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动嘴就行;说话也是世界上最难的事,如果方式不对,轻则事倍功半,重则一出口成千古恨。
因此,与人沟通,或者说话时,我们有必要规避一些不良的说话方式,这样才能让讨论或对话,真正的形成结果,而非草草收场或引发争吵。
周末跟好友逛超市,采购完在排队结账时,一对情侣的争吵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大多数吵架相似,他们的争吵也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引发的。
这对情侣刚结完账打算离开结账台,女生惊得一下,问男生:“刚是不是忘了买沙拉酱了?”不等男生反应过来,女生便喊道:“当你女朋友真倒霉,连我喜欢吃的东西都不记得买。”
男生原本一脸内疚,听了这话,火气瞬间提了上来:“搞得你记得清楚我喜欢吃的东西一样,你都记得给我买过什么啊?”
……
最后的结局自然是越吵越凶,互不相让了。
说到底,争吵的起因不过是一件小事。解决的方案也很简单,再去趟超市就好了。可当一方变得情绪化并开始责备另一方时,表现出的愤怒常常会无意识地让对方变得敏感,从而想要抓住对方的缺点,以挽回一点面子。
相反,若女生能够心平气和地与男友说,相信大部分男生都愿意为换得女友欢心而再跑一趟超市。
要知道,任何关系,一旦交谈双方被情绪所掌控,结局多半就不尽如人意。
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中有这样一幕场景。
爸爸林永健和孩子大俊一同回屋,进屋后大俊看到桌上放着QQ星,就往包里装。
爸爸看到后非常生气,痛骂到:“哎呀妈呀!你装它干嘛,你这样很不好呀...”
大俊委屈地把QQ星从包里拿了出来。
冷静下来的爸爸找大俊谈心,“林大俊,占小便宜可不好呀,我们干嘛要占便宜呀,你缺吃吗...”。
谁知道,原来大俊只是想着给其他小朋友。
这位爸爸的表现就是典型的“轻易下结论”。原本值得表扬的事,却硬生生变成了责骂。
这样的案例还有许多:
“你想红想疯了。”
“不就是借机抱大腿,炒作自己吗?”
“我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你不用装了。”
人际交谈中,我们常常有一个致命的恶习,就是我们都喜欢假设对方的意图。
然而,当你所参与的对话中充满了预先假定,那其实你是在与自己对话,同时也封锁了对方的言路。
如此“一厢情愿”的交流方式,显然无益于事态的发展。
毕业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大伙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各自的工作。
聊到一半,男班长看了一圈,说只差我同桌一个没到了。
同桌是个文静乖巧的女生,毕业后凭借家里的关系直接进入国有银行。这对于当时初出茅庐的我们,算是一份不错的工作,班里许多同学都羡慕她。
同桌原本也很喜欢,但是不久,她所在的行里因为人事变动,需要将她调到一个较远的支行。
她父母觉得就她一个女儿,不愿让她离得太远。就这样,如今的她正在寻找新的工作。
班级里的女生毕业时有个微信群,同桌的事我们女生是知道的。
大家正要准备上桌,同桌刚好来了。许久不见,她脸上像是多了些许忧愁。
她热情地和每一个人打招呼,然后找位置坐下。她似乎听到了大家的谈话,对于该话题,她大概是不想参与,就转过身问我的近况。
不等我们聊上两句,桌上一女生便问同桌:“银行里的工作很舒服吧,应该就是传说中的钱多事少离家近吧?”
同桌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吞吞吐吐地说:“我准备换工作了......”
气氛一下降到了冰点。
自从这件小事过后,大家都不愿再在那女生群里谈论私事了。
事实上,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你如果知道但又帮不上人家,那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问东问西。
明知故问,显露的不是你的关心,而是张扬你的恶意。
当局人更是可以通过你说出的话,判定了你的修养程度。
《沟通的艺术》一书作者指出:“沟通能力是可以后天学习的。”
也就是说,无论你现在是否能够规避上述不良的说话方式,但只要你认真学习,最后你都能做到。
没有人是天生的沟通高手,愿你我都早日习得必备的沟通能力。
↓有问题,请查《成长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