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史事挖掘机
世界古代史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鱼羊史记  ·  出色老婆的标准: 1、身高155-165cm ... ·  11 小时前  
临淄发布  ·  挖出宝了!山东一地发现古墓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史事挖掘机

狗 ri 的高考

史事挖掘机  · 公众号  · 历史  · 2025-02-16 10:40

正文

图片

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罕见史事

图片


简简单单的“高考”二字,却折射着时代的风云变幻,承载着无数人的喜怒悲欢……

每年这个改变莘莘学子命运的时刻,或许都值得重读此文,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温故命运的伏笔。

👾👾👾👾👾


1977年8月4日,人民大会堂的台湾厅里,聚集了中国科教圈最顶级的大佬们。

北大、清华、复旦、南开、中科院……都来了人。校长副校长就有好几位。

他们在举行一场会谈,主持人是邓公。

至于谈什么,这些大佬还不知道。直到邓公开口说: 科技、教育荒芜一片,希望大家提点建议和要求。

刚经历了一个十年,大家都体验过话多的下场。现场30多人,没一个敢吭声。

相互推让一番后,大家一致同意,谁年龄大谁先说。

已经80岁的南开大学校长杨石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一开口就是一番检讨:

我资产阶级世界观没有改造好,今后一定要进一步下农村、下工厂,接受工人、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好好改造。

有人看到邓公皱了皱眉,知道这么说不对。

第二个发言的是数学家苏步青。他站起来,略带委屈地说,自己手下原来有“十八条罗汉”(助手和博士),现在被下放得一个都不剩。

邓公当即说,给苏老配备助手。

大家明白了,这个会是解决问题的。

接下来的四天里,这个会开成了诉苦会。

这场会议,以邓公的一句话收尾。它改变了今后几十年里,中国人的命运。

“今年恢复高考,否则又耽误一代人。”

全体代表听到这句话,纷纷起立,跟端茶水的女服务员一起鼓起了掌。掌声长达五分钟。

图片

1977年8月4日早晨,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由33位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决定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

图片

01

一般人不知道的是,这一年恢复高考,不是一下子就搞了个全国考试,而是先选了个试点。在广西的百色,搞了个单独高考。

理由是,这里地处偏僻,经济文化落后,暴露问题更加彻底。反正跟百色起义没关系。

效果相当的好。

这套初中水平的高考试卷,百色的一个镇上,44名考生数学加起来考了26分,人均不到1分。

有考生实在做不出数学题,直接在试卷上写:

本人擅长解放台湾。

这给了其他省份一个启示:出卷的时候,要考虑到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实际状况,出的题要让大家都能写上两笔。

于是,一批用心良苦的考题出炉了。

1977年冬季,知识青年奔赴各考试地点准备高考。摄影 李淼/人民画报

图片 图片
1977年12月7日,北京市高考第一天,那年高考由各省分别命题和组织考试,北京市考试共3天

我大河南省的语文试卷,出了个命题作文《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很典型的一篇抒情散文,妥妥的送分题。

但大河南的老乡也是真实在。有位学生写道:

我们家没有收音机也读不到报纸,连毛主席纪念堂在哪都不知道,咋弄嘞?

诗人郭小川的儿子郭小林就写得很好,提笔即答,一气呵成,把自己都给写哭了。果然有当诗人的气质。

这篇作文在当时被当作全地区的范文,但没有得到高分,理由是:

在“飞”字上做文章做得不够,对华主席歌颂得不够。

结果,郭小林报考的北大中文系也没考上。原本分数线只有150,但25岁以上的大龄考生分数线要250,他考了240多。从此与大学无缘。

这也许是几十年来最早的一次年龄歧视。似乎在说,人到中年,就只配个250。

图片 图片 图片

弗兰(编者注:即“湖南”)的作文标题是《心中有话对党说》。一位考生真情实感地把她爱上公社某男知青,而对方未作响应,她因此患精神病被送进医院的过程,写了下来。

出题老师卒。

而另一位考生,在这道作文里freestyle了一首诗:

万恶四人帮,
该打八亿枪。
要是允许打,
我开第一枪。

如此通俗易懂便于传播的诗,想必判卷老师拍案叫绝。就这样,他考上了湖南师范学院。后来学院升大学,他成了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长。

同样是弗兰,数学考试,有考生做不出来,就给老师留言:

敬爱的老师,我是江家桥(不是江大桥)学校毕业的,我们那里从没见过这些稀奇古怪的英文数学(sin cos)。

辽宁语文试卷的一道古文翻译题,选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有考生翻译:

姐夫领着小姨子去游泳,到那里后看见游泳的人很多没有下去,那是不道德的……

图片 图片 辽宁语文试卷(尚德君  摄)

语文题还能胡诌,到了英语就真不行了。

那年,北京市英语题的最后一道题是汉译英:

我是红星公社的一个新社员。两年前离开城市到农村去插队落户。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我提高了政治觉悟,学会了各种农活......

不知道出题老师是不是照着毛选英文版出的。

有个姓易的考生,此时正在北京郊区的顺义插队。凌晨四点,他爬起来给生产队做好饭后才出发去考场。这段话说的简直就是他的人生。

不过写出来也没用,这一年除非报考外语专业,不然英语不计入总成绩。最后他考进了北大经济系,再后来当上了中国人民银行的行长。

在混乱和慌忙中恢复的中国高考,第一年录取率只有4.8%。

为了把这不多的人才集中起来,当年招生办法中规定:录取学生时,重点院校有资格先挑。不管他们第一志愿填的是啥。

大包干发源地安徽凤阳的一位考生,原本想着读师范不要钱,第一志愿填了安徽师范学院,结果却被第二志愿的北大录取了,读了法律系。

这位考生姓李,后来当过俺河南的省长,再后来当了更大的领导。

图片 图片

02

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全国开始实行统一考试。

这时,我大河南的学霸属性还没有表现出来,在统一命题的条件下,河南文科的本科录取分数线比北京低了34分,理科更是整整低了一百分。

当时的河南考生不知道他们有多么幸福。时至今日,河南的985录取率排名全国倒数第N,一本录取率排名全国倒数第M。

N和M分别是多少,我不敢说,怕自己哭出来。

这年河南的文科状元姓刘,考进了北大,后来写了本书叫《一句顶一万句》。

他曾经这么大言不惭地描述自己考试时,往大腿上写小抄的场景:

我因为当时从部队回来,穿的是军裤,然后我把裤子扒起来,有多少东西都可以,整个的世界,不管是历史还是地理,还是什么其他都可以,一个腿难道还承受不了?

刘状元被录取的中文系,是当时最火的专业。

那两年,文史哲堪称文科状元的收割机,享受优先录取的特权。中文系里的文学和新闻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走在校园里脸都朝天看。

图片 图片
摄影  李淼/人民画报

相反,最后一批挑档案的,是财经院校。

有个姓肖的湖南考生,当年高考志愿报的也是中文系,结果被数学拖后腿,调剂到了金融专业。拿到录取通知的时候,都不知道金融是什么。

毕竟,这时距离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还有12年。离他当上证监会主席,被编排进各种段子和漫画,还有足足35年。

鉴于当时大学生是稀缺人才,加上包分配的制度,没有一点就业压力。77级北大新闻系毕业分配工作的时候,70多个学生,一个人可以填8个志愿,横扫央广到纪委。

被分配到某工厂的一个同学,报到第一天被组织部负责人单独留下来,对方拿出一沓彩色照片,冲他说:

这是中层以上干部的女儿,你觉得谁合适我去给你约。

1977年12月,北京西城区一处考场,操场上聚集了很多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他们进行着考试前的交流。

摄影 高明义/人民画报
图片 图片
第一场考试结束后,考生们聚集在一起,互相交流答案。摄影 李淼/人民画报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英语从此在高考中的角色不一样了。

这年的高考,英语开始计入其他专业的总成绩,先是按10%算,之后30%、50%、70%,逐年增加。

外语专业英语的分数线也一年比一年高,有个倒霉蛋就正赶上了这个过程,竟连续考了三年。

第一次高考,他报考了常熟师专英语系。英语考了33分,结果分数线是38分。

第二次,他英语考了55分,刚要大喜过望,一看分数线涨到了60分。

1980年,他第三次高考,英语考了95分,终于过了,被北大西语系录取。

不过此时的他还想不到: 英语不是坑,是风口,而自己就是马上要起飞的那头猪。

图片

他大三这年,英语按100%计入高考总成绩,自费留学政策完全放开,托福考试被引入了中国。

而他,淘到了教中国人考托福的第一桶金。

和俞敏洪一样高考了三次的,还有一位看不上钱只想当老师的马同学,后来被尊称为马爸爸。

他第三次考的1984年,因为待遇太低,教师专业相当被冷落,好多都降分录取,仍然没有招满。这挽救了他。要不然,他可能连老师都当不了,只能数钱了。

因为这事,山东一位高中老师给人民日报寄了一封信,被刊登在教育专版上,题目叫《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

师范院校的招生名额,几乎总占招生名额的一半,而第一志愿报考的人数却是零。这个现象能不使人感到忧虑吗?这说明,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没有真正地提高。

这封信被一位领导人看到,作出批示:

这个问题要引起重视,师范院校学生的质量保证不了,对今后的教育、对四化建设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要继续想一些办法,帮助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住房问题。

后四个字请自行重复一遍。

图片
图片 北京大学1977年新生开学典礼

于是,当年就有规定,师范类学校可以提前调档。它们突然就有了当年北大那样的特权。

于是,这一年一大批考生的命运都被改变了。

比如北京55中有个女生,高考时填了十个专业,第一个是北大中文系,最后一个是首都师范大学。

结果,这所她最不想去的学校直接跳过了前九个志愿,把她择走了。开学第一天她就要求退学,未果。

后来,她不甘心地当了多年教师,终于进央视当了主持人。

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进入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听课

图片 图片

重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在上课


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工商银行的成立,外加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专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形成,让整个银行业突然变成了一片人才洼地。

只要是财经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会被银行、审计等行业迅速瓜分。既有编制,又有高薪。

有学生为了进财经专业,宁愿读专科。一些财经类专科学校的分数线最后比本科都高。

不信你看。

一所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专科学校,在它的《北京杰出校友名录》上写着: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中信银行副行长、华夏银行副行长、成都农商银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经常项目管理司副司长……等。

最霸气的就是这个字:等。

图片
邓小平和恢复高考后的 第一批大学生合影

03

只要能考上大学,上学不要钱,毕业包分配,还能拿城镇户口。

但这样的好日子没持续多久。

1985年,国家推出了接受分数偏低自费生的双轨制,开始琢磨起收费办学的路子来。

这时还没多少人愿意报自费生,因为尽管降低了分数线,但待遇差别相当大:

不安排住宿,不享受公费医疗,不享受假期火车票减价待遇,毕业不包分配。

一共四条,比吴老师的泡妞原则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还多一条。就毕业不包分配这一条,大学就没法安心谈恋爱。

1987年,公费生的分配也出现了寒潮,当年有5500多名毕业生被用人单位退回。

北大被退回的就有58人,人大50人,复旦62人。专业不对口,名校也不行。

武汉一名读师范的大学生,被退回的理由是:

当教师外貌欠佳。

大家明白了,这个国家已经过了大面积缺人,是个大学生就要的时期,从包介绍对象的乙方升级成了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甲方爸爸。

高考能选个什么志愿,直接决定了你未来在鄙视链的哪一层。

跟“外”沾边的专业火到了后来的整个90年代初。因为入世谈判、外汇改革带来的新风口,这些专业的学生还能搭上分配的最后一班车,轻松进到正缺人的对外经贸系统。

有个西安男生,1987年考上的大学。他从小父亲去世,经常被哥哥打得满脸是血,想逃到南方去。为了读外贸专业,他报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

他们班是那一级里的最高分,全是重点分数线录取进去的学霸。进他们班还得要求颜值,形象都得是大城市去的。一个班就给他们配了7个班主任。

用他的话说:

有一个学生英语入学时就已经达到毕业水平,另一个背过最厚的那本《英汉大词典》。

(毕业)绝对是派出,出国、电子工业部、大企业,全部是派出,当时牛逼的不行。

我们班女生特牛逼,脑袋往上看,别的男生看不上。

上大学前他哥哥找他谈了一次话,说:

上了大学,我不再打你了。但你要在大三之前搞对象,我打断你的腿。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没坚持住。大一就开始搞对象,跟隔壁班的一个女诗人。

那不是他第一个女朋友,但是他的第一次。

后来又搞了摇滚乐。他叫郑钧。

图片

郑钧上大二那年,国家本来计划招收1.7万自费生,结果收了10万。其中80%读的都是财经、外贸、外语等热门专业。
今年可能是最困难的一年,那是你们还没看到明年。

1990年,北京一位考生考进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入学之前要先在北大读两年预科。

结果,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报到地点那一栏写着:信阳陆军学院。

这年,考进北大和复旦的学生有一项特殊优待,军训一年。

因为这场军训,这位考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身高180,体重108。一年后,身高没变,体重150斤。

基于这一年的经历,他后来写了本小说,叫《北京,北京》。小说又被拍成了电视剧,起了个特别文艺的名字,《春风十里,不如你》。

如果实事求是,应该叫《信阳,信阳》。

1992年高考,北大、复旦的招生直接扑街。

特别是北大,在浙江、湖北等9个省足足少招了170个人,最后把分数线降得跟一本分数线都持平了,往年不高个三五十分门都没有。

北大和复旦立刻就坐不住了,一起向国家教委报送了《关于调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两校新生军政训练的请示》。

以后,军训就从一年改为了一个月。

郑钧到底是大城市来的,对自己将来去哪里、报什么专业都门儿清。那些农村小地方来的考生因为信息闭塞,就吃亏了。

也是这一年高考,一个江苏宿迁的农村考生考了个全市状元。他的成绩,清华北大随便报,但最后报了人大社会学系。

因为他想当官。以为社会学就是管理社会的,肯定能当官。

上了大学他才知道,社会学研究的是一个村子多少男的多少女的,跟当官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这个专业特别不好找工作。他本科毕业就开始创业,搞了个企业……

当然,这个故事你听过。这就是大强子和他的京东。

但你一定不知道大强子一位同班同学的故事。

这位同学比他有韧性,从本科一直读到了博士毕业,都是社会学专业。

现在,这位同学在京东担任副总裁。

04

1995年,国家教委发布了一个通知,《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

大部分普通高中,可以通过分流,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

在学好普通高中基本文化课程的前提下,有侧重地为学生就业做好思想、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基础知识的劳动后备力量。

这一下,学校就有权力让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变相退学了。

虽然强调了分流必须本着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原则,但自愿的定义是什么就另说了。特别是一些本来就想方设法追求高考入学率的地方,这下算是拿到批示了。

一个县城里的高校,为了把个别难缠的、非认为自己有可能超常发挥的学生分流出高考之列,直接让医院给他们开了一张弱智和“神经有问题”的诊断证明。

2000年,一个北京女孩直接把她的高中告到了法院,因为分流。

起诉书上写着:

在高二升高三时,学校怕一部分学生考不上大学,影响高考升学率,就故意出高难度试题,包括她在内的几十名学生因不及格无法升入高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