深式打法,即以五六个城市为单位逐步推进,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得打透,战线拉得太长容易把自己拖死。

寻找中国创客: 在北京,摩拜和ofo都投放了20万辆,小蓝也投放了10万辆,你觉得一个大城市的容量上限是多少?


李刚: 就北京来说,大概每家二三十万台,总量在100万台左右是科学的。目前已经投了这么多车了,但是很多区域还是供不应求,所以还有投放空间。

寻找中国创客: 去年底开始,ofo、摩拜相继向海外市场投放,小蓝单车也进行了跟进,在国内城市覆盖度都不充足的情况,为什么会想要出海?


李刚: 海外市场其实是一个商业化的探索,国内走量,海外挣钱。国内现在大家都是免费的,而在海外我们是1美金半小时,收入是很可观的;另外,出海是中国人埋在心里面的一个梦想,互联网PC时代是copy to china,中国是完全落后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硅谷和北京是势均力敌,而未来的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时代,中国一定是逆袭全世界的,我们希望把中国的模式带出去,实现copy  from china。

四个因素决定单车战局

寻找中国创客: 你觉得,不同共享单车平台之间,到底在比拼一些什么因素?


李刚: 这场仗有四个因素很重要:钱、密度、产品、运营效率。钱就是启动资金,有了才能下场去玩;密度很重要,但是密度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密度是可以被赶超的;产品设计很重要,因为共享单车是硬件,和软件不同,软件出了问题还可以升级更新,车一旦投出去,有了问题改都不好改;最后是运营效率,如果没有运营和调度,车的使用率和活跃性就会受限。

寻找中国创客: 作为后入局的玩家,你觉得在这四点上你们还有机会领先吗?


李刚: 共享单车之战到今天,看似已经有速度很快的领跑者,然而 比如产品,后发者就有优势,竞争对手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从一开始就可以改掉。

寻找中国创客: 关于运营效率,你觉得理想状态下,共享单车的运营应该达到什么效果?


李刚: 在运营效果上,我一般会重点关注两个数字,一个是每辆车每天的使用次数,一个是车辆整体的被使用比例。每辆车每天的使用次数达到3次就是及格线了,目前每辆小蓝单车平均使用次数为5—6次/天。而整体使用比例达到70%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小蓝单车的使用率也在这个数值附近波动。

寻找中国创客: 那怎样做才能提高这两个数值?


李刚: 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这两个数字的波动,首先是车的损坏,像没电了、被私藏了有可能影响;第二是车的调度,如果调度不起来,会直接影响车的使用效率;第三,车的投放区域也很重要,地铁站、CBD周围使用比例就会更高。


所以,需要共享单车平台投入大量的人力去进行调度和运营管理。一般在一个城市投放10万辆车,至少需要50个全职员工加上100位兼职员工才能完成基本运维工作。

明年春天是生死点

寻找中国创客: 在共享单车这场战争中,你觉得有没有一些关键的时间点?


李刚: 接下来的一年中有两个时间拐点。第一个是今年七八月份,现在很多平台的单车用的是铁车架,像ofo、Mobike Lite都是。铁车架最大的问题就是下了几场雨之后就开始生锈、变形,所以在七八月份的几场雨之后,基本上所有铁车架的车都会出现大面积的报废,尤其是在北京的战场,我们的车架全部是铝合金,最新的pro 2还是炭纤维车架。

第二个拐点是明年的一到三月份,这是生死点,存活与否主要取决于产品质量,冬天天气冷,车骑得少,就很容易坏掉。并且很多平台的车是按照1年的使用寿命设计的,在那个时候也该换车了。

寻找中国创客: 我们初步统计,市场上至少有24家共享单车平台,你觉得这个市场能容纳几家?


李刚: 3家。现在看似很多人都在做,其实估计能投放超过1万辆车的平台就没几个,能投放10万量级的就更少。


寻找中国创客: 为什么偏偏是三家?


李刚: 3是个神奇的数字,很多领域,最终存活下来进入决战的都是三家,外卖、视频、本地生活等领域都是三巨头争霸,外卖是三家(美团、饿了么、百度),城市生活(百姓、58同城、赶集网)、打车(滴滴、快的、Uber)也是三家,


寻找中国创客: 既然明知道最终会被淘汰,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要挤进来?


李刚: 现在入局的20多个平台中,有一些是想“搏一搏”,有的则是为了“投机”,可能是为了to VC,或者被收购。


寻找中国创客: 在近这个时间点上,新入局去做共享单车还有机会吗?


李刚: 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机会了。首先该拿的钱前两家已经都拿完了,剩下的漏网之鱼也被第二梯队的几家拿走。在资本方面已经是没有多余的钱了;其次供应链现在已经是处于饱和的状态,没有多余产能了。

寻找中国创客: 有创业者在做共享电动车,你觉得这个方向靠谱吗?


李刚: 不太看好。举个例子,在滴滴还没有开始做代驾、巴士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去做代驾和巴士,但是滴滴一开始做,那些公司就都死了。也就是说,如果我有一个更大的平台,用户量达到几千万,还有一个更刚需的产品,分分钟可以把我的优势转移到低频产品线上。




点击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周鸿祎 | 张泉灵 | 徐小平 | 李开复 | 柳传志 | 黎瑞刚 | 林依轮 | 杨浩涌 | 戴自更 | 俞敏洪 | 张近东 | 井贤栋 | 田溯宁 | 郭为 | 汪潮涌 | 张近东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