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1973年来中国的外国人,穿着真和我们大不一样 ·  2 天前  
青年志Youthology  ·  在小红书上,奶奶们有了姓名 ·  2 天前  
青年志Youthology  ·  在小红书上,奶奶们有了姓名 ·  2 天前  
史事挖掘机  ·  狗 ri 的高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基洛夫同志蒙难雪原:前苏联陆军的SMK重型坦克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03-05 14:50

正文


苏联早期的坦克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英国坦克设计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早期,英国的MK.III中型坦克、维克斯6吨轻型坦克以及A9巡洋坦克都采取了多炮塔设计。两者的设计被苏联引进吸收之后,制造出了T-28和T-26两种坦克。体积更大、炮塔更多的T-35重型坦克,则更多的受到了A1E1“独立”式重型坦克的影响。相对单炮塔坦克或者战斗室固定的自行火炮,多炮塔坦克在突破敌人阵地时可以同时打击多个目标,但火力分散和总体布局差的缺点也非常突出。随着反坦克战术的进步,它们很快就过时了。

以最为极端的T-35重型坦克而言,它又高又长,重心不平衡,转向困难,总体设计并不合理,装甲薄弱,机械性能也非常差劲,同时指挥5个炮塔和9名乘员对于车长的业务能力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在对底盘号为183-5的T-35坦克实施改进并进行测试之后,苏军已经对这款华而不实的“陆地巡洋舰”感到绝望,决定着手设计下一代的重型坦克。不幸的是,他们在这时候还是想要把多炮塔坦克这条死胡同走到底。


从底盘号为196-94的T-35开始,基洛夫工厂着手对该型车辆实施了一些改进措施,但都是一些优化结构和提高维修便利性的小打小闹(如悬挂位置的小检修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该车设计上的严重缺陷。“巴巴罗萨”行动初期, 196-94 被德军俘获,之后被用于反坦克武器测试,最终被火焰喷射器和手榴弹彻底摧毁。
1937年,迪米特里·格里高利耶维奇·帕夫洛夫(Dmitry Grigoryevich Pavlov)出任苏军机械化总局(ABTU)局长。 他曾经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在作战期间对当时苏军坦克的实际水平有了非常清醒的认识。 各类小口径火炮可以毫不费力的击穿苏军的主力型号——T-26轻型坦克的装甲,该车的装甲最厚处只有15mm,没有比一次大战时期的坦克强到哪儿去,BT、T-28和T-35也都是些弱不禁风之辈。 不过放眼世界,除了法国坦克稍微厚实一点,那时候各国造出来的坦克似乎都是这么个水平。
同年,帕夫洛夫在对苏军全部型号的战车实施摸底调查之后,发布了第94号决议,要求哈尔科夫机车厂(183厂,KhPZ)着手设计T-35坦克和BT坦克的后继型号。 后来由于183厂的设计能力不足,重型坦克的一部分设计工作被转交给185厂,从而让183厂全力设计新型的快速坦克,也就是后来T-34中型坦克的前身——A-20。 除了这两家工厂之外,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原普提洛夫工厂)也着手开始设计一款独立型号的重型坦克。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上基洛夫厂和185厂都是坐落于列宁格勒的企业,而且都是以基洛夫的名字命名的,很多资料都因此出现了混淆。 事实上,通常所说的基洛夫厂是规模更大的前者,又称100厂。 还有一个区分两者的方法是两厂的设计部门,185厂的设计部门是金茨伯格(Ginzburg)的试验机械设计局(OKMO),而100厂的设计部门是科京的第2特别设计局(SKB-2)。 1941年德国入侵之后,两厂的主要业务部门均迁往内地,在车里雅宾斯克合并,棘手的识别问题也就此消失了。
1939年,185厂和基洛夫厂的设计工作均告完成,185厂的作品被命名为T-100,而基洛夫厂的作品则用谢尔盖·米罗诺维奇·基洛夫(Sergey Mironovich Kirov,著名的苏联政治人物,在任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期间遇刺身亡)的全名缩写命名为SMK。



基洛夫(1886-1934)遇刺时年仅48岁,他的遇刺原因至今众说纷纭,对于本文而言实属“超纲”范围。在葬礼上,他的生前好友斯大林亲自为他抬棺,很多地点、建筑和武器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可谓极尽哀荣。
基洛夫厂的设计人员一开始打算为SMK直接照搬T-35坦克的外置弹簧悬挂,但发现这种悬挂系统承载能力不足,于是就转为使用之前在T-28坦克上面试验过的扭杆悬挂。 SMK和T-100乍看起来非常相似,但其实区别很大,负重轮、装甲厚度、炮塔和车身的形状、以及主炮型号等都完全不同,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设计。



SMK(上图)和T-100(下图)侧面轮廓对比。


T-35坦克的弹簧悬挂已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一开始,SMK和T-100都设计了3个炮塔,在车体前后各布置一个副炮塔,主炮塔放在车体中部的装甲围壳上。 主炮塔装备76.2mm坦克炮,主要用来发射高爆弹,副炮塔装备45mm半自动坦克炮(可以自动关闭炮闩和排壳),用于反装甲。 三门炮各配备7.62mm DT-29同轴机枪一挺,主炮塔后部还安装了一挺12.7mm DShK重机枪。 1938年12月9日,设计局向机械化总局提交设计方案,两个方案均获得许可,进入制作样车的下一阶段,但机械化总局提出了将后部的副炮塔去除的要求,节省下来的重量可以让给更为厚重的装甲,所以,最终制造完成的SMK和T-100样车都只有两个炮塔。


SMK坦克的三炮塔方案,上图为弹簧悬挂方案,下图为扭杆悬挂方案。

最终成型的SMK重型坦克样车尺寸达到8.75 x 3.4 x 3.25 m,战斗全重约55吨,除了长度有所缩减之外,块头基本和之前的T-35差不多,不过得益于炮塔数目的减少,该车的防护水平有了质的提高,车体正面厚75mm,侧后55-60mm,炮塔正面及侧面60mm,顶部20mm,车底30mm,很难被30年代的反坦克武器击穿。
SMK的车体没有外撑结构,由轧制钢板构件和铸件通过焊接、螺接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从前到后大致可以分为前战斗室、后战斗室和动力室三部分。 前战斗室容纳驾驶员、机电员、副炮塔炮手和副炮塔装填手,后战斗室容纳车长、主炮塔炮手和主炮塔装填手,乘员共计7人,比T-35的要少。
驾驶席位于车体正中,前方布置有可以向上打开的观察窗,此外还有朝向正前方和十点钟方向的潜望镜各一个。 机电员席在驾驶席的右边,前方布置一挺航向机枪,3点钟方向布置有潜望镜。 机电员头顶开有一个向右开启的圆形舱盖,受此影响,SMK的副炮塔向左偏置,该炮塔呈截锥形,直接坐落在车体上,主体由两部分螺接而成,炮盾向前凸出,呈弧状,安装一门45mm 20K M1934坦克炮以及一挺同轴机枪。 该车的主炮塔为4块装甲构件螺接而成,外形类似于KV-1坦克炮塔,但顶部凸出,前方带有圆弧角,在构造和细节上与KV-1的炮塔并不一致。 其炮盾也呈弧状,向左偏置,但炮管没有偏离车体中轴线。 主炮塔上安装一门新型的76.2mm L-11坦克炮,这种火炮后来暴露了精度差、火力弱、造价高的问题,最终被F-32,F-34等更加先进和廉价的火炮替代。 主炮塔后方布置一挺12.7mm DShK重机枪,后来被换成了和同轴机枪、航向机枪相同的DT机枪。 两个炮塔上均布置了旋转式潜望镜、固定式潜望镜,侧面还开有观察口和轻武器射击口,在主炮塔顶部的舱门外面还装有滑轨,可以安装P-40高射机枪支架。 主炮塔可以360°回旋,而副炮塔的回旋范围为270°。 SMK坦克的无线电台型号为TK-71-3,在行驶和静止状态下的最大通讯距离分别为15km和30km。 除此之外,车内还安装了TPU-6a车内通话系统,灯光指示系统和一台发电机。
SMK坦克的弹药基数惊人,一共可以搭载76.2mm炮弹113发,45mm炮弹300发,7.62mm机枪子弹4920(一说5733)发,DhsK重型机枪弹600发。 为了保证持续作战能力,战斗室内还配备了一个乘员饮用水箱——据说这是斯大林亲自指示的。
该车车体前低后高,中部装有一巨大的装甲围壳,主炮塔坐落在上面,这种设计是为了垫高主炮塔,以让其火线在副炮塔之上,以免互相干扰——这样的设计无法对炮塔环提供有效保护,而且主炮弹药架环形布置在围壳内侧,一旦击穿就很容易造成弹药殉爆的严重后果(L-11的备弹中,高爆弹占绝大多数)。 该车采用主动轮后置布局,诱导轮和张紧装置布置在前方,每侧有7对负重轮,采用钢缘内挂胶设计,这样的负重轮结构后来在KV和IS系列坦克上得以沿用。 托带轮共有4对,采用外挂胶设计,履带为600mm单销宽幅锰钢履带。 该车的动力装置为GAM-34-8T V12汽油发动机,即为米库林(Mikulin)设计局AM-34航空发动机的850马力陆用改型,动力室上方为发动机和传动装置留下了一个矩形检修舱盖,两个圆形检修舱盖,冷却空气进气口和排气管也布置在相近位置,冷却空气出口位于车尾靠下位置。 该车的推重比(15.5hp/t)、单位对地压强(0.66kg/cm²)等指标倒是都不难看,但是车身太长,重心过高,操纵品质比较恶劣,SMK结构和性能上的缺陷成为了科京等人研制KV坦克的契机。 该车的变速箱共有5前进挡,1倒挡,最大时速可以达到35.5km/h。 油箱容量1320升,每行驶100km需要消耗600升高标号汽油,最大行程在200-200km之间。

SMK重型坦克的唯一一辆样车,它的两个炮塔呈截锥状,与T-35坦克的晚期生产型类似。其挡泥板下方还固定着两块起防溅作用的纺织物,车首还安装了天线基座、喇叭和一盏探照灯。

SMK重型坦克样车线图(俄国Frontline Illustration版本)。

SMK重型坦克剖面图。
1939年9月,SMK、T-100和KV的样车被运到库宾卡试验场进行测试,SMK一共行驶了1700km,它的变速器在试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问题,但即便如此,它的表现还是略好于T-100。 参加测试的三款样车中,KV的表现最好,但其动力差和越壕能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1939年11月30日,苏联和芬兰之间爆发战争,后世称为“冬战”。 苏军原本计划在12月12日之前迫使芬兰屈服 (从而在12月21日为斯大林寿辰献礼) ,但弱小的芬兰却爆发出了极其顽强的抵抗意志,依托坚固的永固和半永固工事组成的“曼纳海姆防线”抵御苏军。 刚刚经过“大清洗”的苏军缺少有经验的指战员,指挥战术拙劣,很多地段久攻不下,损失非常惨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军将一些新型武器投入战场,进行实战测试,以此寻求有效攻克坚固防线的方法。

“冬战”期间,双方交战的焦点集中在卡累利阿地峡。这里地形复杂,其实并不适合装甲部队展开作战,熟悉地形的芬军通过精心布防和高超的战术,让很多地方都变成了“坦克坟场"。
重型坦克第20旅就是这样的一支测试部队,SMK、T-100和KV样车装备给了该旅下辖的坦克第91营。 此外,该旅还编有105辆T-28多炮塔坦克(几乎占到该车总产量的五分之一),11辆BMH-3化学坦克(双炮塔型的T-26化学坦克,基于T-26 M1931型,两个炮塔各装备一具火焰喷射器,喷射燃料罐和高压气瓶移到车尾),8辆BT-5坦克、21辆BT-7坦克,以及用于侦察的5辆BA-6装甲汽车和15辆BA-20装甲汽车,在当时是一支极为强大的攻坚生力军。 在装备部队之前,工厂对SMK重型坦克进行了翻修,在翻修过程中拆除了炮塔尾部的DShK重机枪,以DT机枪代替。 在SMK坦克的乘员当中,除了车长别京中尉(Petin)、副炮塔炮手(兼任副车长)莫吉廖琴科中尉(Mogilchenko)以及主炮手和机电员是军方人士之外,其他三位都是基洛夫工厂的资深技术人员,都能够熟练操作各类重型机械。 他们分别是一名传动系统专家、一名驾驶员和一名机械师。



“冬战”期间,SMK坦克只在一段新闻宣传片中亮过相,除了被放弃之后芬兰拍摄的照片之外,并没有留下其他照片。从宣传片段来看,该车当时并没有涂布冬季伪装涂层,车体仍然保持着4BO橄榄绿色,部分位置粘有积雪。

1939年12月17日,上级下令让重型坦克第20旅进攻“曼纳海姆防线(详情请见本号 相关文章 )”苏马村(Summa)区段上面的三处大型碉堡(Sk 2,Sk 10,Sk 11,此外还有15座小型碉堡),苏马村是防线上防御最为完善的区段之一,部署有大量工事、碉堡、壕沟等,地面乱石密布,森林茂密,并不适合使用坦克部队强攻。 在战斗中,T-100和SMK被用来支援步兵从乱石地进攻,而KV则被用来支援一个连的T-28坦克从森林地带进攻。 T-100和SMK在战斗中的表现还算过得去,但苏军步兵遭到芬兰机枪火力的攒射,行动只能叫停,这两辆坦克被召回。
按照SMK坦克机械师库尼兹恩(A.P Kunitsyn,此人可能在战斗中兼任装填手)的报告内容,12月17日战斗经过大致如下:
“为了测试新型坦克的战斗性能,上级选择了一段最难攻打的敌军防线。 该防线位于苏马湖以及苏纳索(Sunasuo)不冻沼泽之间,高地左侧有布置了37mm博福斯反坦克炮和机枪的掩体,还有两道布置了步兵护盾的战壕,一道反坦克壕、若干排铁丝网和四排花岗岩制龙牙反坦克障碍。 SMK坦克的任务是和T-100、KV坦克一同攻击芬军工事,占领大型碉堡所在的高地,该碉堡很有可能是芬军的炮兵观察掩体和指挥所。 西北方面军司令员铁木辛哥和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员将到场观摩作战。
进攻时间到,一些红色信号弹升空之后,炮兵发动了火力准备,在压制敌方守军的同时,也试图在反坦克障碍物和雷区之间清扫出一条通路。 火力准备完成之后,步兵先行进攻,过了没一会儿,坦克部队也收到了进攻的指令。 担任战斗组指挥员的SMK坦克车长佩京中尉关上舱门,通过内部通讯设备下令“前进!
本车驾驶员伊格纳特耶夫(Ignatiev)可以从观察缝清楚的看到外面,坦克前进着,坚实的车体碾过大树和各类障碍物。 之后,坦克突破多重铁丝网,越过反坦克壕,接近石制龙牙反坦克障碍。

“冬战”时期的芬兰国力薄弱,无力在防线上建造太多的水泥障碍物,所谓的“龙牙反坦克障碍”往往只是码成几排的大块冰川漂砾,只能挡住FT-17和T-26之类体型较小的坦克,连BT和T-28等车都能轻易将其推翻。
伊格纳特耶夫操作坦克慢慢的左右移动,试图把巨大的龙牙推开。 芬兰人组织反坦克炮进行射击,打在装甲板上面的炮弹发出巨响,在车里听起来十分刺耳,让人难受,不过没有一次得以击穿。 敌人的火力越来越密集,但还是无法击穿我们的装甲。
在如此恶劣的地形条件下,车长和驾驶员很难维持正确的行驶方向。 开炮之后排出的烟气一个劲往大家的眼睛和嗓子眼里面钻,不过大家还是强忍着不适,把坦克一路开上了高地,使用火炮和机枪对着碉堡的射击孔开火。
库尼兹恩后来回忆道,那场战斗相当激烈,他们的坦克虽然皮糙肉厚,难以击穿,但还是被小口径反坦克炮打出了将近20处凹坑。

芬兰从瑞典采购的37 PstK/36反坦克炮,其中部分为芬兰引进生产许可证自行制造,该炮拼尽全力也只能击穿40mm的装甲板,完全无法撼动SMK之类的重装甲车辆。
12月18日,当天的气温可能低至零下40度,三辆重型坦克样车由SMK带头,继续参加作战。 它们从公路上接近碉堡,和芬兰的37mm博福斯反坦克炮发生交火。 SMK在又挨了十几炮之后成功接近芬军防线,用主炮向芬军开火。 随后不久,主炮塔被反坦克炮命中,无法转动,主炮塔里的乘员只能暂时放弃战斗,专心排除故障。
SMK坦克继续前进,驾驶员看见了路边的一堆杂物,大家都以为那些只是芬军堆积在那里的军需物资而已,就未加思索的开了过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