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讨论了手机用户在第三方应用商店下载APP时遇到的频繁风险提示、风险检测及繁琐操作等问题,涉及第三方应用商店对手机用户造成的流量劫持等行为。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会专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用户在第三方应用商店下载APP时,会遇到频繁的风险提示、要求风险检测、输入密码验证等繁琐操作,甚至无法安装第三方应用。
在安全模式下,用户从第三方应用商店下载软件时,可能需要额外的授权和验证,甚至直接跳转至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
专家表示,第三方应用商店的拦截行为可能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是一种流量劫持行为,对竞争者商誉造成负面影响。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会邀请多方专家讨论手机应用软件市场公平竞争与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强调了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提出了评价标准和规则的客观性、合理性问题。
文章最后强调,手机是消费者花钱购买的,手机厂商不应将消费者视为资源,不应通过不正当手段干扰消费者的选择。
大家有没有发现,你在第三方应用商店或者除手机自带商店之外的渠道下载安装APP时,手机上频繁跳出风险提示,有时还需进行风险检测,输入密码验证等操作。
这种情况还漫延到了电视端,现在很多品牌电视都无法安装第三方应用。
近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会专门召开手机应用软件市场公平竞争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问题研讨会,聚焦手机厂商拦截第三方应用下载乱象频发的问题。
目前手机在安装第三方应用时会遇到如下阻碍:
场景一:
频繁弹出允许安装窗口或风险提示
手机频繁弹窗询问是否允许该软件安装,或弹窗进行风险提示,其中不乏“卡顿”、“未经备案”、“诱导下载”等可能造成消费者心理恐慌的字眼。当消费者多次从同一个第三方应用商店下载安装APP时,会触发“频繁安装提醒”,需用户完成额外的验证操作。
场景二:
长时间风险检测,并跳转推荐的类似应用
对下载自第三方应用商店的软件进行长时间“扫描”或“风险监测”,期间软件操作按钮置灰不可点,无法跳过扫描或取消安装,同时在系统安装页面出现“您可能还喜欢”字样,推荐与品牌应用市场内相似功能的应用软件,引导跳转至手机品牌自带的应用市场。
场景三:
安全模式下要求用户授权或密码验证
当消费者在安全模式下从第三方应用商店下载软件时,手机会反复需要用户授权并输入开机密码、系统密码或身份信息,甚至可能还需要完成短信验证等一系列繁琐操作,方可完成下载。更有甚者,在部分情况下,开启安全守护的增强模式后,第三方应用商店下载的APP会被直接判定为存在风险并直接强制跳转至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的相同或类似软件下载安装页面。
拦截或导致第三方安全性负面评价
本质上可能为流量劫持
对此,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会近日邀请企业代表、行政执法领域专家、智库学者、法学专家等,专门召开手机应用软件市场公平竞争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问题研讨会。
会上,专家表示以设置多重操作步骤、提示用语、选项等违背用户意愿和选择权、增加操作复杂性、破坏使用连贯性的方式妨碍第三方应用商店软件下载或接入、插入导流链接、强制进行目标跳转的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是非常典型的利用技术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