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艾老师工作室
读书 拍片 阅世 感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面对鲁比奥威胁,巴拿马强硬表态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首次突破万亿美元! ·  2 天前  
知乎日报  ·  对话《唐探 ... ·  4 天前  
参考消息  ·  ​伊拉克发动空袭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艾老师工作室

持久的爱与承诺 ——读陈洲《父与女的漫画笔记》

艾老师工作室  · 公众号  ·  · 2016-09-11 18:25

正文


一别两年多,这次回广州,和艺术家陈洲晓静夫妇见面,他们抱来两个娃娃,一个是他们的小女儿两岁多的氿著,一个是陈洲的作品《父与女的漫画笔记》。后面这个娃娃,我一直带着,在火车上读完,那文字和日记体的漫画,融化我心,几乎忍不住落泪。


在序言里,晓静写道,这个父与女的漫画创意,起源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初为人父的陈洲,画下第一幅漫画送给她。于是,这爱的结晶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历程,陈洲决定把记录女儿的成长作为一个持久的行动,“他说他要用毕生的时间和精力为你和妈妈做这件事。”




毕生的时间有多长?和平年代,差不多会有八十年吧?陈洲定下一个远大的目标,这是一个绘画的创意,更是一个爱的承诺。


记得最初孩子呱呱落地时,陈洲在微信上发出一段对话:


孩子;爸爸,你喜欢女孩还是男孩?

爸爸:女孩。

孩子:为什么?

爸爸:因为你是女孩。


我在那日的微信上转发了这个对话,我好喜欢这个回答。爱就是这样直接,与生俱来。传统的求子偏见碎了一地。



在网易公开课上,我看过一个纪录片《阿灵顿墓地》,这个是有关生命终结的场所和仪式。东方未明,送葬的仪仗队即开始做各种准备。举步,起灵,配乐,每一个动作和声音都经过多年锤炼和操演。当年在美国研修时我也曾造访过这片土地,绿草如茵,春花摇曳,亡灵仿佛依然在呼吸,在游人中穿过。而看过这个纪录片,则更强烈地感到,生命的尊严和美需要仪式去传扬。如果我们的城管、警察领略过这样的庄严和安详,他们追求的境界一定会不一样。


对生命的爱和呵护需要一种形式,甚至仪式。这本书里收入的一百八十天的漫画和相关笔记,就是这样。是的,从宝宝出生的第一天画起,每天一幅画,几句感悟。在这一本书里,记下了一个小女孩初生近六个月180天的足迹。



哦,说得不对,哪是关于小女孩的呢?是做父母的如何与孩子的生命相依。传统的艺术作品里,母爱当然是神圣的主题。不过陈洲表达的不是母职之理所当然,而是母亲养育宝宝的那份不容易,还有对妻子的由衷感叹:“你真幸运有一位了不起的妈妈”。我其实好怀疑当今社会还有多少男人能体会到这一点。当妈妈的晓静是位职业妇女,她在广州美院执教,也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晓静在36岁还在工作的同时,经历了所有高龄产妇怀孕的困难,顺产生下这个孩子。陈洲在序里联想到老辈子女性的生育,岳母说乡村妇女,还在灶前烙饼,这时羊水破了,产妇还说着:“等会儿再出来,等我把这几张饼烙完。”陈洲感叹道:“那是我奶奶那一代女性啊!那时的女性面对如此伟大而危险的生育时刻,都因为国家的动荡、生活的贫困和丈夫的漠视,而对自己和肚子里的孩子如此不在乎”。“等我把这几张饼烙完”,就是那时乡村妈妈对孩子第一声问候语。


陈洲记录了他与妻子、女儿每日的新鲜事,作为他给孩子和妻子的问候和祝福。这里,养育过孩子的大龄父母们,或许会重温当年紧张焦虑,或者开怀一笑。好多事情我们是不是已经忘记了:孩子第一次吃米,好几天没有便便,不爱喝水,大哭一场哭到爸爸躲到被子里陪哭……每一天,这个脆弱而幼小的生命,都要自己去完善生活能力。而爸爸也在每一天里,发现妈妈有好大的能力和付出。我惊异陈洲细如发丝的观察力,更感动于他由此衍生的思考。


在宝宝出生第一百一十三天那日,他画下妈妈落下的头发,宝宝躺在一地落发上。养育一个生命,岂止落发,做女人的,要有多少牺牲?而这里经历的身体损伤和疼痛,常常被身边那个男人无视,遑论全社会的关注!这幅画在我看来,既是一首赞美诗,也有言之不尽的寓意。




伴随着宝宝,陈洲作爸爸的角色,也让他的生命得到更新。犹如他在画里所说,女儿仿佛一泓泉眼,让他思如泉涌。他画出他去菜场买菜的场景,带孩子打针的见闻,和流浪的猫妈妈的对话;也从一只写有“爸爸”两个字的小鞋子反思做爸爸的责任。他画孩子的玩具,小熊和小鹅,也画自己失去的童年,向当年被他抓住离开妈妈的小鸟、小乌龟道歉。我希望今天中国当爸爸的年轻人都能像陈洲那样,迎接小生命,也迎接自己生命的蜕变;与妻子分担养育艰辛,同时享受陪伴孩子长大的乐趣。




陈洲正在实现自己的承诺,我看到了他新的画稿。这个漫画系列也会继续出版,我觉得,它对读者有多方面的意义。简单地说,它可以成为儿童绘画的摩本,陈洲用的工具很简单,一个水彩素描本,加上一支黑色签字笔、几支水彩笔;而他所画的也都是凡人小事、日常生活。但对成人来说,也是有趣的手绘,从每日的柴米油盐里提炼的点滴感悟,像意大利作家米契斯的名著一样,是爱的教育和分享。并且,小小的氿著,尽管满满地沐浴着父母的爱,却也要走向更复杂世界,那已然存在的阴影,也出现在陈洲的画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