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动脉新医药
动脉网(www.vcbeat.net)旗下订阅号,关注生物医药、创新药、创新治疗领域的新技术、创业和投资,以及技术发展背后的产业变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多款专属周边陪你一起踏上《猫猫的奇幻漂流》! ·  昨天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多款专属周边陪你一起踏上《猫猫的奇幻漂流》! ·  昨天  
防骗大数据  ·  缅甸遣返200名妙瓦底电诈园区中国籍人员 ·  2 天前  
北京晚报  ·  20年了!明天国青赢球就进世青赛! ·  2 天前  
北京晚报  ·  20年了!明天国青赢球就进世青赛! ·  2 天前  
荆门晚报  ·  不要买,不要吃!内含违禁成分 ·  3 天前  
荆门晚报  ·  不要买,不要吃!内含违禁成分 ·  3 天前  
中国安全生产网  ·  速戳!第三批中级注安师注册人员名单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动脉新医药

11.25亿美元!大冢制药完成自免药企收购

动脉新医药  · 公众号  ·  · 2024-09-24 18:09

正文

9月24日,大冢制药(Otsuka)宣布已完成此前公告的对Jnana Therapeutics(以下简称:Jnana)的收购协议。Jnana已成为大冢制药子公司Otsuka America, Inc. (OAI) 的全资子公司。


根据今年8月1日公布的协议条款,大冢制药向Jnana的股东支付8亿美元,作为收购该公司所有流通股的代价。此外,大冢制药可能会根据未来开发产品的进展情况,向Jnana股东支付高达3.25亿美元的开发和监管里程碑付款。交易总价值将高达11.25亿美元。


基于此次收购,大冢制药获得潜在“first-in-class”小分子抑制剂JNT-517,并扩展其自身免疫产品组合以及药物发现技术。


核心产品处于临床1/2期,研究数据积极




成立于2017年的Jnana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利用其下一代化学蛋白质组学平台RAPID,来解决已被证实难以用药治疗的靶点,包括溶质载体(solute carrier,SLC)家族的代谢物转运体。该公司专注于开发潜在“first-in-class”和潜在“best-in-class”疗法来治疗各种疾病,包括罕见病、免疫介导、神经系统以及代谢物依赖性疾病。


凭借出色的技术平台和团队优势,Jnana在5年内完成了3轮共2.07亿美元的融资,投资者中包括艾伯维、辉瑞以及RA Capital等著名公司和投资机构。


Jnana开发的下一代化学蛋白质组学平台RAPID,是针对经过高度验证但具有成药挑战性的靶点开发创新药。该平台利用高通量、基于结合的筛选方法,能够灵活地发现靶蛋白表面的结合位点,并识别引发不同药理学的小分子,例如变构抑制剂、蛋白质定位调节剂或分子胶等。


借助RAPID平台,公司成功识别了同类首创化合物,并解决了一系列历史上具有挑战性的药物靶标类别,包括溶质载体、转录因子和信号支架蛋白。值得一提的是,RAPID平台并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治疗领域。但Jnana公司通过专注于苯丙酮尿症(PKU)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建立了独特的竞争地位。


PKU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主要由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缺乏引起。苯丙氨酸(Phe)是一种存在于许多食物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正常情况下,PAH能将Phe转化为酪氨酸,然后进一步代谢。但在PKU患者中,Phe无法有效转化,并将在血液中积累至异常高的毒性水平。如若不及时治疗,血液中的Phe可导致进行性和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和神经心理并发症。


Jnana开发的JNT-517是一种SLC6A19变构抑制剂,SLC6A19是一种转运蛋白,负责肾脏对Phe的重吸收,让Phe重新回到血液中。JNT-517 有可能成为用于治疗 PKU 的首创口服药物,并且已被证明在1/2期研究中有效、耐受性良好且安全。


9月4日,Jnana公司发布了JNT-517针对PKU成人的1/2期临床试验中第二剂量组150mg BID(每日两次)的结果。75mg和150mg组均产生了具有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显著意义的效果,这些结果已在葡萄牙波尔图举行的先天性代谢缺陷研究学会(SSIEM)2024年度研讨会上进行了展示。


在SSIEM上呈现的150mg BID剂量组数据基于18名参与者,其中11人接受了JNT-517,7人接受了安慰剂,服药持续28天,结果如下:


● 150mg BID剂量的JNT-517导致第14、21和28天的平均血液Phe水平从基线降低60%,到第28天从基线降低 5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 与安慰剂相比)。这与之前研究的75mg BID剂量相比更为有利,后者导致第14、21和28天的平均血液Phe水平从基线降低44%,到第28天从基线降低51%。


● 观察到药效快速起效,给药后七天内实现了统计学上显著的血液Phe降低,并且这种降低持续整个服药的全部28天。


● 在11名参与者中,有9名的平均血浆Phe水平(第14、21和28天)<600μM,5名<360μM,2名<120μM。


● 所有参与者无论基线血液Phe水平和之前的PKU治疗情况如何,都观察到了强烈的反应。[1]平均基线血液Phe为920μM,且PAH基因型表明大多数受试者患有典型(严重)疾病。[2] 11名参与者中有8名之前尝试过sapropterin,其中1名对sapropterin有反应。 11名参与者中有7名之前尝试过pegvaliase,他们对pegvaliase无反应。


● JNT-517耐受性良好,没有严重不良事件,实验室参数没有临床上显著的变化,除了Phe外,没有观察到血浆氨基酸的临床上显著变化,所有这些均与75mg BID剂量组和1a期健康志愿者研究中展示的安全性一致。。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大卫·格芬医学院人类遗传学教授兼副主席Nicola Longo博士表示:“这些临床结果表明,对于目前已获批准的疗法无效或疗效不佳且基线Phe水平较高的患者,JNT-517可显著降低血浆Phe水平。JNT-517有可能成为PKU的一种重要新治疗选择,特别是对于那些目前缺乏有效治疗选择的病情严重患者。”


基于这些积极结果以及最近从FDA、EC和EMA获得的监管认定,Jnana计划在2024年下半年与美国和欧洲监管机构进行讨论,目标是在2025年初直接推进JNT-517进入关键3期研究。


11.25亿美元收购落下帷幕,大冢制药加速全球扩张




大冢制药是一家全球医疗保健公司,主要业务为制药业务和营养保健品业务。其核心的4款全球产品分别为:抗精神病药物Abilify Maintena、抗精神病药物Rexulti、首个治疗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的药物Samsca,结直肠癌、胃腺癌药物Lonsurf。


根据大冢制药发布的2023年年报,这四款产品为其贡献了两位数的销售额增长,销售额增长17.4%,达到7269亿日元。


而根据AnswersNews在2024年5月发布统计的日本药企排名数据,大冢控股(HD)以20186亿日元位列第二,其中,公司海外销售额为13477亿日元,同比增长24.4%,这一数据侧面反映出了其四款全球产品的增长,也反映出四款全球产品的增长。


在竞争激烈的日本市场,市场份额前几名的制药公司差距很小,大冢制药面临的是武田制药、安斯泰来、双正制药、小野药品等多家实力强劲的本土制药公司。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大冢制药正在加速国际市场扩张,不断寻求收购和并购等战略来拓展业务。


此次收购Jnana,一方面是由于Jnana的产品技术符合大冢制药希望扩大罕见病和专科药物组合的战略目标,且能够与其子公司Astex Pharmaceuticals形成互补。另一方面,还由于Jnana公司的加入,能够进一步协助大冢制药与Visterra的合作推进。


Visterra是一家在自身免疫领域推进抗体药物技术的创新公司,2018年,大冢制药以约4.3亿美元收购了总部位于波士顿的Visterra,从而获得包括sibeprenlimab在内一系列针对IgA肾病和其他肾脏疾病等适应症的在研产品。Jnana与Visterra技术的相结合,将进一步推动大冢制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新药研发。


MNC疯狂扫货,自免领域并购交易频繁




在全球市场周期下,并购交易和对外授权等方式已成为跨国药企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其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寻找新增长点的重要方式。


纵观这一趋势,我们发现与自免领域相关的并购、收购案例屡见不鲜。据动脉新医药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2024年共有29家biotech被MNC收购,其中12家主要布局自免领域。不难看出,自免已成为MNC布局重点。


今年1月,Novartis以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Calypso Biotech,这家公司开发的CALY-002针对IL-15,用于治疗乳糜泻和嗜酸性食管炎。Novartis计划利用该产品针对多种高未满足需求的自身免疫病适应症进行开发。


5月更是发生了多起自免并购事件,包括强生将以约12.5亿美元的现金收购Numab子公司Yellow Jersey Therapeutics,并获得其用于特异性皮炎治疗的双特异性抗体NM26的全球权利;日本化工企业旭化成宣布以10.6亿美元收购瑞典生物技术公司Calliditas Therapeutics,以扩大在肾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产品规模等等。


就在不久前的9月18日,全球医疗保健公司Organon宣布将以总价高达约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Roivant Sciences旗下的免疫皮肤病治疗公司Dermavant Sciences,并获得VTAMA®(tapinarof)乳膏(1%)在全球(中国除外)的销售权。


在2023年的大额收购交易中,也有不少与自免领域相关。比如,2023年10月,罗氏以总额高达72.5亿美元(71 亿美元的预付款+1.5 亿美元近期里程碑付款)的价格收购Telavant,获得核心资产RVT-3101——一款治疗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新型TL1A抗体;2023年4月,默沙东以108亿美元收购Prometheus Biosciences——一家临床阶段的biotech,其核心产品PRA023的在研适应症也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克罗恩病、溃疡性肠炎、硬皮)。


自免并购交易频繁,MNC疯狂扫货,背后原因不难理解。


自免领域疾病种类繁多,患者规模庞大,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巨大,持续为医药行业贡献新的增长潜力,孕育新的重磅炸弹甚至新“药王”。对于那些面临专利悬崖、增长危机的MNC来说,自免无疑是块值得深耕的沃土。


与此同时,自免疾病临床研究周期冗长,投入成本高昂,这让身处资本寒冬的biotechs倍感焦虑。对于它们而言,最彻底的上岸方式或许是卖身MNC。


这一轮并购浪潮,可以说是一场双向奔赴。但更重要的,是并购之后的整合,如何厘清交易双方的目标和定位,使双方共同实现较好的产品商业化表现,未来的整合效果还待持续跟进。


*封面来源:pexels



专题推荐

类器官与器官芯片 | CXO | iPSC | CGT
核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