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通过对深圳拟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以及对小兰屿蝴蝶兰(Phalaenopsis equestris)、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tenatum)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发现所有现存兰花的祖先曾在第三次生物大灭绝事件(6600万年前)之前发生了一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开启了现生兰花的起源。
►在蜜蜂琥珀化石中,一种已灭绝的无刺蜜蜂背上附着兰花花粉,图片来自livescience.com
全基因组复制事件使得兰花的祖先多了一套基因,成功躲过了此次大灭绝。而众所周知的恐龙以及绝大多数物种,则在此次物种大灭绝中,未能幸免。
生物大灭绝后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但兰花通过基因的扩张和收缩致使基因组形成了5个亚科,产生更多的多样性,迅速地适应了新的生态系统。因此所有现存于地球上的兰花都是恐龙灭绝时期幸存的兰花后代。
通过对深圳拟兰与其它兰花以及被子植物的基因组比较,研究者发现兰花有474个特有基因家族,从中可窥视兰花新的基因家族及其扩张和收缩的进化历史,以及揭示了其唇瓣、合蕊柱、花粉块、无胚乳种子的发育、地生与附生习性进化的分子机制。
这项研究还通过兰花基因组分析,揭示了其诸多有意思的性状。如为什么有些兰花可附生在树上或石头上,而另外一些兰花则只能地面生长。经研究发现,拟兰之所以地生是由于AGL12基因控制了它的根,只能在地下生长和吸收养分。
►兰科植物生活环境复杂多样,既可攀缘生长,也可在地面或石头上生长
而当兰花缺乏AGL12-like基因时,兰花则生长出气生根,这些附生的气生根发育出一种海绵状表皮,能在空气中吸收养分和储存水分,致使兰花能附着在树上或石上生长。事实上,这些生境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容易隔断兰花种间的基因交流(即生境隔离),有助于促进新物种的产生。
这项研究对揭示兰科植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刘仲健表示:
不仅首次完整重建了兰花进化的基因工具包和演化的路线图,还揭示了兰花花部器官发育的分子机制,更正了人们对兰花进化的传统认知,填补了植物学研究的多个空白,同时也为兰花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兰科植物进化问题的成功解析,离不开一个紧密合作的国际研究团队。刘仲健表示:
我和我的团队领衔这一研究,负责整个项目方案设计、组织实施以及项目管理,比利时Yves Van de Peer教授及其团队负责基因组复制事件分析,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罗毅波教授团队、台湾蔡文杰教授团队以及日本叶颛铭团队则负责转录组功能的分析。
对兰科植物的研究,未来会有哪些新方向?刘仲健对《知识分子》表示,“我们将继续完成‘国际兰科植物基因组重大项目’中其余兰科物种的基因组测序,并构建全兰科大数据平台,以及开展‘兰花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编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